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引擎”助力上海加快邁入“新賽道”

發布時間:2022-11-14 10: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業(ye) 界新視角】

  “新引擎”助力上海加快邁入“新賽道”

  ——博物館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

  作者:鄭奕(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博導,複旦大學博物館館長)

  編者按

  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成為(wei) 國家、地區、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作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ti) 和組成部分,博物館為(wei) 提升國家軟實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刊特邀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理事長劉曙光和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鄭奕分別撰文,就博物館在提升大至整個(ge) 國家、小到一個(ge) 城市的軟實力方麵,能夠發揮的作用進行宏觀思考和微觀探索,以期為(wei) 各層決(jue) 策者提供新的方案和路徑。

  “軟實力”理論於(yu)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國際競爭(zheng) 進入更高階段後提出,其實質是研究“領先者如何在更高水平競爭(zheng) 中持續領先”的策略。隨著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軟實力越來越成為(wei) 國家、地區、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與(yu) 此同時,博物館作為(wei) 文化建設的縮影和彰顯,越發成為(wei) 城市軟實力提升的“新引擎”。

  上海市於(yu) 2021年6月提出“全麵提升城市軟實力”戰略,這是一種領先的城市發展戰略,以適應高階競爭(zheng) 需要。對外,上海希冀與(yu) 東(dong) 京、倫(lun) 敦、巴黎、紐約等全球一線城市同步進入軟實力競爭(zheng) 的“新賽道”並加速前行;對內(nei) ,上海與(yu) 北京、西安、南京、大同等國家文物局支持建設的“博物館之城”相比照,文博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尚需進一步凸顯。

  鑒於(yu) 此,上海市近160座博物館若要助力城市軟實力的躍升,一些共性問題亟待破解。同時,相應的對策提出主要基於(yu) 三位一體(ti) 的製度設計框架——評估、規劃、投入。其中,評估對應結果,規劃對應目標,投入對應資源。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過製度性元素,實質性增強全市博物館的在地貢獻度,以期為(wei) 上海軟實力的能級提升呈送“文博方案”。

  日前,上海博物館攜手上海民族樂(le) 團跨界合作,為(wei) 上海市民奉獻了一台“海上生民樂(le) ——上海博物館建館70周年文物民樂(le) 展演”。

  博物館擴增城市軟、硬實力的力量

  博物館與(yu) 城市存在著互利共生關(guan) 係,包括提升城市軟實力(為(wei) 主)、增強硬實力(為(wei) 輔)。世界四大藝術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冬宮,無不得益於(yu) 所在城市——巴黎、紐約、倫(lun) 敦、聖彼得堡。軟實力看似無形卻客觀存在,關(guan) 乎中長期效應,可定性評估。同時,硬實力關(guan) 乎短期效應,是指場館帶來的直接或間接、與(yu) 城市經濟有關(guan) 的貢獻。它有形,相較於(yu) 長期效應也更易定量評估。

  博物館提升城市軟實力主要體(ti) 現在三方麵:其一是助力當地教育、創新等價(jia) 值提升。這可培育更和諧的人地關(guan) 係及更好的社會(hui) 文教景象,並進一步吸引人財物資源,從(cong) 而形成集聚效應,且各方都從(cong) 該優(you) 質環境中受益。其二是助力城市特色與(yu) 形象塑造。現在全國不乏千城一麵的尷尬,而這恰恰給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及其與(yu) 城市進一步良性互動提出了新課題。其三是助力地方身份認同、公民意識培育。博物館可成為(wei) 核心價(jia) 值觀培育的引擎,幫助人們(men) 理解“他者”(外來者、弱勢群體(ti) 等),從(cong) 而鞏固社會(hui) 關(guan) 係。

  博物館增強城市硬實力主要通過三類效應集成:直接效應指場館內(nei) 產(chan) 生的就業(ye) 和經濟收益。就業(ye) 覆蓋了所有員工,包括長期工和臨(lin) 時工、合同工或外包服務人員;經濟收益則涉及門票、活動、紀念品、餐飲等。延伸效應指由觀眾(zhong) 於(yu) 館外及城市內(nei) 消費所引發的就業(ye) 和經濟收益,並惠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信息和旅遊服務等。間接效應指場館對當地與(yu) 區域經濟的影響力,且通過一係列變量複合計算得出,包括稅率、邊際消費傾(qing) 向、邊際進口傾(qing) 向等。

  “規劃”全市博物館增量、存量並舉(ju) 發展

  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158家。以常住人口2487.1萬(wan) 計,平均每15.7萬(wan) 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免費開放館128座,國家一、二、三級館29座。同時,國有館119座(文物類館51家、行業(ye) 類館68家),非國有館39家。此外,曆史類館47座、藝術類館9座、自然科技類館7座、綜合性館13座、其他類型館82座。

  目前,我國對博物館與(yu) 城市的聯動發展認知和研究普遍不足,導致相關(guan) 的中長期規劃缺位。鑒於(yu) 此,建議上海配套全市博物館增量與(yu) 存量並舉(ju) 發展的專(zhuan) 項規劃,從(cong) 頂層設計上示範引領長三角乃至全國。就繼續增量而言,以全市麵積6340.5平方公裏計,上海約每40.2平方公裏有一座館,於(yu) 長三角區域排名第一。但全市博物館總量並不領先,在每百萬(wan) 人擁有的場館數量上次於(yu) 浙江省。因此,上海要繼續合理擴增博物館,同時提高國家一、二、三級館的數量,使其占比升至19%左右。

