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點校本《周書》修訂本出版
光明日報北京12月5日電(記者陳雪)“曆史上以‘周’為(wei) 國號的朝代有不少,我們(men) 這裏展示的《周書(shu) 》,記載的‘周’,指的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北周。”11月30日,中華書(shu) 局點校本《周書(shu) 》修訂本新書(shu) 發布會(hui) 的線上直播間裏,《周書(shu) 》修訂本責編劉學與(yu) 幾位嘉賓侃侃而談。
《周書(shu) 》中保存了不少與(yu) 典章製度相關(guan) 的史料,對東(dong) 魏、北齊、梁、陳史事也多有涉及,還收錄了一些書(shu) 信、時策、詩賦等,是研究北朝曆史和中古文學的珍貴文獻。中華書(shu) 局點校本“北朝四史”原由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主持整理。此次“北朝四史”的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承擔,劉安誌教授負責修訂,曆時十餘(yu) 載完成。
據了解,繼2017年中華書(shu) 局《魏書(shu) 》修訂本出版後,《周書(shu) 》成為(wei) “北朝四史”修訂本中出版的第二種。
為(wei) 什麽(me) 近幾年出版的“二十四史”修訂本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一段?
中華書(shu) 局副總編輯張繼海介紹,“二十四史”的具體(ti) 構成中,魏晉南北朝加上隋朝就占了十二個(ge) 品種。這段曆史前後跨度達四百年,從(cong) 漢末開始,曆經三國紛爭(zheng) 、南北朝對峙,一直到隋統一。由漢到唐四百年間風雲(yun) 激蕩,交流融合,醞釀出隋唐盛世,是中國曆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ge) 階段。北周在政治軍(jun) 事方麵對隋唐影響很大,南朝在經濟文化上對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北周這段曆史,正是處於(yu) 隋唐的延長線上。
中華書(shu) 局曆史編輯室副主任胡珂說,北周政權雖然隻存在了二十多年就被隋朝取代了,但它創立的很多製度都被之後的隋唐兩(liang) 代繼承下來。由於(yu) 唐以前記述西魏、北周曆史的典籍都沒有留傳(chuan) 下來,就現存有關(guan) 西魏、北周曆史的資料而言,《周書(shu) 》成書(shu) 較早,保存的資料也最為(wei) 原始,作為(wei) “二十四史”之一部,價(jia) 值彌足珍貴。
《周書(shu) 》共50卷,包括帝紀8卷、列傳(chuan) 42卷,是唐朝令狐德棻等編纂的官修紀傳(chuan) 體(ti) 斷代史,記述了從(cong) 公元534年北魏東(dong) 西分裂到581年楊堅代周建隋為(wei) 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作為(wei) 中華書(shu) 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之一種,由唐長孺負責點校的《周書(shu) 》於(yu) 1971年11月出版,與(yu) 《魏書(shu) 》《北齊書(shu) 》《北史》一起組成的“北朝四史”點校本,被譽為(wei) “古籍整理的典範”。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自2006年正式啟動,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重點項目。由於(yu) 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曾是點校本“北朝四史”的主持人,此次“北朝四史”修訂工作仍由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承擔,體(ti) 現了學術的傳(chuan) 承和發揚。
據了解,1971年點校本《周書(shu) 》以武英殿本為(wei) 底本,並與(yu) 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汲本、局本、百衲本六個(ge) 版本互校。同時通校《冊(ce) 府元龜》和《北史》中的有關(guan) 部分,吸收了錢大昕、張森楷、張元濟等人的校勘成果。劉學說,“此次的修訂本可以說既延續了原點校本的優(you) 點,把它原有的學術特色和整理成果保留下來,而且還做了不少開拓和提升”。
“相比唐長孺先生這一輩大家而言,我們(men) 在學術的功力以及底蘊方麵,還是有諸多欠缺和不足的。”對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劉安誌來說,修訂工作的一個(ge) 難點是點校本珠玉在前,“我們(men) 如何在此基礎更進一步困難和挑戰可以說是巨大的,因為(wei) 無論是刪錯,還是改錯都是極為(wei) 嚴(yan) 重的問題。”
劉安誌介紹,本次修訂工作主要體(ti) 現在如下幾個(ge) 方麵:一是增加了若幹新資料,如日本所藏唐鈔本《周書(shu) 》卷十九殘卷,還有《冊(ce) 府元龜》三種明鈔本以及《永樂(le) 大典》等;二是嚴(yan) 格按照底本校勘法原則進行修訂,《周書(shu) 》點校本雖然使用了武英殿本作為(wei) 底本,但是它也局部使用了諸本互校、擇善而從(cong) 的方式,修訂工作是嚴(yan) 格按照底本校勘法的原則進行的;三是標點分段按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標點分段辦法進行處理,修訂本總修改點校本標點有500餘(yu) 處;四是訂正點校本中存在的若幹錯誤之處;五是謹慎刪改增補校勘記,《周書(shu) 》點校本總有校勘記1451條,修訂本刪除了78條,新增319條,沿用了1066條,修訂307條,總有校勘記1692條。
劉安誌說:“通過修訂,我們(men) 的收獲也是很大的,對唐長孺先生的學術理路以及治學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與(yu) 認識,也因修訂工作而切實掌握了古籍整理的基本要義(yi) 與(yu) 方法,為(wei) 下一步整理《唐會(hui) 要》打下堅實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