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 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是否充足?

發布時間:2022-11-16 10:12: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世界人口達80億(yi) 老齡化持續加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

  促進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

  本報記者 吳晶 韓亞(ya) 棟

  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達到80億(yi) 。

  根據聯合國近期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全球人口總數在未來幾十年內(nei) 將持續增長,但增速預計放緩。報告說,到203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增至85億(yi) 左右,2050年達到97億(yi) ,本世紀80年代達到約104億(yi) 的峰值,並一直持續至2100年。此外,預期壽命增加,加上生育率下降,將加劇全球人口老齡化。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麵臨(lin) 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是否充足?如何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人口與(yu) 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牛建林。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使人民活得長,活得好、活得健康

  記者:人口質量穩步提升,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是我國人口狀況的重要特點。教育事業(ye) 的發展如何推動了人口素質的提升?

  牛建林:過去幾十年,我國教育事業(ye) 發展迅速,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穩步提升。十年來,我國在義(yi) 務教育全麵普及並不斷鞏固基礎上,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學前教育。目前,全國高中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4%和57.8%,與(yu) 十年前相比分別提高6.4個(ge) 百分點和27.8個(ge) 百分點。全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3.6個(ge) 百分點。

  教育事業(ye) 的發展直接推動了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2020年,我國每十萬(wan) 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超過1.5萬(wan) ,全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上升到10.75年,比上次普查結果明顯提高。這些發展成果為(wei) 人口與(yu)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記者:衡量人口素質的兩(liang) 大指標,除了受教育水平,就是健康狀況。可否從(cong) 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談談對我國人口健康狀況的觀察?

  牛建林: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僅(jin) 有35歲。此後,我國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人民身體(ti) 素質日益增強。1990年以來,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以每十年平均增長近3歲的速度提升。到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wei) 77.93歲,略高於(yu) 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與(yu) 高收入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與(yu) 處於(yu) 同等社會(hui) 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相比,目前我國人口健康發展狀況具有明顯的相對優(you) 勢。這些成就從(cong) 側(ce) 麵反映了我國社會(hui) 環境和製度的優(you) 越性。

  人口健康指標統計結果顯示,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設定的發展目標為(wei) 參照,目前我國已提前完成多項健康發展目標。不過需要重視的是,我國人口健康發展還存在一些挑戰。包括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上升;各類慢性病和亞(ya) 健康風險威脅人口健康福祉和生命質量,等等。要從(cong) 全生命周期視角出發,積極推動健康防護,全麵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宋健: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後人口轉變時期的中國人口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一方麵,在不斷延長平均預期壽命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平均健康預期壽命指標測度的是處於(yu) 健康或無殘疾狀態的平均壽命,通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不斷提升平均健康預期壽命在平均預期壽命中所占的比例,盡量縮短和壓縮患病期、殘障期的時間和比例,使人民不僅(jin) 活得長,更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另一方麵,在不斷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同時,通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才素質,將豐(feng) 富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wei) 人力資源。

  全麵客觀看待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

  記者:與(yu) 2010年相比,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wan) 人,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如何理性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

  宋健:勞動年齡人口是任一社會(hui) 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活動的主體(ti) ,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和結構特征對人口與(yu) 社會(hui) 發展、經濟增長起著關(guan) 鍵作用。2020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wei) 8.8億(yi) 人,總量較大,平均年齡相對較輕。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雖開始下降,相較於(yu) 2010年普查時的9.2億(yi) 人減少了4000多萬(wan) 人,但相較2000年普查時的8.1億(yi) 人還增加了7000萬(wan) 人,勞動力總量仍處於(yu) 曆史高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也處於(yu) 較高水平。

  牛建林:全麵客觀看待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首先,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是現代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當今世界,除少數移民型國家外,多數已完成人口轉變的低生育率國家普遍經曆或即將經曆勞動年齡人口由升轉降的過程。其次,到目前為(wei) 止,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穩居世界首位,與(yu) 經濟規模相當的世界經濟體(ti) 相比,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遠超對方。再次,由於(yu) 勞動年齡人口規模下降同時伴隨著其年齡結構的老化,後者往往對社會(hui) 生產(chan) 和再生產(chan) 有著更為(wei) 直接和深刻的影響。積極應對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須統籌考慮規模和結構的變動特征,把握機遇、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chan) 業(ye) 結構的優(you) 化升級,有效推動人口變動與(yu) 經濟社會(hui) 長期協調發展。

  記者:如何進一步提高人口質量,優(you) 化人口結構,實現從(cong) “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牛建林: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為(wei) 我們(men) 進一步提高人口質量,實現從(cong) “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是構成人才紅利的重要基礎。首先必須提高人口素質,積累人力資本。為(wei) 此,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注重勞動者身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ang) ;要加強學校教育,創新職業(ye) 培訓;要培育創新型人才;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其次要為(wei) 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營造環境。要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環境,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健全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機製,注重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造力,特別是要激發科技領軍(jun) 人才、戰略科學家、青年科學家等人才群體(ti) 的創新創造活力。要加強產(chan) 學研結合,既培養(yang) 造就更多有用之才,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形成人才成長、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性循環,讓我國的人才紅利越來越厚實。

  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正逐步轉變為(wei) “人才紅利”。“人才紅利”這一新的優(you) 勢逐步顯現,有利於(yu) 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高。

  抓住關(guan) 鍵時期提升人口素質、轉變產(chan) 業(ye) 結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記者:人口老齡化是今後我們(men) 國家很長一段時間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口老齡化麵臨(lin) 怎樣的形勢?

