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寧夏館藏文物煥發新活力

發布時間:2022-11-23 09: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雲(yun) 傑

  臨(lin) 近閉館,寧夏博物館門口的廣場上,四個(ge) 年輕女孩高舉(ju) “琉璃鴟吻”的文創雪糕拍起合照。“我們(men) 早就在網上關(guan) 注過這款雪糕,現在終於(yu) 品嚐到了。”來自廣東(dong) 的遊客潘小青感受到,文創產(chan) 品讓一向神秘的博物館和遊客更親(qin) 近了。

  今年以來,寧夏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琉璃鴟吻”為(wei) 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種口味的文創雪糕,文物“跨界”成美食,契合了年輕消費群體(ti) 需求。

  如何把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近年來,寧夏各博物館借鑒全國經驗,發揮自身優(you) 勢,通過創新為(wei) 館藏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讓文物煥發出新的活力。

  博物館成了“大課堂”

  “早期研究認為(wei) ,這種尖底瓶是半坡先民最常用的集水器,用來盛水和取水,大家想知道這種尖底瓶是怎樣取水的嗎?”寧夏固原博物館廣場上,一位身著漢服的小講解員聲情並茂地介紹,舞台屏幕上“陶尖底瓶”的取水視頻隨之播放。這是該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結業(ye) 典禮上的一幕。

  每年,寧夏大部分博物館都會(hui) 選拔一批青少年,由館內(nei) 專(zhuan) 業(ye) 老師對其開展文物知識、曆史文化、語言表達、形體(ti) 禮儀(yi) 與(yu) 講解技巧等培訓。學生完成培訓並對館藏文物完全熟悉後,將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時間上崗服務、獨立講解。

  “孩子們(men) 不怯場、不怕生,為(wei) 了掌握講解內(nei) 容,總是跟在講解人員身後認真聽、隨手記,到後來不僅(jin) 講得頭頭是道,還積極為(wei) 遊客答疑解惑,收獲了不少留言點讚。”寧夏博物館社教部工作人員周文訸說。

  寧夏博物館還開展了“史前文化歡樂(le) 營——寧夏岩畫初體(ti) 驗”研學活動,設計研學手冊(ce) ,組織學生利用研學工具製作岩畫拓片,根據任務清單完成研學作業(ye) 。寧夏固原博物館通過文物考古修複主題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到姚河塬遺址,在專(zhuan) 業(ye) 老師指導下體(ti) 驗實地考古挖掘,係統學習(xi) 文物修複與(yu) 文物管理。寧夏鹽池縣博物館則組織學生開展製陶研學活動,講解員手把手教授製陶技法,學生經過摞泥、拉坯、染色等步驟,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碗、杯、瓶、罐等陶藝製品。

  這幾年,寧夏很多博物館都建立了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與(yu) 文物知識進校園的長效機製。固原博物館開發的“絲(si) 路課堂”數字化社教課程還榮獲2021年度全國十佳文博社教案例。這個(ge) 課程專(zhuan) 為(wei) 五至八年級學生量身定製,以絲(si) 路固原為(wei) 主題。博物館講解員通過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授課,以動畫形式和互動性體(ti) 驗加深學生對固原絲(si) 路曆史的了解,並通過互動提問、畫冊(ce) 貼圖及課程遊戲激發學生學習(xi) 熱情,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

  文創成了“潮產(chan) 品”

  近年來,寧夏博物館立足自身館藏文物,結合寧夏地域特色文化,成立文創產(chan) 品設計研發團隊,將時尚潮流元素注入文創產(chan) 品。

  文創產(chan) 品兼具商品功能,注重文化屬性和文物特性。以頭戴佛冠、背長六翅的文物“迦陵頻伽”為(wei) 原型,融合“妙音鳥”的形象與(yu) 敦煌壁畫,結合當地方言取名為(wei) “妙娃”的文創IP,被打造成禮品包、係列口罩、夜光書(shu) 簽、車載掛件、手鏈配飾等多款產(chan) 品,成為(wei) 博物館的流量擔當,深受遊客喜愛。

