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蔭的“學術根據地”
作者:範軍(jun)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
學人小傳(chuan)
曾祖蔭,1933年出生於(yu) 湖南益陽。文藝理論家。1949年考入益陽地方幹部學校,1950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益陽軍(jun) 事幹部學校學習(xi) ,後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二兵團文教研究班學習(xi) ,1957年9月進入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xi) 。1961年畢業(ye) ,留校任教。全國優(you) 秀教師。著有《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中國佛教與(yu) 美學》《中國古典美學》《中國美學範疇論》等。
一
曾祖蔭教授是我讀碩士時的第一導師,我則是他的開門弟子之一。
1985年6月,我從(cong) 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本科畢業(ye) ,作為(wei) 首屆推免研究生,接著攻讀文藝學專(zhuan) 業(ye) 古代文論方向碩士學位。當時是三個(ge) 導師組成一個(ge) 指導組,周偉(wei) 民教授擔任組長,另兩(liang) 個(ge) 成員為(wei) 王先霈教授和曾老師。學生4人,除了我是應屆、脫產(chan) ,範明華、王濟民、李建中皆為(wei) 往屆畢業(ye) 的在職研究生,也都年長於(yu) 我。明華師兄擔任過我們(men) 中文81級文學評論課的助教,且上台講授過兩(liang) 節課,因此我一直畢恭畢敬地叫他“範老師”。
1985年秋季入學不久,中文係的助教進修班開班。幾位導師的意見是,不給研究生專(zhuan) 門開課,而是讓我們(men) 去聽他們(men) 給助教班上的課,並開明地說“可聽可不聽”。我自覺選擇了“不聽”。
開學個(ge) 把月後,導師組就進行了分工:王濟民由周老師負責,明華師兄由王老師負責,李建中和我則分給曾老師。這個(ge) “負責”包括日常學習(xi) 指導和學位論文撰寫(xie) 的把關(guan) 。我雖然不愛上課,但專(zhuan) 業(ye) 學習(xi) 還是蠻認真的,泡圖書(shu) 館、逛書(shu) 店、聽講座、寫(xie) 文章、外出訪學(借機飽覽大好河山),當然也常常看露天電影、下圍棋、打撲克,忙碌而充實。學習(xi) 上有了麻煩、生活上遇到困惑,我都會(hui) 去向“第一導師”求教。曾師總是用他那不疾不徐、舉(ju) 重若輕又略帶幽默的點撥讓我雲(yun) 開霧散。聽著他那一口“標準”的湖南益陽普通話,總有一種溫暖而踏實的感覺。直到畢業(ye) 留校工作後,我有事沒事還喜歡跑到曾師那裏天南海北地閑聊。
導師指導學生讀書(shu) 做學問,除了“言傳(chuan) ”,還有“身教”。潛移默化的“身教”往往潤物細無聲,其影響更大,也更持久。建中兄和我,都注重從(cong) 導師的治學路徑與(yu) 風格中揣摩學習(xi) ,而曾師的“學術根據地”正是我們(men) 的一個(ge) “觀測點”或“臨(lin) 摹樣本”。
曾老師是有明確而自覺的“根據地意識”的學者,這或許與(yu) 他早年的軍(jun) 旅生涯有關(guan) 。在華中師大中文係,有過從(cong) 軍(jun) 經曆的教師不止一兩(liang) 人,如錢基博先生年輕時在舊軍(jun) 隊當到了中校;曾經留學日本的胡雪教授,上過黃埔軍(jun) 校;而曾任中文係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的胡宜蘭(lan) 老師、講授外國文學的奠自佳老師,都上過朝鮮戰場。但就我所知,他們(men) 或是參謀,或為(wei) 文藝兵,都沒有帶兵打仗的經曆。而曾師不僅(jin) 當過兵,而且時間較長,還有過湘西剿匪的傳(chuan) 奇經曆。
出生於(yu) 1933年的曾老師,1961年才大學畢業(ye) 。原來,他是以“調幹生”的身份上大學的。其簡曆顯示:1949年9月考入湖南益陽地方幹部學校學習(xi) ;1950年1月,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益陽軍(jun) 事幹部學校學習(xi) ,後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二兵團文教研究班學習(xi) ,在部隊工作到1957年8月;1957年9月進入華中師範學院(即現在的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xi) 。據我所知,曾師在部隊從(cong) “當兵的”,後來成了“帶兵的”。當24歲的曾師1957年進入大學時,已經是有過8年軍(jun) 旅生涯的“老兵”(軍(jun) 官)了。
