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冬至: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
冬至: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作者:侯楠楠
冬至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古人認為(wei) 冬至為(wei) 陰陽交替的時刻,“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複於(yu) 靜也”,從(cong) 此陰氣盛極轉衰,陽氣開始萌生。冬至三候為(wei) “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此時天氣仍十分寒冷,因此蚯蚓還蜷縮著身體(ti) 冬眠;但因陽氣初升,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不過,夏至時“鹿角解”,冬至時“麋角解”,麋與(yu) 鹿長得那麽(me) 像,為(wei) 何分別與(yu) 兩(liang) 個(ge) 相反的節氣相關(guan) ?這是因為(wei) 古人認為(wei) 鹿角朝前屬陽,夏至時陰氣初升陽氣漸退,鹿角開始脫落;麋角朝後屬陰,冬至時陽氣初升陰氣漸退,麋角開始脫落。
《敦煌二十四節氣》原畫出自《不可思議的敦煌·與(yu) 萬(wan) 物共生長》創作展——最佳創作團隊獎「豆莢創意」小朋友們(men) 的集體(ti) 創作。動畫製作:滿晨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吃餃子是北方最普遍的冬至習(xi) 俗,除此之外,北京地區還要吃銅鍋涮肉,而西南地區要吃羊肉湯。都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冬至又被稱為(wei) “亞(ya) 歲”,意思是僅(jin) 次於(yu) 過年。三國時期曹植《冬至獻襪送表》中說“亞(ya) 歲迎祥,履長納慶”,是的,你沒看錯,曹植這篇文章的標題中隱藏了另一個(ge) 冬至習(xi) 俗:給長輩送鞋襪,祝願父母健康長壽。
“冬至至後日初長”,魏晉時期,皇宮裏有用紅線量日影的習(xi) 俗,《歲時廣記》中記載,“晉魏間,宮中用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添長一線”。從(cong) 周朝開始,君主還要“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即在這一天通過祭祀為(wei) 國祈福,《史記·封禪書(shu) 》也記載,君主在冬至日“禮天於(yu) 南郊,迎長日之至”,可見古代各階層對於(yu) 冬至日的重視。
這麽(me) 大的節日,沒有理由不放假。《太平禦覽》中記載,漢代的冬至假期是五天,“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ti) ,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當天,皇帝還要大宴群臣,請他們(men) 欣賞歌舞。到了宋代,《東(dong) 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guan) 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不管有沒有錢,忙碌了將近一年的老百姓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買(mai) 新衣服、置辦宴會(hui) 、祭祀先祖,官方還允許在這天舉(ju) 行關(guan) 撲這樣的民間博彩活動。
冬至過後,就要進入“數九”寒天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開流;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九九燕子來”,這一諺語總結了入九以後的天氣變化。如何消磨將近三個(ge) 月的嚴(yan) 冬?古時文人雅士在冬至後,輪流做東(dong) ,相約聚會(hui) ,雅集娛樂(le) ,謂之“消寒會(hui) ”,又叫“暖冬會(hui) ”。據記載,唐朝時,長安有一位巨富王元寶,此人是個(ge) 社交達人,冬天下大雪的時候,他命仆人將坊巷的積雪打掃幹淨,自己親(qin) 自站到巷口迎接賓客,請客人們(men) 到他的家裏,大擺宴席,飲酒作樂(le) ,稱“暖寒之會(hui) ”。“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近來“圍爐煮茶”在年輕人中風靡,成為(wei) 一種新型社交方式,還真有點像消寒會(hui) 的“文藝複興(xing) ”。
不過,“消寒會(hui) ”終究是士人階層的高雅遊戲,冬至時節大多數地區已經進入農(nong) 閑時期,民間發明了“九九消寒圖”,用以打發漫長的寒冬。第一種在《帝京景物略》有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wei) 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在冬至這一天,用白描的手法畫梅花一枝,共八十一片花瓣,每天點染一瓣,當梅花都被點染成胭脂色,冬天也就過去了,正如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中所說:“試數窗間九九圖,餘(yu) 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yu) 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還有一種是書(shu) 寫(xie)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這九個(ge) 字的繁體(ti) 字都是九筆,冬至起每日描紅一筆,九九正好描完。古人正是通過這樣浪漫的方式,將對春的期待一筆一劃留下來。
在詩人眼裏,冬至也是個(ge) 值得創作的主題。杜甫《小至》詩雲(yun)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chong) 寒欲放梅。雲(yun) 物不殊鄉(xiang) 國異,教兒(er) 且覆掌中杯。”這裏麵又有個(ge) 知識點,在“吹葭六琯動浮灰”一句。“葭管吹灰”是古代一種測定節氣的方法,古人認為(wei) 律曆同源,把不同尺寸的律管埋入地下一部分,露出一部分。建一處三重的密室,封閉嚴(yan) 實,把十二律管按照對應的月份位子埋好,裏麵裝上蘆葦燒成的灰,到了相應的節氣,則灰就會(hui) 被從(cong) 律管中湧出的陽氣吹出來。到了冬至,其中最長的那支律管必有灰噴出來,同時還發出“嗡”的一聲。這支律管就是黃鍾律管,其聲響便是黃鍾之音。
這麽(me) 大的節日,人也很容易想家。白居易有一首《邯鄲冬至夜》,“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冬至這一天,白居易在河北的一家酒店裏,“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家,寶寶心裏苦,並且寶寶要說出來。白居易覺得,家裏人應該此時也在牽掛他吧,這種情理之中的想象,放在這個(ge) 特殊的時間,令人覺得質樸而深情。
看到這裏,還不趕快給家裏打個(ge) 電話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