  截至目前,寧夏博物館已開發文創產(chan) 品15個(ge) 係列,64個(ge) 種類,近千款產(chan) 品。“文創並非簡單的藝術加工,我們(men) 要做大眾(zhong) 喜愛的產(chan) 品,必須深刻理解文物內(nei) 涵,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精準把握細節,精心打磨工藝。”寧夏博物館陳列技術部主任趙濤介紹說,他們(men) 所呈現出的文創產(chan) 品基本都經過了數十次打樣、上百次修改。

  從(cong) 展台裏的文物,到可以隨身攜帶的係列文創產(chan) 品,館藏文物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公眾(zhong) 視野,拉近了大眾(zhong) 與(yu) 博物館的距離。

  此前,寧夏博物館舉(ju) 辦紅色主題文創大賽,共收到全國30個(ge) 省(區、市)310位作者報送的525件(套)參賽作品,“玉螺香插”、“勝利號角”U盤、“名人說”茶具套裝等25件作品獲獎。“我們(men) 通過舉(ju) 辦紅色主題文創大賽,深入挖掘、展示館藏紅色革命文物的時代價(jia) 值和精神內(nei) 涵,可以更好地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寧夏博物館館長王效軍(jun) 說。

  據了解,寧夏各博物館正在文旅部門支持下整合館藏資源,發揮各自特色優(you) 勢,籌備成立博物館(寧夏)文創聯盟,借助“互聯網+”模式,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用文物讓文創潮起來。

  展陳成了“種草機”

  “這個(ge) 新神器能夠實現參觀者與(yu) 文物近距離‘互動’,通過大量文物照片在互動魔牆上形成照片牆,每張照片代表一個(ge) 交互按鈕,參觀者點擊照片會(hui) 彈出相應的交互窗口,可以進行搜索查詢、圖文查看、模型預覽和遊戲互動等。”寧夏博物館文展部主任丁延輝介紹。

  數字信息技術發展豐(feng) 富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形式,讓文物不再受時空限製,極大拓寬了文物的傳(chuan) 播範圍,很多人就這樣不知不覺“種了草”。

  近年來,寧夏各博物館積極探索線上“雲(yun) 看展”模式,推出“雲(yun) 遊博物館”網上數字展廳,以360度全景式、立體(ti) 化再現博物館展廳實景,通過單元化、模塊化自由切換場景,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智能導覽、VR展示、語音講解、屏幕互動等線上服務,讓觀眾(zhong) 足不出戶逛展覽、賞文物,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必須創新館內(nei) 展覽形式,寧夏博物館推出《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展,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寧夏革命發展史,通過用細節講故事、用故事講人物、用人物講黨(dang) 史活化展覽形式。這個(ge) 展覽還入選了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寧夏各博物館堅持文物“請進來”與(yu) “走出去”相結合的辦展理念,在挖掘館藏文物內(nei) 涵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館際交流合作,建立藏品共享長效機製,聯合舉(ju) 辦各類展覽。

  今年年初,寧夏固原博物館推出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北方係青銅文化特展》在山西大同市博物館展出,涉及兵器、裝飾品、車馬具和生產(chan) 生活用具四個(ge) 方麵的文物102件(組)。“通過特展‘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六盤山地區的青銅文化,同時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文化格局形成的曆史進程,感受古代農(nong) 耕民族與(yu) 遊牧民族交流、融合的壯麗(li) 畫卷。”寧夏固原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馬彩虹表示。

  目前,寧夏已建成各類博物館75家,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wei) 主導、行業(ye) 博物館為(wei) 特色、非國有博物館為(wei) 補充,門類齊全、風格多樣、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館體(ti) 係。每年引進推出各類展覽100餘(yu) 場,讓文化實現更廣泛的傳(chuan) 播。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