或許是因為(wei) 早年經曆的這段崢嶸歲月,曾師從(cong) 教後特別注重穩紮穩打,步步為(wei) 營。在20世紀70年代,曾師參與(yu) 過魯迅著作的注釋,80年代初期又和周、王二師以及黃清泉教授合編了《中國曆代小說序跋選注》(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後來,周、王二師繼續沿著中國古代小說理論批評的道路前進,推出了洋洋六十多萬(wan) 言、具有開創性的《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曾師則另辟蹊徑,開始了自己的美學範疇研究之旅。
二
1986年,曾師出版了兩(liang) 本著作。第一本是與(yu) 彭立勳教授合著的《西方美學與(yu) 中國文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彭老師寫(xie) 西方美學部分,曾師寫(xie) 中國文論部分。在中國文論這部分,曾師從(cong) “詩言誌”說寫(xie) 至王國維的“意與(yu) 境渾”,在具體(ti) 分析中注重突出中國文論的民族特色。這是一本學術普及圖書(shu) ,不少專(zhuan) 題都是從(cong) 概念、範疇入手的,內(nei) 涵豐(feng) 富,深入淺出,發行後很有影響。另一本著作是《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以下簡稱《範疇》),這是曾師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第一本個(ge) 人學術專(zhuan) 著。該書(shu) 的“內(nei) 容簡介”這樣說:
美學範疇是人們(men) 的思維對美的本質聯係的概括和反映。它對於(yu) 藝術創作和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都有著重大意義(yi) 。本書(shu) 以文藝的特征為(wei) 中心,比較係統地論述了我國古代常見、今天仍有現實意義(yi) 的情和理、形和神、虛和實、言和意、意和境、體(ti) 和性等美學範疇,分別闡明它們(men) 形成的曆史以及其基本美學特征。立論嚴(yan) 謹,論述深刻,頗有創見,文字也通俗易懂。可供從(cong) 事文藝創作和研究美學、中國古代文論、文藝理論的讀者參考。
曾師在《後記》中說,這本書(shu) 從(cong) 構思、收集資料到定稿,前後花了好幾年時間。它本來是作為(wei) 選修課教材撰寫(xie) 的,因此力求條理清楚,例證充分,行文樸實。用教學來促進研究,反過來以研究提升教學,這正是曾師所追求的。該書(shu) 出版後,台灣很快出現了盜版;再後來,一家台灣出版社正式購買(mai) 版權,刊行了此書(shu) 的繁體(ti) 字版。嘉川(邱紫華)有關(guan) 此書(shu) 的長篇書(shu) 評刊於(yu) 次年5月號的《文藝研究》,該書(shu) 責任編輯徐漢明老師也有評論文字登載於(yu) 武漢的《書(shu) 刊導報》。《範疇》獲得過中國大學出版社優(you) 秀學術專(zhuan) 著獎、湖北省優(you) 秀社科作品獎,還被《二十世紀中國學術要籍大辭典》《中國20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收錄。
曾師的學術潛質與(yu) 實力早在讀大學期間就有所顯現。《葉紫小說初探》刊於(yu) 1960年第2期《華師學報》,當時他還是大三學生。早在大二時,他就有評論文章發表。但曾師顯然屬於(yu) 那種厚積薄發、出手謹慎而不求高產(chan) 的學者。關(guan) 於(yu) 美學範疇研究,在出書(shu) 之前,他僅(jin) 在本校學報1984年第4期發表了一篇《意境與(yu) 民族審美傳(chuan) 統》。因此,當《範疇》一書(shu) “橫空出世”,立即讓人有“驚豔”“驚喜”之感。這本美學專(zhuan) 著既具創新價(jia) 值,又十分紮實厚重,得到學術界廣泛關(guan) 注與(yu) 好評。
