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珍愛濕地 共築未來——《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觀察

發布時間:2022-11-14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夏靜

  11月5日至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勝利舉(ju) 辦。大會(hui) 以“珍愛濕地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設中國武漢主會(hui) 場和瑞士日內(nei) 瓦分會(hui) 場。這是中國首次舉(ju) 辦國際濕地大會(hui) ,也是該大會(hui) 首次在國際濕地城市舉(ju) 行。

  濕地是“地球之腎”,不僅(jin) 用豐(feng) 富的給養(yang) 滋養(yang) 了生命,也孕育出了燦爛悠久的人類文明。本屆濕地大會(hui) 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果,特別是通過了《武漢宣言》,審議通過《2025後全球濕地保護發展戰略框架》,成為(wei) 與(yu) 會(hui) 各方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生動注解。

  履約30年,中國濕地保護成就斐然

  11月6日,“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在武漢東(dong) 湖落雁景區揭幕。展覽通過圖片、視頻、互動體(ti) 驗等形式,對中國履約30周年曆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展現中國濕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1992年,中國正式加入《濕地公約》。30年來,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多種需求。5635萬(wan) 公頃濕地,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的一張名片。中國現有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1021處省級重要濕地。目前,全球共有國際濕地城市43個(ge) ,其中,中國擁有13個(ge) ,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還兩(liang) 次獲得《濕地公約》秘書(shu) 處頒發的“濕地公約獎”。

  不少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30年來,中國實現了濕地保護事業(ye) 的曆史性飛躍。中國的濕地保護經曆了摸清家底夯實基礎、搶救性保護、全麵保護三個(ge) 階段,並隨著今年6月濕地保護法的施行,闊步走上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湖北,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遊,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xiang) ,擁有中國最大複合淡水濕地生態係統。國家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第三位。近年來,湖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實施退耕還濕近30萬(wan) 畝(mu) 。

  漫步在青山江灘,今年76歲的武漢青山區市民胡昇感慨不已。他在離長江岸邊不到2公裏的地方生活了65年,見證了青山江灘的蝶變。那個(ge) 從(cong) 前碼頭密布的岸線,變成了會(hui) 呼吸的江灘。青山江灘采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首創在長江一級幹堤上采用“似堤非堤”的緩坡微地形手法,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打造立體(ti) 式生態園林景觀,在武漢“兩(liang) 江四岸”江灘公園中綠化率最高。

  記者從(cong) 會(hui) 上獲悉,中國將陸續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約占陸域國土麵積的10%,把約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

  “東(dong) 方智慧”,與(yu) 濕地保護同道共享

  波光粼粼的水麵,隨風搖曳的蘆葦,不絕於(yu) 耳的鳥鳴,沁人心脾的空氣……國際重要濕地、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全球候鳥遷徙通道的重要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被譽為(wei) “鳥類天堂”“濕地水禽遺傳(chuan) 基因保存庫”。

  “沉湖濕地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係統,可以實現實時監測、調度指揮和實景模擬。”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譚文卓介紹,係統自2021年7月起投入試運行,是武漢市“智慧濕地”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係統已經沉澱了240萬(wan) 條聲紋信息,識別了224種鳥類。給豆雁、普通鸕鶿安裝的背負式衛星跟蹤器,清晰記載了它們(men) 在全球尺度上的曆史飛行軌跡。與(yu) 此同時,係統還可以進行退水時間模擬、遊客流量模擬、富營養(yang) 化推演,為(wei) 濕地保護提供更精準的決(jue) 策支撐。

  中國是全球濕地類型最齊全的國家之一,涵蓋《濕地公約》定義(yi) 的所有濕地類型。中國的濕地保護實踐,毫無疑問為(wei) 全球生態治理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1月12日,“濕地保護的東(dong) 方智慧——國際組織的助力及觀察”論壇,分享了即將出版的《理水善業(ye) ——濕地保護的中國智慧》一書(shu) 。此書(shu) 從(cong) 10個(ge) 不同的方麵,選取中國在濕地保護方麵的典型案例,包括濕地法規政策、濕地保護網絡、生態管護製度、濕地使者行動等,向世界推廣中國濕地保護經驗。

  英國鳥類保護皇家協會(hui) 高級政策官員尼古拉·克羅克福德說:“我一直在從(cong) 事黃海沿岸的濕地保護工作,中國在這方麵取得的進展,對我和其他許多關(guan) 心黃海沿岸水鳥的人來說是一個(ge) 巨大的啟發。中國的濱海濕地保護成效顯著,具有全球影響力。”

  寰球攜手,共護“地球之腎”

  中國淡水資源的96%,儲(chu) 存在濕地當中;全球40%的物種,生活在濕地中……然而,自《濕地公約》締結51年以來,盡管目前已指定2466個(ge) 國際重要濕地,認定了43個(ge) 濕地城市,發起了19項區域倡議,自然濕地仍然減少了35%。更令人警醒的是,濕地退化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濕地的保護需要世界的攜手。

  由於(yu) 很多水鳥是長距離遷徙鳥類,生境跨越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一旦它們(men) 的越冬地、停歇地或繁殖地中的一處出現保護缺失,可能就會(hui) 讓遷飛通道上其他地區作出的努力付諸東(dong) 流。全球有9條候鳥遷飛通道,4條經過中國。

  “水鳥是濕地生態係統的關(guan) 鍵物種。締結於(yu) 1971年的《濕地公約》,其初心就是關(guan) 注遷徙水鳥和棲息地的保護。”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楊鋒偉(wei) 說。中國指定了國際重要濕地,認定了國家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建設了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和濕地保護小區,幾乎涵蓋了遷飛通道上所有關(guan) 鍵節點。未來,中國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這展現了中國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決(jue) 心。

  紅樹林有著“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cang) ”的美譽。中國55%以上的紅樹林納入了自然保護地,紅樹林麵積已由21世紀初的2.2萬(wan) 公頃恢複到2.7萬(wan) 公頃,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幾個(ge) 紅樹林麵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譚光明介紹,濕地大會(hui) 後,中國將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個(ge) 紅樹林保護交流合作的“國際紅樹林中心”,全麵開展技術交流、信息共享、監測評估和援外培訓,為(wei) 各締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和幫助。

  同住地球村,命運緊相連。《濕地公約》是最早的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之一,目前締約方已發展到172個(ge) 。

  作為(wei) 此次大會(hui) 的主要成果,《武漢宣言》呼籲各方,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複、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

  國家林草局國際合作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春峰說,《武漢宣言》是各方共同意願和行動的匯聚,是向各國發出的號召,體(ti) 現了中方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及對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引領。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