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保存曆史 見證文明

發布時間:2022-11-29 10:1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馮(feng) 帆

  “這本《鐵冶誌》是明代工部官員傅浚的著作,係統總結了16世紀初中國的冶鐵技術。它是由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發現的傳(chuan) 世孤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jia) 值和學術價(jia) 值。”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山東(dong) 單元,聽完講解員的介紹,觀眾(zhong) 立刻對這本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古籍心生敬意。

  在《鐵冶誌》旁,一同參展的還有《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率領門客綜合諸子百家學說撰寫(xie) 的著作。展出的這冊(ce) 《淮南子》是宋朝出版的存世孤本,曾經被晚清四大藏書(shu) 樓之一的山東(dong) 楊氏海源閣收藏,民國時楊家為(wei) 救濟災民將此書(shu) 出售,此後一度下落不明,直至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在俄羅斯國立圖書(shu) 館重新發現。

  中國古代文獻典籍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是我們(men) 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漢籍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流布,也是多元文化視角下人文交流互鑒的直接體(ti) 現。長期以來,大量漢籍流布於(yu) 境外,其中不乏中國大陸缺藏的版本和品種。為(wei) 保存曆史、見證文明,由山東(dong) 大學牽頭推進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開啟尋訪域外漢籍之路。

  這項工程,旨在調研摸清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將中國大陸缺藏的品種和版本進行複製、出版、整理和綜合性研究,從(cong) 而完善中華古文獻的存藏體(ti) 係,為(wei) 國內(nei) 文化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文獻支持,為(wei) 世界漢學界和漢學家提供完備的研究資料。

  自2018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啟動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以來,山東(dong) 大學切實擔負起實施主體(ti) 應有的責任,紮實推進合璧工程,在團隊組建、項目任務推進、學術期刊編纂、課題招標評審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目前,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已對亞(ya) 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95個(ge) 國家的1988家藏書(shu) 機構進行了漢籍存藏調查,基本掌握了境外漢籍存藏情況。其中,與(yu) 1173家藏書(shu) 機構建立了合作聯係,達成420項合作協議或合作意向;已初步完成30萬(wan) 部境外漢籍的編目工作,從(cong) 中遴選並複製回歸稀缺漢籍1600餘(yu) 種,其中260種已出版。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作為(wei) 一項具有重要學術與(yu) 文化價(jia) 值的文化工程,對研究、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繁榮興(xing) 盛,對推進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yu) 合作都具有重大意義(yi) 。”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全球漢籍合璧工程首席專(zhuan) 家鄭傑文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