《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印行後,我陪曾師去華中科技大學(當時叫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取樣書(shu) 、領稿費。領了樣書(shu) ,又到財務科開出支票,師徒二人便到附近的銀行辦事點取錢。那時還沒有身份證,曾師亮出工作證。銀行女櫃員盯著老師看了好久,問是不是本人。我瞅了一眼,原來工作證上是曾師可能十多年前的照片,頗有年輕軍(jun) 人的英武之氣。而她眼前的曾老師已經年過半百,形象上明顯有了些變化。我趕緊上前一步,義(yi) 不容辭地證明那個(ge) “帥哥”就是近在眼前的吾師。這樣,他才順利地取了錢。
當年輕學子學術未上路時,跟隨導師的腳步在模仿中學習(xi) 並非壞事。1987年,圍繞美學範疇,我寫(xie) 作發表了大小三篇文章:一篇介紹《範疇》的短評刊發於(yu) 湖北大學的《中學語文》雜誌;另一篇題為(wei) 《吹盡狂沙始到金——讀〈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發表在《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1期,後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美學》當年第10期全文轉載,這也是我第一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的論文;第三篇文章為(wei) 《通變範疇的萌芽和形成》,也刊載在本校研究生學報上,顯然有學步曾師的痕跡。
後來,我還就“文質”“理趣”“詩眼”等古典詩學範疇寫(xie) 作並發表了幾篇文章。與(yu) 我的淺嚐輒止不同,建中師兄一直研究古代美學範疇,並將曾師開拓的事業(ye) 不斷發揚光大。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寫(xie) 的是《世說新語》中的“才性論”,以“才性”這個(ge) 範疇為(wei) 抓手展開研究。後來,他將“範疇”擴展為(wei) “關(guan) 鍵詞”、將“中國文論”擴展到“中國文化”,並推出了係列成果,可謂薪火相傳(chuan) ,學脈綿延。
三
如果說《中國古代美學範疇》是曾師“範疇根據地”的奠基之作,那麽(me) 《中國佛教與(yu) 美學》一書(shu) 則是其鞏固之作。
“中國佛教與(yu) 美學”這個(ge) 書(shu) 名雖無“範疇”二字,但書(shu) 的內(nei) 容或主軸卻是緊扣中國古典美學範疇展開的。全書(shu) 除“緒論”外有八章,前三章是基礎性內(nei) 容,包括“印度佛教文化概說”“佛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佛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後麵五章,全部是從(cong) 佛教與(yu) 審美的關(guan) 係切入,分別探討佛教與(yu) 妙悟、虛靜、言意、境界、形象之關(guan) 係。因此,此書(shu) 完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的拓展與(yu) 深化。其實,在《範疇》書(shu) 稿剛殺青甚至寫(xie) 作的後期,曾師就已經開始關(guan) 注並探討中國美學與(yu) 佛教的關(guan) 係問題了。記得是在1987年,我和同寢室阮忠、孫立兄等去漢口交通路古舊書(shu) 店買(mai) 書(shu) ,還幫曾師代買(mai) 過一套《五燈會(hui) 元》。
順便提一句,在建中兄張羅下,我寫(xie) 過一本小冊(ce) 子《詩神的誘惑——東(dong) 方詩歌史話》(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還獲批了一個(ge)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佛教與(yu) 東(dong) 方詩歌藝術研究”。那時候,我也買(mai) 了不少佛學書(shu) 籍,天天跑圖書(shu) 館古籍部翻閱《大藏經》,可惜後來忙於(yu) 出版社雜務,這個(ge) 領域的研究沒有堅持下去。我當時能大膽涉足佛教,無疑受到了曾老師的影響。
很顯然,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曾師已在研讀佛書(shu) ,鑽研佛教與(yu) 美學問題。閑聊時,老師會(hui) 自覺不自覺地談及佛教,有幾分參禪入道的意思了。在該書(shu) 《後記》中,曾師說:“這本《中國佛教與(yu) 美學》,原是為(wei) 碩士研究生所準備的講稿,初稿完成於(yu) 1988年春。後來一直忙於(yu) 教學和行政工作,無暇修改,又病了大半年。時光匆匆,不覺已過三年,現在重理舊稿,不勝感慨!”