  就盤活存量而言,宜培育更多的“地標型博物館”,同時在杜絕同質化基礎上協同治理所有場館。城市規劃者往往將博物館分為(wei) 社區型與(yu) 地標型兩(liang) 類,並通過觀眾(zhong) 結構,即“遊客比例”來體(ti) 現。“遊客”主要指來自城外的人,其消費的每分錢都為(wei) 城市經濟添磚加瓦。因此,博物館吸引的遊客越多,越傾(qing) 向於(yu) 是地標型場館。上海科技館作為(wei) 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首家創建5A成功的科普場館。《2019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顯示,它以482萬(wan) 多的實地參觀量位居全世界第11名,在我國排名第2,僅(jin) 次於(yu) 中國國家博物館。2020年該館排名不變。

  基於(yu) 2021年5月九部委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物局正一方麵整合、協同、促進不同層級、屬性、類型的博物館成長,避免同質化發展;另一方麵則通過“規劃”杠杆,促使今年建館70周年的上海博物館引領“上海大博物館計劃”,包括掌握東(dong) 館建設的曆史主動,強化國內(nei) 外文博資源配置能力,踐行“一個(ge) 館·一座城”以及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等定位。

  加大文博“投入”,助力城市軟、硬實力“雙循環”

  目前,我國博物館在提升城市軟實力與(yu) 增強硬實力之間相對脫鉤,場館的硬實力作用幾乎被忽略。事實上,軟實力是在硬實力“量的積累”基礎上“質的飛躍”。同時,正因為(wei) 前者無形、難用數據衡量、更易被忽略,才不能讓其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需同步確認軟、硬實力作用,包括場館對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帶動力等。

  鑒於(yu) 此,建議全市繼續加大文博領域專(zhuan) 項投入,以達求博物館助力上海軟實力提升、硬實力增強的“雙循環”。一方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遊作為(wei) 新板塊,完全可與(yu) 紅色遊、都市遊、工業(ye) 遊、生態遊、民俗遊、科技遊等結合,助推上海成為(wei) 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同時,博物館還可與(yu) 全市“生活秀帶”“人文水岸”“藝術商圈”“城市書(shu) 房”“街角公園”打造等結合,以建成更有溫度、有人氣,既好看、又實用的“文化客廳”。

  另一方麵,發展博物館業(ye) 態、繁榮消費(包括夜間經濟)、甚至未來構建“博物館之都”皆是對城市核心功能的疊加和放大,正如2020年7月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動員大會(hui) 所強調的。事實上,文博業(ye) 態的繁榮將牽引流通、生產(chan) 、供給,綜合提高博物館經濟的循環效率,既繁榮市內(nei) 、國內(nei) 消費,又引流全球潮流。也即,上海把更多文博資源轉化為(wei) 消費流量,同時加大場館產(chan) 業(ye) 鏈構築、整合,以形成文商體(ti) 旅融合發展的態勢和規模。

  比如,上海玻璃博物館曾被美國CNN旗下網站評選為(wei) 中國最不容錯過的三個(ge) 館之一,同時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疫情前的2019年,該館參觀人次超過29萬(wan) ,門票收入逾2265萬(wan) 元(人均門票消費約78元),同時配套園區設施營收約2036萬(wan) 元。在2021年“上海市博物館社會(hui) 影響力指數”綜合排名中,該館位列第三,是唯一進入前三名的非國有館。

  創新“評估”,率先構建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評價(jia) 體(ti) 係

  目前,國內(nei) 外皆缺乏評價(jia) 博物館在地貢獻度的指標體(ti) 係和係統研究,但國際業(ye) 界已有些許嚐試,並同時關(guan) 注單體(ti) 和整體(ti) 博物館的社會(hui) 影響力。鑒於(yu) 此,建議上海市率先構建相關(guan) 體(ti) 係,用數據說話,且充分考量場館對城市軟實力提升、硬實力增強之間的聯動性。具體(ti) 如下:

  一方麵,按照國際通行的理念,一級指標設定為(wei) 博物館的“產(chan) 出”(即“基礎力”)、“結果”(即“消費力”)、“影響力”(即“吸引力”)。在本評價(jia) 體(ti) 係中,“產(chan) 出”指標如全市每百萬(wan) 人口擁有的博物館數量;“結果”指標如實地參觀人次占全市人口的比率;“影響力”指標如博物館帶動的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全市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的比率。三者存在遞進關(guan) 係,且分別代表了城市博物館文化的“生產(chan) ”“生活”“生態”三大層麵。

  另一方麵,評估體(ti) 係本身也是一個(ge) 動態型經驗框架,未來可酌情增減指標,以與(yu) 時俱進。同時,當案例積累到一定廣度,還將形成單體(ti) 和整體(ti) 博物館的在地貢獻度均值等。如此,其他城市、博物館可參照此進行自我比對,開展“橫向比較”;同一座城市、博物館也可通過曆年數據對比,進行“縱向比對”。此外,該評價(jia) 體(ti) 係還可為(wei) 我國圖書(shu) 館等衡量其貢獻度提供借鑒,甚至最終累計形成全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在地貢獻度綜合評價(jia) 結果。

  綜上所述,軟實力的提升事關(guan) 城市、地區、國家的全局和未來。上海作為(wei) 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其博物館發展也是世界觀察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窗口。事實上,全市正將博物館作為(wei) “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推弘揚城市精神和品格。期待近160座博物館形成文化共同體(ti) ,為(wei) 長三角乃至全國貢獻卓越智慧和方案,且成為(wei) 世界博物館發展的中心和熱點。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