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影像誌:助力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11-16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盧芳芳(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本文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創新工程所級重點課題“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影視人類學創新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敘事與(yu) 共有家園敘事的學術體(ti) 係與(yu) 影像實踐”成果)

  影像誌,顧名思義(yi) ,就是以影像記錄為(wei) 主的誌書(shu) 。作為(wei) 以影像為(wei) 本體(ti) 的記憶承載形式,影像誌通常需要拍攝者遵從(cong) 文化本真性原則,對拍攝對象進行長期、整體(ti) 、沉浸式觀察和記錄。很多影像誌作品不僅(jin) 真實可信,而且對文化的豐(feng) 富性和多樣性會(hui) 有一個(ge) 寬幅的反映。因此,影像誌的價(jia) 值,不在於(yu) 觀賞性,而在於(yu) 對文化秩序的記錄、研究、分享和理解。

  影像誌是傳(chuan) 承民族集體(ti) 記憶的重要手段。社會(hui) 記憶、紀念儀(yi) 式之間存在一種遞進的邏輯關(guan) 聯。社會(hui) 記憶既可以通過口耳相傳(chuan) 的歌謠、神話傳(chuan) 說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各具特色的儀(yi) 式來實現。各族民眾(zhong) 借助習(xi) 慣的形成與(yu) 身體(ti) 體(ti) 驗,重現曆史記憶與(yu) 社區傳(chuan) 統。聚焦這些具體(ti) 的習(xi) 慣和體(ti) 驗,可以為(wei) 描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多樣化的儀(yi) 式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路徑和方法。

  社會(hui) 記憶與(yu) 身體(ti) 體(ti) 驗密切關(guan) 聯,也與(yu) 各民族地區的文化傳(chuan) 統、風俗習(xi) 慣密切相關(guan) 。比如,在侗族“踩歌堂”、苗族鼓藏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上,人們(men) 按照規定的儀(yi) 式聚集之後,或吟唱,或宰牲,或起舞,通過這些實踐,少數民族群眾(zhong) 形成關(guan) 於(yu) 本民族曆史和文化的記憶。節慶活動還是增進族群認同的重要手段。在諸多民族民間節慶儀(yi) 式中,我們(men) 經常看到,族長通過造訪每戶家庭,將個(ge) 人的身體(ti) 體(ti) 驗與(yu) 家族記憶、社會(hui) 記憶有效結合,既傳(chuan) 遞了曆史文化,又增進了族群團結。

  影像誌不僅(jin) 可以記錄民族集體(ti) 記憶,還可以展現現實文化變遷。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影像誌越來越成為(wei) 記錄鄉(xiang) 土社會(hui) 內(nei) 部細節與(yu) 鄉(xiang) 土文化變遷進程的重要手段。

  以筆者在四川平武的一次田野調查經曆為(wei) 例,我們(men) 的影像誌先後記錄了一場當地村民婚禮的前後過程、一場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泥石流、一次中國扶貧基金會(hui) 幫扶的鄉(xiang) 村民宿由創意到落地的過程、一場村民自己組織的文化傳(chuan) 習(xi) 活動、一輪當地春節民俗活動“跳曹蓋”,從(cong) 不同角度勾勒出當地的自然環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各方力量的共生關(guan) 係。

  關(guan) 於(yu) 當地“跳曹蓋”的影像誌,包含了兩(liang) 個(ge) 不同村寨的“跳曹蓋”內(nei) 容。我們(men) 的影像誌記錄了如下場景:鞭炮聲此起彼伏,村民們(men) 著盛裝成群結隊而行,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跳著舞蹈,舞步模仿蛙、熊等不同動物。行進中的人們(men) ,手中還揮舞著木劍,每到一家門前就用力拍打大門,意為(wei) 辭舊迎新。接著,由一人背著一簍葉子朝村口走去,將其傾(qing) 倒山下,鞭炮聲再起。人們(men) 繼續列隊跳舞,神聖與(yu) 世俗、莊嚴(yan) 與(yu) 活潑、敬畏與(yu) 祝福、祭祀與(yu) 狂歡,諸多元素奇妙地混雜在一起,體(ti) 現出一種剛健清新、古樸稚拙的生命形態。“跳曹蓋”是當地民俗文化的活態傳(chuan) 承。我們(men) 的影像誌記錄了這一民俗活動的所有細節,其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留下真實可信的資料,更在於(yu) 通過影像記錄,為(wei) 人類學者隨時“重返”研究現場提供便利。

  我們(men) 的影像誌在記錄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還聚焦當地民宿落地的鄉(xiang) 土實踐。中國扶貧基金會(hui) 原定於(yu) 在某鄉(xiang) 投資修建民宿,政府建議修在上寨,但上寨村民希望保留老寨原貌,建議將民宿修建在下寨。最終,村民們(men) 的意見被采納。我們(men) 的影像誌記錄了民宿修建過程中,政府、扶貧基金會(hui) 、村民三者之間的溝通、互動甚至博弈,試圖以此為(wei) 切口,展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鄉(xiang) 村社會(hui) 不同主體(ti) 互惠共生的關(guan) 係。我們(men) 的影像誌,還注意到文化研究中的主客位互滲,關(guan) 注到不同群體(ti) 的聲音,呈現出對當地人(包括村民與(yu) 政府)主體(ti) 性的尊重,也呈現了來自各方的多重聲音。

  影像誌吸引了人類學者的興(xing) 趣。越來越多的人類學者,運用影像和影視手段表現人類學原理,記錄、展示和詮釋相關(guan) 族群的文化,產(chan) 生了專(zhuan) 門的影視人類學。近些年,中國的影視人類學者更是頻繁深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非遺保護現場,用影像誌助力文化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影視人類學可以運用影視手段來建構作品,但影視人類學關(guan) 注的不是影視作品本身,而是涉及本土文化的一係列關(guan) 係,比如用影視作品來解釋文化如何凝聚社區和形塑社會(hui) 經驗。通過影像記錄,我們(men) 還可以了解各地各民族節慶儀(yi) 式動態演進的過程、社會(hui) 組織活動的細節、個(ge) 體(ti) 的地位等,進而實現跨文化溝通與(yu) 交流,完成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翻譯。

  由此觀之,影視人類學需要從(cong) 針對具體(ti) 案例的地方性研究轉向多樣性與(yu) 普遍性相關(guan) 聯的整體(ti) 性研究。此外,影視人類學研究必須重新關(guan) 注現實本身,也就是要關(guan) 注活在當下的人們(men) 的所思、所想、所為(wei) 。他們(men) 被“看見”的活法,是我們(men) 獲得文化理解的重要基礎。

  人類學研究要走進“他者”世界,影像誌是重要方式。影像為(wei) 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feng) 富而複雜的資料,未來如何處理這些資料,如何運用這些資料?所有這些,都在刺激著人類學家轉換思路,構建一種新的書(shu) 寫(xie) 範式,產(chan) 生更新的涵蓋性概念。作為(wei) 中國的人類學者,如何以影視人類學的學科路徑,探討族群記憶的活態過程,描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助力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傳(chuan) 承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