重讀該書(shu) 《後記》,不禁讓我回想起30多年前的陳年舊事。曾師說“忙於(yu) 教學”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行政工作”如何卻並非人人清楚。1989年,曾師出任中文係係主任。就我所知,有過多年部隊管理和學校政工經曆的曾師,粉碎“四人幫”後下決(jue) 心回歸教師隊伍,專(zhuan) 注於(yu) 教學科研業(ye) 務。當曾是自己老部下的黨(dang) 委書(shu) 記戴緒恭教授請他“出山”擔任係主任時,曾師是一口回絕的;幾個(ge) 回合下來仍無進展,戴書(shu) 記說曾老師您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呢。這才讓吾師無話可說,於(yu) 危難之時走馬上任。有段時間,曾師幾乎天天坐守辦公室,殫精竭慮,操心勞碌。也正是那時候,教美學的彭立勳教授調去深圳工作了,美學教研室邱紫華、張玉能、徐正非幾位老師有意讓我從(cong) 工作不久的學報回中文係任教,這也正是曾師的願望。他派時任係行政副主任的吳毅華老師到學報聯係調動事宜,後因種種原因,此事未果。曾師因身體(ti) 原因,兩(liang) 年後辭去係主任之職。
中國化的佛教尤其是禪宗,援儒入佛,又道佛雜糅,不僅(jin) 極大地影響了傳(chuan) 統的文學藝術,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沉浸於(yu) 古代文化中的曾師,虛靜自持,淡泊名利,有古君子之風。閑談中,他常告誡弟子“一個(ge) 人好處不能占盡”,知道“得”,更要懂得“舍”。他本人總是身體(ti) 力行,是經師,更是人師。聽係裏老師說,學校要報曾師為(wei) 全國優(you) 秀教師,讓他填個(ge) 表,他在表上寫(xie) 下“我有如下缺點和不足”,然後是一、二、三、四……領導看了,哭笑不得,隻好讓他人代填。那時有個(ge) 人專(zhuan) 著的老師並不多,曾師專(zhuan) 著出版後,他可以申報教授了。當得知自己老師也要申報職稱時,曾師主動撤回材料,說我怎麽(me) 能和我的老師去爭(zheng) 呢?六十歲退休,他說退休要有退休的樣子,不要再戀戀不舍,一天都不要多待,何必討人嫌呢?退休後,曾師上老年大學,認真學電腦、學攝影、學國畫。有一次他告訴我,蜻蜓的翅膀是最難畫的。我看到過老師臨(lin) 摹的蜻蜓,栩栩如生,翅膀猶如精美的琉璃。
四
其實,退休後的曾老師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術根據地,他堅持不急不躁、不圖功利地讀書(shu) 、寫(xie) 作。他的“範疇根據地”不僅(jin) 沒有喪(sang) 失,反而更加穩固和堅實。這得說說老師後來的幾本論著。
第一本書(shu) 是《中國古代藝術範疇體(ti) 係》(簡稱《體(ti) 係》),與(yu) 陳竹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這是曾師承擔的中華社會(hui) 科學基金“八五”課題(那時候國家項目很少),1995年因病轉由陳竹教授主持。1992年課題組成立之初,曾師草擬了“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藝術範疇體(ti) 係的構想”,強調必須自覺學習(xi) 和借鑒先進的科學的哲學—美學方法論,要求組員重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小邏輯》《美學》,借以學會(hui) 運用一元透析、邏輯推衍及體(ti) 係構架等基本方法。該書(shu) 勒口上一段話大體(ti) 表現了曾、陳二師的追求與(yu) 目標:
