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工業遺產的海洋
【青春之我】
泛舟工業(ye) 遺產(chan) 的海洋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工業(ye) 文化發展中心研究專(zhuan) 員 馬雨墨
留學歐洲研讀文物保護時,我曾立誌走遍世界,品遍人類文明的精華。而我最終在工業(ye) 遺產(chan) 的“海洋”裏找到歸宿,並在此“泛舟旅行”,義(yi) 無反顧。
2016年,我來到工信部工業(ye) 文化發展中心工業(ye) 遺產(chan) 研究所(原為(wei) 工業(ye) 文化遺產(chan) 研究所)工作,在所長周嵐的帶領下,開啟旅途。為(wei) 各個(ge) 潛在的工業(ye) 遺產(chan) 提供政策引導和項目引領,是我的工作。
從(cong) 建築學的邏輯看,工業(ye) 遺產(chan) 要盡可能地考慮工業(ye) 空間適應性利用的可能性;從(cong) 商業(ye) 邏輯看,工業(ye) 遺產(chan) 要更多地挖掘市場價(jia) 值,要“熱鬧起來”。但是,我們(men) 的目光所及,要更深更長遠。
我們(men) 更加希望一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在完成建築學及商業(ye) 等維度的使命之餘(yu) ,既能完整地呈現工業(ye) 生產(chan) 流程,又能傳(chuan) 遞時代發展、社會(hui) 發展、工業(ye) 發展的信息,讓人們(men) 能通過工業(ye) 遺產(chan) 體(ti) 悟在工業(ye) 化進程中,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又要去往何處。雖然當前能達到這種水平的工業(ye) 遺產(chan) 還不多,但我們(men) 有了明確的方向。
與(yu) 很多文化遺產(chan) 不同,在我眼中,工業(ye) 遺產(chan) 是“流動的”,它們(men) 不是過去時,它們(men) 不僅(jin) 在曆史長河中長期運轉,並且今天仍在使用,未來還將有長足發展。於(yu) 是,“遺產(chan) ”一詞有了更多的內(nei) 涵,我們(men) 的保護利用工作也有了更多挑戰。
湖北武漢的青山熱電廠擁有66年的發展曆史,參與(yu) 這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前期的規劃工作,讓我感到興(xing) 奮,也從(cong) 中感受到了工業(ye) 遺產(chan) 的魅力所在。從(cong) 1956年建廠至今,這裏見證了我國十次電力體(ti) 製改革,至今基本保存著當初的生產(chan) 格局。它的整體(ti) 格局清晰可感,在圖紙上一目了然。有曆史、有當下,這就是我們(men) 心中理想的工業(ye) 遺產(chan) 未來畫卷。
我們(men) 一方麵策劃通過實物展品和3D模擬相結合的方式,在原址上虛擬重構它過去的狀態,把包括銘牌、文書(shu) 、鍋爐在內(nei) 的設施和物件真實地呈現出來,作一個(ge) 完整的展示;另一方麵,積極與(yu) 廠方溝通,希望通過深化項目,在保證安全生產(chan) 的前提下,開放部分生產(chan) 區域,用於(yu) 工業(ye) 旅遊、工業(ye) 文化研學等,讓更多遊客特別是青少年理解工業(ye) ,最大化發揮遺產(chan) 價(jia) 值。
更為(wei) 有意義(yi) 的是,如果這樣的設想成為(wei) 現實,那麽(me) 一個(ge) “增碳”的電廠如何一步步成為(wei) “減碳”電廠、成為(wei) 綠色能源企業(ye) 的過程,將給有誌於(yu) 投身綠色發展事業(ye) 的人們(men) 帶來生動現實的模板。
在一個(ge) 個(ge) 工業(ye) 遺產(chan) 營造的物質世界與(yu) 精神世界中遨遊,我收獲頗多。從(cong) 人力、畜力、風力、水力,到蒸汽動力、電力的發展變遷,讓我享受了知識之旅,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積累與(yu) 進步;一段段民族工業(ye) 發展的曆程,讓我享受了曆史之旅,品讀到中國工業(ye) 曆史河流裏那些謀求自強的感人故事,也認識到擁有工業(ye) 發展悠久曆史的中國,可以向西方吸取先進技術和理念,但不必跟隨西方的那一套話語和敘事。我們(men) 可以自信地展望和走向未來,因為(wei) 我們(men) 擁有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子。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yu) 我成為(wei) 同行,我們(men) 有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夢想。我們(men) 在工業(ye) 遺產(chan) 中吸取成長的養(yang) 分,也將用我們(men) 的所學所得所做,回饋這份我們(men) 所熱愛的事業(ye) 。
(光明日報記者彭景暉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