  宋健:當前,“少子老齡化”給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挑戰。少子與(yu) 老齡化相輔相成,低生育率帶來的“少子”加劇了人口老齡化,育齡人群的老齡化則是少子化現象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必須將“少子老齡化”問題綜合起來統籌解決(jue) 。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一方麵,死亡率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使更多人活到老年,老年人口數量得以積累;另一方麵,生育率下降提升了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來自死亡轉變和生育轉變的雙重力量助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的人口轉變具有壓縮性和超前性兩(liang) 大特點,死亡率和生育率都是在較短時期內(nei) 快速下降的,對年齡結構造成較劇烈影響,人口老齡化進展快、區域差異大,且呈現階段性特征。當前應抓住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較大、勞動力資源較為(wei) 充沛的關(guan) 鍵時期,通過提升人口素質、轉變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重度老齡化”社會(hui) 的到來做好充足準備。

  記者: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有哪些顯著特點?為(wei)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們(men) 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牛建林: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共同麵臨(lin) 的人口發展常態。按照世界銀行整理的各國人口數據,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hui) 。

  與(yu) 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鮮明特點:第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進程;第二,我國人口老齡化體(ti) 量大、速度快,全國老年人口規模超過同一時期世界多數老年型國家;第三,與(yu) 人口遷移流動和城鎮化進程相關(guan)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呈現出城鄉(xiang) 倒置和鮮明的地區不均衡特征。目前,我國農(nong) 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已超過城鎮,欠發達地區大規模的年輕人外流加速了其人口老齡化進程。這些特征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及其麵臨(lin) 的挑戰進一步複雜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為(wei)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國出台了一係列針對性的政策舉(ju) 措、發展規劃和製度建設。在經濟領域,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適應了人口健康水平持續改善和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現實,有利於(yu)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在社會(hui) 領域,我國衛生和教育事業(ye) 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有助於(yu) 應對人口老齡化對勞動供給和經濟發展的衝(chong) 擊,促進人口老齡化形勢下民生福祉的改善。我國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不斷健全和完善,醫療和養(yang) 老保障製度實現城鄉(xiang) 全麵覆蓋,養(yang) 老社會(hui) 服務和支持體(ti) 係也在快速發展,這些舉(ju) 措從(cong) 多個(ge) 方麵為(wei) 打造老年友好和適老型社會(hui) 、推動積極老齡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

  記者:《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哪些配套舉(ju) 措讓你印象深刻?

  牛建林: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you) 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ti) 係,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為(wei) 指導各地各部門落實好生育支持政策建設,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七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在該《意見》指導下,各地各部門圍繞婚育新風和社會(hui) 服務、養(yang) 育服務和支持、教育支持等方麵廣泛開展探索與(yu) 實踐,湧現了不少促進積極生育支持的配套措施。如國家醫保局規定將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支付範圍,北京市明確生育三孩可享30天假期獎勵的過渡政策,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對二孩、三孩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er) 補貼金直到孩子3歲。

  這些舉(ju) 措中既有致力於(yu) 滿足公眾(zhong) 與(yu) 生育相關(guan) 的具體(ti) 需求、掃除婚育障礙的服務和支持,也有側(ce) 重於(yu) 長期文化引領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觀塑造的戰略性措施,通過社會(hui) 氛圍的重構、新型婚育觀的塑造,來影響長期婚育行為(wei) 實踐。長遠來看,這些措施不僅(jin) 有望對婚育觀念、態度和行為(wei) 產(chan) 生積極效應,而且有助於(yu) 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和社會(hui) 環境。

  宋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國家戰略,《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為(wei) 新時代中國老齡工作提供了指引,“十四五”時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開局時期,完善政策體(ti) 係,加強養(yang) 老服務,提高保障水平,推動製度建設,充分發揮包括老年人自身在內(nei) 的多方力量的作用,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2021年以來,我國施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采取了因地製宜的具體(ti) 措施。目前,關(guan) 鍵是經濟支持、托育服務、帶薪產(chan) 假等一攬子配套措施的落地落實,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擔以及生育友好型社會(hui) 氛圍的構建,注重家庭的需求,平衡育齡夫婦的工作與(yu) 家庭,從(cong) 生育觀念重塑、生育成本降低和生育壓力緩解等方麵,助推生育意願和生育水平回升。(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