相對於(yu) 西方古典美學體(ti) 係的完整和嚴(yan) 密,長期以來,人們(men) 認為(wei) 中國古代美學缺乏嚴(yan) 密的邏輯,對這種觀點我們(men) 一直心存疑慮,深信中國古典美學必有其內(nei) 在的邏輯體(ti) 係,為(wei) 此才會(hui) 延綿不息,曆久不衰。審美實踐的曆史也證明,自先秦至明清,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範疇從(cong) 未間斷過。不論是從(cong) 共時的拓展性上說,還是從(cong) 曆時的延續性上說,其深層必定隱伏著一條邏輯鏈,並由此邏輯鏈衍生出一個(ge) 有機的潛在體(ti) 係。我們(men) 的責任就是將這個(ge) 潛在的美學體(ti) 係提示出來。那種認為(wei) 中國古典美學藝術範疇呈經驗直觀、感悟成理、散點思維等特性的觀點,用來解釋其實踐理性特征無疑是正確的,但以之證明中國古典美學藝術範疇缺乏體(ti) 係性則難以服人。
《體(ti) 係》一書(shu) 在重新審視和梳理中國古代審美史和範疇史脈絡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藝術範疇的三個(ge) 層級,並嚐試構築以辯證邏輯為(wei) 核心和主線而展開的形式邏輯框架,進而充分闡釋三級範疇間的邏輯轉化。應該說,這個(ge) 探索稱得上攻堅克難,勇攀險峰,是極富開創性、前沿性和係統性的,具有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毋庸諱言,它的學術史意義(yi) 似乎還沒有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
這部56萬(wan) 字的著作編輯出版時,我正在出版社社長任上。記得陳竹老師打電話給我,說這本書(shu) 他和曾師付出了巨大心血,質量是可以保證的,也是富有創新性的,很可能這就是他們(men) 最後一本學術論著,希望精裝印製。這個(ge) 小小的合理要求,我們(men) 當然予以滿足。
不過,《體(ti) 係》之後,曾師並未停止學術攀登的腳步。五年後,2008年3月,曾師所撰60多萬(wan) 字《中國古典美學》由華中師大出版社推出。該書(shu) 是從(cong) 東(dong) 方美學的角度,概括並敘述中國古典美學的特點和曆程。曾師沒有采用以美學家為(wei) 綱或按朝代分章的結構方式,而是把美學史的敘述和藝術作品的敘述適當結合起來,把一般美學理論的分析和美學範疇的分析適當結合起來,並立足於(yu) 中國古代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和中國古代美學傳(chuan) 承不絕的特有持續性,揭示其辯證發展軌跡和曆史邏輯,闡明中國古代美學史的基本發展規律。全書(shu) 五編,分別為(wei) 巫史藝術時代、理性藝術時代、自覺藝術時代、古典藝術時代和啟蒙藝術時代。中間的各級標題中即可見諸多美學藝術範疇與(yu) 命題。這本著作可以說是曾師對自己《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的賡續與(yu) 超越。在《前言》結尾處,曾師寫(xie) 道:“1949年以來,中國美學史的研究從(cong) 無到有,是很有成績的。許多學者在這方麵的成就,令我敬佩,也是我學習(xi) 的榜樣。我還是像在《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前言中所說:‘決(jue) 心追隨大家,努力學習(xi) 、學習(xi) 、再學習(xi) !’”
