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北京將建設“標杆城市” 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典範

發布時間:2022-12-27 10:56: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北京將建設“標杆城市” 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典範

  十四五末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環境衛生事業(ye) 發展規劃。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建設“標杆城市”,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典範。

  到“十四五”末期,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設計處理能力達到3.1萬(wan) 噸/日以上,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100%,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率達到90%,城市公共廁所等級達標率達到99%,城市道路車行道機械化作業(ye) 率達到97%。

  同時,本市將建立健全計量收費機製。按照“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原則,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量計價(jia) 、差別化收費的管理模式。

  “十四五”末期將實現

  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截至“十三五”末期,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提升到100%,主要包括焚燒、生化處理和填埋處理三種方式。其中,焚燒和生化設計處理能力為(wei) 25880噸/日,填埋處理能力7931噸/日。

  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期,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100%,同時,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設計處理能力達到3.1萬(wan) 噸/日以上,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為(wei) 實現上述目標,本市將加快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2023年底前,建成大興(xing) 安定循環經濟園區、順義(yi) 區生活垃圾處理中心焚燒三期和平穀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技改升級工程(二期)。推動通州區再生能源發電廠二期、豐(feng) 台生物質能源中心、朝陽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垃圾焚燒廠三期和延慶區焚燒項目建設。2025年,焚燒處理能力將由“十三五”末期的17650噸/日提升至2.2萬(wan) 噸/日以上。

  此外,有序推進廚餘(yu) 垃圾處理設施建設。2025年底前,建成順義(yi) 、平穀、密雲(yun) 等區廚餘(yu) 垃圾處理技改、應急、新(擴)建項目,力爭(zheng) 全市處理能力達到9000噸/日以上,補齊處理能力短板。推動農(nong) 村地區廚餘(yu) 垃圾與(yu) 農(nong) 林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減少垃圾出村。加強廢棄油脂回收、處置規範化管理體(ti) 係建設。

  非居民廚餘(yu) 垃圾

  落實計量收費製度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建設“標杆城市”,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典範。

  本市將建立健全計量收費機製。按照“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原則,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量計價(jia) 、差別化收費的管理模式。落實非居民廚餘(yu) 垃圾計量收費製度,深化非居民其他垃圾計量收費改革。充分發揮價(jia) 格機製激勵約束作用,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在推行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方麵,本市將鼓勵開展線上線下舊貨交易、慈善拍賣、捐贈,以及翻新再利用等活動,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全麵推進黨(dang) 政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大中院校及社會(hui) 團體(ti) 綠色辦公、無紙化辦公,帶動全社會(hui) 增強生態文明意識。

  同時,推動餐飲配送、外賣平台、電商快遞等重點行業(ye) 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廣淨菜上市,推進大型批發市場、農(nong) 貿市場、物流配送中心配建廢棄蔬菜、果品就地處理設備設施。推動餐飲服務單位落實控水控雜等廚餘(yu) 垃圾減量措施。

  為(wei) 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本市將建立實用有效、簡便易行、群眾(zhong) 接受的生活垃圾分類基層治理體(ti) 係,建立“垃圾分類薄弱對象清單”,精準提升垃圾分類效果。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本市還將加大生活垃圾執法和處罰力度。依法將違法行為(wei) 處罰情況共享到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實現以案為(wei) 鑒、以案促改。

  固定桶站完善開蓋等

  便民服務功能

  規劃提出,本市將建立有溫度的投放體(ti) 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將合理布局,居住小區推廣撤桶建站、定時投放和監督指導等行之有效的分類投放模式,平房區和農(nong) 村地區優(you) 先推行巡回上門收集模式。大件垃圾和裝修垃圾采取預約上門回收、自行投放、自行運送至指定拆解場所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分類投放設施配置也將更加完善。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站點,與(yu) 主體(ti) 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建成小區優(you) 化固定桶站布局,因地製宜建設垃圾分類驛站。推動現有固定桶站功能提升,完善開蓋、照明等便民服務功能。合理設置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投放點,以及可回收物中轉站和有害垃圾暫存點。完善農(nong) 村地區各品類垃圾投放、收集站點建設。

  同時,合理設置可回收物交投點,鼓勵采用預約上門和定點交投相結合的有償(chang) 回收方式,引導市民養(yang) 成可回收物分類習(xi) 慣。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動現代化綠色分揀中心建設,逐步淘汰低端交易市場。總結推廣“物業(ye) 服務+社區再生資源回收”試點,提高企業(ye) 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激發物業(ye) 企業(ye) 和居民參與(yu) 垃圾分類的內(nei) 生動力。

  垃圾清運不及時怎麽(me) 辦?混裝混運怎麽(me) 辦?針對市民關(guan) 注的一係列熱點問題,規劃提出,本市將建立清運單位備案、考核、淘汰製度,實現作業(ye) 全過程可追溯。同時,優(you) 化生活垃圾運輸車和居住小區收集作業(ye) 機具銜接,規範管理桶車對接點。(記者 王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