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深挖再生資源降碳潛力

發布時間:2022-11-18 10:00: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譚琦璐

  再生資源具有促進資源節約、降低汙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多重屬性,再生資源行業(ye) 是我國實現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麵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在“雙碳”目標要求下,再生資源行業(ye) 助力降碳的使命更加突出。

  我國再生資源行業(ye) 發展前景廣闊。今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陸續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末我國主要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量和產(chan) 值分別達到4.5億(yi) 噸、5萬(wan) 億(yi) 元的目標。受高碳排放行業(ye) 產(chan) 能擴張受限、經濟逆全球化導致資源進口不暢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再生資源的需求快速增長。此外,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所需的鋼鐵、建材、汽車、電子電器產(chan) 品等淘汰廢棄量的持續大規模增加,也使得循環減量成為(wei) 城市環境管理的必然趨勢之一。未來,有必要通過再生資源行業(ye) 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當前,我國再生資源行業(ye) 建設初見成效,全國回收利用體(ti) 係初步建成,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率和主要資源產(chan) 出效率持續提升。然而,發展水平的層級不高,支撐降碳的潛力還未得到充分挖掘。從(cong) 行業(ye) 本身看,規模小效率低,“散亂(luan) 汙”粗放式特征突出。例如,我國目前仍有不少報廢汽車、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等進入非正規回收利用渠道。從(cong) 行業(ye) 助力降碳的角度看,行業(ye) 定位、發展理念、規範製度等與(yu) 綠色低碳發展形勢要求尚不匹配。與(yu) 生產(chan) 、生活綠色低碳轉型相匹配的產(chan) 業(ye) 模式尚未成型,麵向風能、太陽能、動力電池等未來主要能源形態的廢棄物高效回收利用方式仍需探索。

  下一步,為(wei) 更好發揮再生資源對降碳的助力作用,應著力完善“促節約、助降碳”的製度建設和機製安排。

  其一,以科學分類為(wei) 基礎推動再生資源分類管理與(yu) 因類施策。我國目前主要統計的再生資源品種,可劃分為(wei) 以廢鋼鐵為(wei) 代表的工業(ye) 型、以廢紙為(wei) 代表的城市低值型、以廢棄電器電子產(chan) 品為(wei) 代表的城市高值型三類。此外,近幾年以廢棄新能源裝備材料、高值廢塑料等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再生資源累積量逐漸增加,值得關(guan) 注。這些再生資源,在產(chan) 生來源、規模、強度、碳減排效益上各具特點,其回收利用模式和體(ti) 係的發展成熟度也各不相同。應以其為(wei) 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頂層規劃和政策機製設計。

  其二,完善貫穿生產(chan) 生活的回收利用責任製度體(ti) 係。其中,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是最為(wei) 重要的一項責任製度。我國在清潔生產(chan) 、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等法律文件中已有相關(guan) 的原則性規定。在一般性條款的基礎上,一方麵,應結合傳(chuan) 統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特點,進一步明確生產(chan) 、銷售、消費、回收處置等各環節主體(ti) 承擔的責任義(yi) 務,細化適用對象和實施方法;另一方麵,針對新興(xing) 再生資源,完善退役風機葉片、光伏電池組件等以生產(chan) 者為(wei) 主導的回收利用責任,強化廢棄塑料、包裝材料、電子產(chan) 品、車用電池等生產(chan) 者和消費者共同責任,製定具體(ti) 實施細則和管理規範。

  其三,加快健全有利於(yu) 再生資源產(chan) 出與(yu) 消費的激勵機製。在回收環節,根據再生資源回收規模、行業(ye) 發展成熟度製定差異化的補貼標準,支持地方合理擴大補貼範圍,強化動態調整和補貼退坡,激發企業(ye) 自我造血功能,支持給予小微型、互聯網廢品回收企業(ye) 普惠性減稅或免稅政策,創造新動能。在加工、利用環節,繼續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you) 惠政策,合理調整重要礦產(chan) 資源稅率,形成原生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合理比價(jia) 關(guan) 係,提升再生資源盈利水平。在消費環節,應積極推動差別消費稅率、消費押金製度等的落實,擴大再生品和再製造產(chan) 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鼓勵地方采取補貼、積分獎勵等方式促進再生品消費。(譚琦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