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90後舞獅傳人:課堂教學與非遺傳承兼得

發布時間:2022-11-22 09:5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伴隨著鼓點的起承轉合,‘獅子’時而翹首仰視,時而低頭回顧,時而轉身匍匐,時而搖頭擺尾。”在安徽體(ti) 育運動職業(ye) 技術學院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專(zhuan) 業(ye) 訓練室裏,30歲的年福升正在為(wei) 學生教學表演傳(chuan) 統技藝舞獅,來回跳躍之間,將“獅子”采青時的神態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年福升看來,采青是舞獅技藝表演的亮點,也是最具難度的部分,他喜歡鑽研其中,通過道具、身法展現出“艱難險阻”,他認為(wei) 這是一種寓意——隻有克服困難才能獲得美好生活。

  年福升是該校民族體(ti) 育專(zhuan) 業(ye) 舞龍舞獅課程教師,也是起源於(yu) 晚清的傳(chuan) 統技藝表演團體(ti) “福升堂”的第五代傳(chuan) 人。從(cong) 6歲舉(ju) 起“獅頭”起,他便踏上了舞龍舞獅、雜耍、古彩戲法等技藝的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之路,至今已有24年。

  舞獅是中國優(you) 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wei) “太平樂(le) ”,表演內(nei) 容多表達對喜慶吉祥的追求。舞獅有南北派之分,二者技藝各有千秋。1992年,年福升出生於(yu) 山東(dong) 棗莊,此時的“福升堂”幾經輾轉,從(cong) 北京流徙四川,又在山東(dong) 雜技界紮根,以南派醒獅傳(chuan) 承為(wei) 主。1996年,“福升堂”遷到安徽,年福升也隨父母來到江淮,在南來北往間,他開啟了年家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

  “小時候,學習(xi) 路上的最大難關(guan) 在於(yu) 高強度訓練,一天下來全身酸痛,有時還會(hui) 鼻青臉腫。”年福升至今記得,4歲時,他就被父親(qin) 帶著學習(xi) 基本功——紮馬步、倒立、翻跟頭,常常一紮一翻就是一天。操習(xi) 獅頭時,需要反複練習(xi) 舞獅的神態、動作、技巧,一個(ge) 動作反複練習(xi) 好幾天。“家裏長輩對我們(men) 十分嚴(yan) 格,一個(ge) 動作做不好,經常會(hui) 被狠狠敲打。”他回憶道。

  “世家傳(chuan) 承,傳(chuan) 的不僅(jin) 是藝,更是其中的精神。”在長久反複的訓練中,年福升逐漸明白,雖然表演技藝、身法可以通過學習(xi) 反複加深,但其中的神采刻畫卻要浸透幾十年的汗水方能悟得。

  為(wei) 了學好傳(chuan) 統技藝,年福升在紮實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每天抓著父親(qin) 觀看自己的表演,請他細致入微地指導和糾正動作。練習(xi) 之餘(yu) ,他就紮根在雜技團,觀看精於(yu) 技藝的老一輩表演,再在台下模仿一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樣學樣,用腦子記也用身體(ti) 記”。經過多年艱苦學習(xi) ,年福升在傳(chuan) 承舞獅的同時,更精通川劇變臉、古彩戲法、雜技(頂技)等技藝。

  2010年,年僅(jin) 18歲的年福升獲國家二級演員稱號,並成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安徽花鼓燈傳(chuan) 承人。第二年,年福升入職安徽體(ti) 育運動職業(ye) 技術學院,教授舞龍舞獅專(zhuan) 業(ye) 。多年傳(chuan) 承與(yu) 表演經曆,他見證了傳(chuan) 統技藝表演的沒落,也讓他明白舞獅的非遺傳(chuan) 承要從(cong) 高校教學和社會(hui) 展演兩(liang) 方麵共同發力。

  “舞龍舞獅進入民族體(ti) 育專(zhuan) 業(ye) 大盤子,我感到重任在肩,這10多年來,我一直在鑽研不同的傳(chuan) 統技藝以及課堂教學的方法。”目前,年福升所帶的2021級民族體(ti) 育專(zhuan) 業(ye) 中,主修舞龍舞獅的學生共有30人。從(cong) 入學到現在,年福升幾乎每天都拉著學生練早功,在騰閃挪移的動作指導中走過了寒來暑往。

  教學中,為(wei) 了讓舞獅和江淮風土人情更加契合,年福升把南獅的形態和北獅的技巧融合,結合民間故事,編撰了近200個(ge) 舞獅表演情節。“這樣一來,不僅(jin) 安徽的學生更能領略其中寓意,還有助於(yu) 打響本土文化品牌。”

  潛心教學的同時,年福升於(yu) 2015年創辦了年福升龍獅隊,努力將“福升堂”的家族技藝發揚光大。據他介紹,龍獅隊是以舞獅表演為(wei) 主的雜技團體(ti) ,主要在安徽地區進行傳(chuan) 統技藝的表演,人數維持在20人左右。在他的帶領下,團隊舞龍舞獅的技藝不斷精進,幾乎橫掃省內(nei) 各大舞龍舞獅賽事,更在全國獅王爭(zheng) 霸賽中斬獲“金獅獎”。

  2017年5月24日,合肥市包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福升堂醒獅傳(chuan) 習(xi) 基地”在大圩鎮揭牌。年福升在揭牌儀(yi) 式上發言時感慨,要把醒獅技藝文化打造成為(wei) 具有觀賞性和時代性特點的文化。

  在團隊年輕人努力下,2019年,“福升堂醒獅”被評為(wei) 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包河區也支持福升堂舞獅技藝傳(chuan) 承,推動舞獅向社會(hui) 麵推廣。在如今的傳(chuan) 習(xi) 基地中,龍獅隊免費教村民們(men) 基本技巧動作,學有所成者可以參與(yu) 商演。

  讓年福升欣慰的是,傳(chuan) 習(xi) 基地吸引了很多孩子參觀。他說,“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隻要一個(ge) 孩子願意學,我都願意培養(yang) 。”

  眼下,越來越多新生選擇民族體(ti) 育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教育部門更加重視傳(chuan) 統技藝的教學推廣。“舞龍舞獅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一般去大中小學任教,或是去社會(hui) 團體(ti) 、演藝機構就業(ye) 。”年福升堅信,隻要不斷拓寬社會(hui) 認知度,舞獅技藝的非遺傳(chuan) 承就會(hui) 更有希望。(王海涵 張雨生 程晨)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