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發布時間:2022-12-19 10:4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劉寶存(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yu) 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不斷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全麵提升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水平,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麵,增強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親(qin) 和力。

  第一,我國堅持以頂層設計為(wei) 先導,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政策,這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取得豐(feng) 碩成果的基礎。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幹意見》,要求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ti) ,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促進區域教育發展,全麵支撐共建“一帶一路”。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是在各項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不斷完善教育對外開放總體(ti) 布局,統籌規劃、重點推進,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麵。

  第二,我國堅持以“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wei) 支點,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這決(jue) 定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格局。我們(men)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全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積極開展共建國家雙邊多邊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加強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商定“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總體(ti) 布局,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模式,增進教育合作與(yu) 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協調推動沿線各國建立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製,與(yu) 共建國家形成了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教育的全麵對外開放。

  第三,我國堅持以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核心,全麵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這決(jue) 定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心和成效。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培養(yang) 人才,教育對外開放雖然在某種意義(yi) 上超越了狹義(yi) 的人才培養(yang) ,但根本目的是服務於(yu) 人才培養(ya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同其他國家學曆學位互認、標準互通、經驗互鑒;積極發展出國留學教育,充分利用國際優(you) 質教育資源培養(yang) 我國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國際化人才;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建立並完善來華留學教育質量保障機製,全麵提升來華留學質量,積極推動教育的在地國際化;引進國際優(you) 質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豐(feng) 富我國教育供給,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特別是高級別人文交流機製建設,促進教師、學生流動和校際交流,加快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zheng) 力的人才。

  第四,我國堅持以加強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多邊組織的合作為(wei) 抓手,積極參與(yu) 全球教育治理,彰顯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大國擔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參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大倡議、重要議程、重點計劃;積極提供國際公共產(chan) 品,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切實支持;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ju) 辦首屆國際學習(xi) 型城市大會(hui) 、世界語言大會(hui) 、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hui) 、國際人工智能與(yu) 教育大會(hui) 、世界職業(ye) 技術教育發展大會(hui) 等高級別國際會(hui) 議;全麵參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ya) 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製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和教育援助,為(wei) 全球性教育問題的解決(jue) 、創建基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機製,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回顧過去這10年,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放眼未來,我國社會(hui)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yu) 世界格局的大變革和不確定性的增加需要我們(men) 以更大的格局、更廣的視野、更多的智慧去開創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局麵。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敢於(yu) 擔當,勇於(yu) 創新,善於(yu) 謀劃,勤於(yu) 實幹,就一定可以交出一份無愧於(yu) 時代、無愧於(yu) 人民的精彩答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