順便要提及的是,東(dong) 方美學史專(zhuan) 家邱紫華教授一直想主編一套《東(dong) 方美學通史》,在世時曾反反複複和我商議過多次,出版社也列入了重點選題計劃,打算整體(ti) 設計,分步推出。他本人寫(xie) 了《印度古典美學》,他的弟子寫(xie) 了《古希伯來美學》,加上曾師這本《中國古典美學》,本已初具規模,曙光在前。遺憾的是,天妒英才,病魔無情奪走了邱師寶貴的生命,也使東(dong) 方美學史研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曾師對我說過,邱紫華像牛一樣,你要向他學習(xi) 呀!邱老師去世後,曾師非常悲痛,賦七絕一首——《哭邱紫華教授》:“噩耗傳(chuan) 來驚似夢,含悲搦翰盡心酸!一詞一字都斷腸,一詠一吟亦泫然。”
五
2010年前後,我們(men) 出版社為(wei) 配合學校“211工程”建設,和當時的華中師大文學院商議推出了一套“文學院教授文庫”。這套書(shu) 前後出版了20多種,其中包括2011年8月印行的《中國美學範疇論——曾祖蔭自選集》,這可說是曾師為(wei) 其“範疇根據地”做的一項固本強基的工作,也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其個(ge) 人學術生涯的一個(ge) 總結。《前言》中這樣寫(xie) 道:
這本論文集,是從(cong) 我過去的文稿中,選擇有關(guan) 討論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及其體(ti) 係的部分文章,裒輯而成。為(wei) 了使這個(ge) 集子的主題更集中一些,篇幅更緊湊一些,有關(guan) 其他內(nei) 容的文章,這裏一概不收,故定名為(wei) 《中國美學範疇論》。
本集的內(nei) 容大體(ti) 上分上、下兩(liang) 部分。上部分主要是討論如何建構中國古代美學範疇體(ti) 係的文章。體(ti) 係問題比較複雜,是一個(ge) 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jue) 的問題。不揣淺陋,我從(cong) 不同側(ce) 麵談了些個(ge) 人看法。現在把這些文章收進集子裏,意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讀者的進一步討論。下部分則是對一些重要美學範疇的個(ge) 案分析。中國的主要美學範疇究竟如何厘定?如何分析這些很少有界說的美學範疇?有些問題仍然需要繼續探討。我的這些文章,是試圖在這方麵做些試驗性的探索。既然是探索,自然難免有失誤,希望讀者指正。
曾師這本論文集,收錄的基本上是公開發表過的文章,但亦有例外。如《提高研究美學範疇的思維能力》,就是他給研究生講授“中國古代文論方法論”講稿中的一部分。曾師說:“對我來說,無論是研究具體(ti) 範疇,還是討論範疇體(ti) 係,都可以說是在啃硬骨頭;花的時間和精力不少,收效卻未必大。這就是本集所收文章的特點。”老師當然是低調而謙虛的。其實他對中國古代美學範疇研究的成就和價(jia) 值,還值得學界更好地總結和梳理,尤其是對退休後出版的兩(liang) 本帶有“啃硬骨頭”性質的專(zhuan) 著,尚需放到中國美學學術史上好好評估。
由曾師“啃硬骨頭”之說,想到30多年前我做碩士學位論文《古典美學的落霞——王夫之辯證美學觀》。當年曾師就說我“啃了一塊硬骨頭”,我深知雖然“啃”得很努力,也很吃力,但我隻是勉強滿意。好在曾師對論文的批閱修改一絲(si) 不苟,常常是在某章某節處,要言不煩幾句話,點石成金,一下子讓文章升華不少。那時候全是手寫(xie) 稿,論文的初稿、二稿、三稿都留下了老師的墨寶,如今顯得格外珍貴。
曾師的《中國美學範疇論》主題集中,集腋成裘,形散而神聚。這部約20萬(wan) 字的論文集十分精粹。出版社與(yu) 文學院約定,“教授文庫”中的每本書(shu) 可以在30萬(wan) 至35萬(wan) 字(個(ge) 別集子出版時達到60多萬(wan) 字),大多數老師的自選集都是超過30萬(wan) 字的,唯有曾師這本還“浪費”了十多萬(wan) 字的版麵。由此,我們(men) 可以看出曾師治學之嚴(yan) 謹精審,也可了解到美學範疇在其學術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yi) 。
子曰:“智者樂(le) 水,仁者樂(le) 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le) ,仁者壽。”今年是曾師九十大壽,他既智且仁,自然也既樂(le) 且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