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萬裏》:追隨光影而行的心靈旅程
作者:雍文昴(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理事)
由廣東(dong) 省委宣傳(chuan) 部指導,廣州品瑞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騰訊影業(ye) 和珠江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攝製,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教授張同道擔任總導演的電影《追光萬(wan) 裏》,以電影人盧燕的視角,講述了20世紀20至70年代間活躍於(yu) 銀幕的黃柳霜、黎民偉(wei) 、蔡楚生、李小龍等電影人對於(yu) 電影事業(ye) 的熱忱,他們(men) 在各自的人生之中“追光而行”,將自己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所繼承而來的堅毅、英勇、溫良、謙和等美德通過電影作品傳(chuan) 遞給世界上更多地域、更多族群的人們(men) ,在百年電影發展史上作出了中國電影人的獨特貢獻。
《追光萬(wan) 裏》運用豐(feng) 富的紀錄片手法,通過曆史影像資料、當代人物訪談、現實情景再現以及動畫漫畫插圖,將幾位電影人的藝術人生串聯了起來。在他們(men) 之中,既有如黃柳霜、李小龍這樣的華人影星,也有如黎民偉(wei) 、蔡楚生這樣中國電影早期的開拓者,更有如盧燕這樣雖一生輾轉多地,但始終與(yu) 藝術相伴,始終與(yu) 光影相隨的電影人。
在鏡頭的流轉之下,他們(men) 各自的經曆徐徐展開,從(cong) 首位華人女影星黃柳霜到被譽為(wei) “中國紀錄片之父”的黎民偉(wei) ,從(cong) 拍攝出《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dong) 流》等影片的導演蔡楚生,到功夫影片的開創者李小龍。他們(men) 的經曆在已年逾九旬,親(qin) 曆了半部電影史的盧燕的講述中,逐漸清晰了起來。人們(men) 希望通過曆史的影像感知曆史,紀錄片則通過影像的建構使這樣的感知成為(wei) 可能。在《追光萬(wan) 裏》這部紀錄片中,導演用影像資料與(yu) 情景再現交織的方式,讓觀眾(zhong) 了解了創作《一江春水向東(dong) 流》之前蔡楚生所親(qin) 曆的顛沛流離,了解了回到祖國探訪之後黃柳霜在家鄉(xiang) 故土所獲得的深厚力量,也了解了年僅(jin) 33歲的李小龍在電影與(yu) 功夫之外留給世人的哲學想象。《追光萬(wan) 裏》正是在這樣的故事中,將紀錄片的優(you) 勢充分地發揮出來,使觀眾(zhong) 更加理解電影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蘊。
黃柳霜、黎民偉(wei) 、蔡楚生、李小龍,以及影片的講述者盧燕,在這些電影人“追光而行”的人生中,他們(men) 經曆過艱難,經曆過非議,也經曆過創傷(shang) ,而支撐他們(men) 始終向前的,正是一份對藝術的真誠與(yu) 一份家國情懷。在一代代電影人的努力中,中華文化的沉潛力量獲得了具象化的呈現。即使在黃柳霜遭受非議最多的時期,她也始終堅定地站立於(yu) 光影之間。即使遭遇戰火、性命攸關(guan) ,黎民偉(wei) 也仍然扛起設備衝(chong) 向前線。他們(men) 沒有過多的考慮,也無所畏懼,因為(wei) 他們(men) 想要保留的正是一個(ge) 時代的影像記憶,在這份記憶之中,中華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那是困苦中的堅韌,是非議中的持守,是自強不息、和而不同,也是溫文爾雅、休戚與(yu) 共。
電影《追光萬(wan) 裏》中,導演通過影像記錄了五位電影人在各自能力所及範圍內(nei) 為(wei) 豐(feng) 富世界電影所作出的努力。半部電影史是一個(ge) 縮影,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人們(men) 通過光影藝術實現相互理解的過程。
作為(wei) 一部紀錄片,《追光萬(wan) 裏》記錄了同為(wei) 影像記憶的一段電影史,以及在這段影史中璀璨閃耀的一代代電影人。豐(feng) 富的影像資料與(yu) 對電影本體(ti) 的審視,讓《追光萬(wan) 裏》獨具史料價(jia) 值,相信影片的創作者也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參與(yu) 到這一追隨光影而行的旅程之中。追光萬(wan) 裏,有時雖是孤獨前行,但中華文化的根基與(yu) 文脈始終形影相隨,為(wei) 未來錨定著方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