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心懷熱愛,逐夢“追星”(暖聞熱評)

發布時間:2023-02-09 10:0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物】90後天文攝影師劉博洋

  【故事】2022年是中國空間站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天舟”升空、“神舟”飛天、“問天”騰飛、“夢天”啟航,伴隨每一次發射任務而來的,是中國空間站構型的不斷變化。為(wei) 了捕捉到中國空間站的變化過程,90後天文攝影師劉博洋自編光學跟蹤程序,組建團隊輾轉國內(nei) 10餘(yu) 個(ge) 城市,用幾個(ge) 月時間完整記錄下中國空間站建設時期的12種構型,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民間影像資料。完成中國空間站拍攝之後,劉博洋又參與(yu) 到由北京大學牽頭的“6—8米口徑成長型通用光學望遠鏡”項目中,為(wei) 更多人“逐夢星空”提供助力。

  【點評】

  仰望星空,宇宙浩瀚。距地麵約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每天繞地球飛行16圈,成為(wei) 夜空中“最亮的星”。然而,在地麵上跟拍空間站並不容易,因為(wei) 空間站過境時的移動速度將近每秒8公裏,靠人力實現穩定跟蹤幾乎不可能。為(wei) 了拍攝這顆閃耀太空的“星星”,劉博洋嚐試自主編程,經過反複調試,終於(yu) 在2022年4月19日實現了突破:“天宮”被成功地捕獲在畫麵中,天和核心艙的節點艙、柔性太陽翼、機械臂等全都清晰可見。50多次拍攝,記錄了中國人的“太空之家”不斷完備的過程,也反映了一名“追星”青年心懷熱愛、勇於(yu) 探索的精神。

  追拍空間站看似浪漫,實則要付出艱苦努力。在地麵觀測並拍攝的時機十分有限,某種新構型的拍攝機會(hui) 甚至隻有一兩(liang) 次。高難度的拍攝要求程序算法不斷迭代演進,觀測條件的瞬息變化更讓團隊經常帶著上百公斤的設備奔波趕路。承德、敦煌、文昌……為(wei) 了尋找具備更好拍攝條件的地點,劉博洋去過荒漠、上過高原,拍攝過程中經常風餐露宿、受凍挨餓,通宵熬夜更是尋常事。但這些辛苦在他看來不算什麽(me) :“我是在做一件好玩的事,而且在自己得到樂(le) 趣的同時進行了天文科普。”這名90後“追星”青年,在一次次迎難而上、克服困難中,完成了一場場與(yu) “星星”的浪漫約會(hui) 。

  兔年春節期間,一場特殊的攝影作品展在中國空間站舉(ju) 辦。此次展出的“全球拍天宮”攝影作品,每一張都是攝影師在地球上抓拍到的中國空間站過境時的經典瞬間。“全球拍天宮”活動自啟動以來,吸引了眾(zhong) 多專(zhuan) 業(ye) 攝影師、天文愛好者、航天工作者、青年學生等群體(ti) 廣泛參與(yu) 。“天文攝影是我的最愛,中國空間站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樸素的話語,表達著對燦爛星空的熱愛、對祖國航天事業(ye) 的支持。通過多彩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空間站、了解中國航天人奮鬥追夢的故事,吸引越來越多有誌青年加入航天報國的事業(ye) ,中國航天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天30年曆程的圓夢之年,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無數像劉博洋一樣的天文愛好者,無數對科技充滿好奇與(yu) 向往的人,培厚了中國航天、中國科技發展的社會(hui) 土壤。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展望未來,隨著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隨著航空航天知識的傳(chuan) 播普及,科學的種子必將紮根於(yu) 越來越多人心中,托舉(ju) 中國人的航天夢飛得更穩更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9日 05 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