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零添加”食品並非食品安全“優等生”

發布時間:2022-11-29 10:14:00來源: 科技日報

  “不含防腐劑”“零添加”“純天然”……在市麵上,隻要有食品標示了這樣的標簽,似乎總能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那麽(me) ,“零添加”的加工食品真的存在嗎?

  “食品標簽上聲稱‘零添加’是生產(chan) 廠家迎合消費者不喜歡食品添加劑心理的一種做法,並不能解決(jue) 食品安全問題,反而容易適得其反。除非刻意,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在現代食品中很難做到,而且很多食品即使刻意也做不到,如豆腐製品、啤酒、可樂(le) 、口香糖、嬰幼兒(er) 配方食品等。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本來起到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零添加’的食品絕不可能在安全性上變成‘優(you) 等生’。”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hui) 理事長孫寶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與(yu) 工程學院教授範誌紅也認為(wei) ,“如果要吃那種和原始形態不同的加工食品,幾乎難以避免攝入食品添加劑,甚至有些食品沒有食品添加劑的幫助就無法生產(chan) 製作。”

  “零添加”不靠譜

  “個(ge) 別食品企業(ye) 刻意強調‘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劑、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不管其主觀願望如何,客觀上是在抹黑食品添加劑,加劇公眾(zhong) 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和食品安全恐慌,這是有關(guan) 食品企業(ye) 需要反思的。為(wei) 了自己的利益而加劇公眾(zhong) 的食品安全恐慌這不應該是有社會(hui) 責任感的食品企業(ye) 應該做的,其結果也將是作繭自縛、事與(yu) 願違。”孫寶國說。

  “零添加”究竟有多不靠譜?

  “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在現代食品工業(ye) 環境裏很難找到,至少整個(ge) 生產(chan) 環節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劑幾乎不可能。比如,即使是聲稱‘0添加’的釀造醬油,在生產(chan) 過程中也會(hui) 用助濾劑、乙醇等食品工業(ye) 用的加工助劑來保障食品生產(chan) 的正常進行和抑製微生物的生長,而食品工業(ye) 用的加工助劑也是作為(wei) 食品添加劑來管理的,即按照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食品工業(ye) 用加工助劑不需要標示’。”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yu) 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說。

  實際上,目前國內(nei) 一些公司針對釀造行業(ye) 研製而出的釀造醬油專(zhuan) 用酶製劑,也屬於(yu) 食品工業(ye) 用的加工助劑,常見的有真菌α-澱粉酶、複合蛋白酶、纖維素酶、植酸酶、果膠酶等,這也成為(wei) 了這些調味品企業(ye) 競爭(zheng) 的新賽道。

  “我們(men) 必須看到,即便是那些聲稱‘零添加’‘無添加’的,它們(men) 生產(chan) 的大部分食品也是有添加,這也是客觀事實,聲稱‘零添加’‘無添加’無異於(yu) 掩耳盜鈴。至於(yu) 還在讓大家擔驚受怕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從(cong) 來就不是食品添加劑,如果在食品中使用,就是違法、違規行為(wei) ,必須依法嚴(yan) 厲打擊。”孫寶國強調。

  保護係數一般是100倍

  “迄今為(wei) 止,我國從(cong) 未發生過因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而造成的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這是客觀事實。”孫寶國說。

  食品添加劑的標準是怎樣規定的,什麽(me) 是安全劑量?

  曹雁平指出,我國GB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應對人體(ti) 產(chan) 生任何健康危害;不應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wei) 造為(wei) 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應降低食品本身的營養(yang) 價(jia) 值;在達到預期目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我國在設定每種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時開展的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會(hui) 考慮不同年齡、地區、性別的人群一天吃多種食品且長期食用的情況。

  “在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jia) 的毒理學方麵也考慮了‘長期’的問題,通過動物實驗得到不產(chan) 生任何不良影響的劑量,再除以保護係數(一般是100倍),作為(wei) 對人體(ti) 安全的劑量。其中‘長期’是以‘終生’‘每天’的長度和強度來衡量,加上上述的保險係數,作為(wei) 製定標準的科學依據,因此隻要按標準使用,其安全性不足為(wei) 慮。”科信食品與(yu) 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說。

  (記者 馬愛平)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