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個人碳賬戶需完善機製
近日,中信銀行基於(yu) 綠色金融體(ti) 係打造的“中信碳賬戶”迎來升級,不僅(jin) 中信銀行的銀行卡持卡人可以注冊(ce) ,其他銀行客戶也可以注冊(ce) 。
目前,碳賬戶的應用主要基於(yu) 碳賬戶下個(ge) 人或企業(ye) 生活、生產(chan) 場景下的相關(guan) 低碳行動信息,轉化為(wei) 數字語言,並嵌入其他生產(chan) 、生活等應用場景中,以此來撬動碳賬戶更多功能。近年來,多家銀行、電商平台紛紛布局個(ge) 人碳賬戶。但總的來看,通過設計的特定低碳場景難以有效覆蓋不同用戶的多樣化消費需求,而此次中信碳賬戶在銀行卡用戶覆蓋麵、綠色減排場景、減碳量核算等方麵較以往有較大突破,不但讓更多綠色低碳行為(wei) 可計量、可追溯,而且在個(ge) 人消費端減碳邁出重要一步。
個(ge) 人碳賬戶助力消費端減碳大有可為(wei) 。據中科院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居民消費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會(hui) 碳排放總量的一半左右。實踐中,居民日常消費具有小、雜、散的特點,比如,一次電子支付、一次綠色出行……金融機構把不同場景的碳積分關(guan) 聯到個(ge) 人碳賬戶上,再通過與(yu) 信貸優(you) 惠、商品代金券等相關(guan) 權益捆綁,一方麵倒逼企業(ye) 生產(chan) 端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麵有利於(yu) 引導用戶養(yang) 成良好的生活習(xi) 慣。
需要強調的是,個(ge) 人碳賬戶存儲(chu) 的是用戶日常行為(wei) 的碳減排量,並不是貨幣。商業(ye) 銀行為(wei) 何對於(yu) 布局碳賬戶市場積極性較高?答案不難理解,一方麵碳賬戶是金融機構探索綠色金融的有益嚐試,尤其是針對個(ge) 人的綠色零售業(ye) 務,通過創新個(ge) 人綠色金融產(chan) 品,契合新發展格局下的擴大內(nei) 需戰略以及銀行的零售轉型定位;另一方麵把金融服務與(yu) 用戶減排行為(wei) 有效銜接,不僅(jin) 增強銀行與(yu) 用戶的黏性,在精準營銷的同時還能拓展其他碳金融業(ye) 務。
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居民消費漸向綠色消費轉型,個(ge) 人碳賬戶迎來新契機。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個(ge) 人碳賬戶作為(wei) 綠色金融服務的一種,金融機構理所應當抓住行業(ye) 新風口,提高金融服務產(chan) 品向綠色低碳消費傾(qing) 斜水平,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將消費者的消費潛力變為(wei) 綠色消費動力。
個(ge) 人碳賬戶在驅動綠色消費方麵被市場寄予厚望,但從(cong) 金融機構、企業(ye) 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統一的減排量計算標準、不同企業(ye) 與(yu) 平台不兼容,比如,同樣是乘坐公交出行,碳積分數值差別很大。想破解堵點和難點,僅(jin) 憑銀行機構一己之力遠遠不夠。碳賬戶作為(wei) 一項由政府、金融機構、平台企業(ye) 等多主體(ti) 參與(yu) 的係統性工程,在政策上要形成有效的閉環機製,除以補貼、減稅等政策形式吸引社會(hui) 資本對個(ge) 人碳賬戶的支持外,建議有關(guan) 部門加快製定碳減排計量標準,推動個(ge) 人積攢的碳排放量參與(yu) 碳市場交易。比如,平台企業(ye) 把用戶積攢的碳積分打包賣給需要碳減排量的企業(ye) ,然後把收益反哺用戶,吸引更多用戶踐行低碳理念。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培育和數字科技愈發成熟,不同平台、機構之間將打通數據要素壁壘,這個(ge) 過程中如何確保個(ge) 人信息采集安全至關(guan) 重要。對於(yu) 監管部門而言,應製定科學規範的方法加大信息安全監管,防範數據被二次利用和個(ge) 人信息過度披露所帶來的風險隱患,著重在數據隱私、服務終端、數據接口等方麵把好關(guan) ,推動個(ge) 人碳賬戶引領綠色消費新風尚。(王寶會(hui) )
[ 責編:張慕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