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年輕人為何不愛走親戚了

發布時間:2023-02-14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曾幾何時,春節的年味裏,一定有來來往往、熱熱鬧鬧走親(qin) 戚,這也是不少人難忘的春節記憶。而現在,年輕世代對過年走親(qin) 戚多提不起興(xing) 趣,平時更是疏於(yu) 、懶於(yu) 甚至不屑於(yu) 與(yu) 親(qin) 戚走動。

  這種現象緣何出現?在中國高度壓縮的現代化過程中,城市化、工業(ye) 化和社會(hui) 流動的加速,帶來親(qin) 屬間的居住分離和生活方式分化;核心家庭的崛起改變了家庭世代親(qin) 緣關(guan) 係結構;獨立、個(ge) 體(ti) 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讓親(qin) 緣關(guan) 係進一步被邊緣化。多種因素改變並催生了年輕世代對於(yu) 親(qin) 戚關(guan) 係的認知和行事方式。

  親(qin) 戚關(guan) 係淡化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結果,我們(men) 或許不必過於(yu) 憂慮。眼下,如何引導年輕世代理解包括親(qin) 戚在內(nei) 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在合適的時機重新回歸親(qin) 緣關(guan) 係網絡,值得我們(men) 正視並探索。

  1.“隱身”的親(qin) 戚

  這個(ge) 春節,思鄉(xiang) 心切的遊子們(men) 如願踏上歸途,品嚐“媽媽的味道”、重賞熟悉的街景,愜意享受自由時光……回家滿載期盼和溫馨,不過對於(yu) 不少年輕人來說,回家也有難過的“關(guan) ”。

  24歲的山西姑娘趙瑾坦言,對於(yu) 回家過年,自己是“喜憂參半”。三年沒回家,自然很珍惜這次與(yu) 家人的團聚,但幾乎占滿整個(ge) 假期的走親(qin) 戚,讓她有些煩惱。“閉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貝的嘈雜,孩子們(men) 大呼小叫,大人們(men) 說不完的閑言碎語。”她說。

  趙瑾坦言,因為(wei) 自己多年在外上學、工作,與(yu) 親(qin) 戚們(men) 已沒有太多共同話題和語言,聊天經常陷入尬聊。除非極特殊情況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時自己也不太會(hui) 主動跟親(qin) 戚們(men) 聯係。

  在現在的年輕人中,疏於(yu) 與(yu) 親(qin) 戚交往和互動的情況並不鮮見。在記者隨機調查中,身邊多數90後、00後,如果不是考慮父母要求,個(ge) 人春節計劃中是不太會(hui) 安排走親(qin) 戚的。

  據趙瑾分享,她身邊一些同學朋友,在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麽(me) “積極”邀請親(qin) 戚們(men) 見證,還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親(qin) 戚的稱謂和名字,聯係方式自然也是沒有保存。

  為(wei) 了大致摸底青年群體(ti) 中親(qin) 緣關(guan) 係淡化的現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年的寒假,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院副教授胡小武利用學生回鄉(xiang) 過節的時機,開展了一項社會(hui) 調查。

  在對1200份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絕大多數90後、00後家裏沒事幾乎不與(yu) 親(qin) 戚聯係。此前,中國社科院社會(hui) 學所對近4000位年輕人開展的相關(guan) 調查也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與(yu) 父輩親(qin) 戚的聯係頻率為(wei) 每年1~2次,接近1/5的人基本不走親(qin) 戚。

  催生催婚、窺探隱私、熱衷攀比……前些年,年輕人對親(qin) 戚的吐槽,多以“衝(chong) 破邊界”“代際衝(chong) 突”來描述和討論。

  對此,中國社科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杭蘇紅指出,這是年輕人在主觀上缺乏與(yu) 親(qin) 戚互動交往、情感溝通意願的表現。

  胡小武認為(wei) ,親(qin) 戚關(guan) 係淡化並不意味著真正割裂親(qin) 戚關(guan) 係或舍卻親(qin) 情。目前,這一現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體(ti) 中更為(wei) 普遍,“數量占比可能已經超過70%,甚至更高”。

  2.親(qin) 情淡化何以發生

  過去“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親(qin) 戚,怎麽(me) 就不親(qin) 了?對於(yu) 女兒(er) 與(yu) 親(qin) 戚們(men) 的疏離,趙瑾的父母雖有心理準備——畢竟古話講“一代親(qin) ,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原本這些親(qin) 戚關(guan) 係就是基於(yu) 父輩甚至祖父輩的血緣關(guan) 係而建立的,關(guan) 係逐代淡化實屬必然,但仍難以接受。

  50後、60後多出生於(yu) 多子女家庭,小時候家庭條件普遍困難,要跨過生活中的溝溝坎坎,離不開親(qin) 戚們(men) 的“搭把手”。在大半生裏,兄弟姐妹間彼此依靠,親(qin) 緣關(guan) 係對他們(men) 來說非常珍貴。

  杭蘇紅說,親(qin) 屬關(guan) 係是中國社會(hui) 中相當重要的關(guan) 係網絡,是一個(ge) 人重要的社會(hui) 性資源與(yu) 情感性資源。它有溫暖的一麵,比如歸屬感和人生意義(yi) 的實現,親(qin) 屬間在資源、情感各方麵的支持;但也有殘酷的一麵,比如家庭間的攀比以及利益糾紛,等等。

  “對親(qin) 屬關(guan) 係的這種複雜情感,應該是百年來大部分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所體(ti) 會(hui) 的。在當前的中國社會(hui) 中,經由這種親(qin) 屬關(guan) 係網絡建立的情感和資源支持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杭蘇紅說。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hui) 的發展,傳(chuan) 統親(qin) 緣關(guan) 係正迎來衝(chong) 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狂飆猛進,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帶來巨大的社會(hui) 結構變遷。據官方數據,我國的居民城鎮化率在2021年攀升至64.27%,接近1999年的2倍。與(yu) 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經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浪潮。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流動人口近3.76億(yi) ,幾乎相當於(yu) 美國整個(ge) 國家的總人口數。而在1982年這一數字僅(jin) 為(wei) 652萬(wan) ,2010年也才不過2.21億(yi) 。

  在這個(ge) 被高度壓縮的現代化過程中,人們(men) 離開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漸脫離了原有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與(yu) 大家庭漸行漸遠。而在這個(ge) 流動的過程中,社會(hui) 分工的細化、公共教育的擴張、社會(hui) 福利製度的建立和完善等,無疑都加速了這一流動。

  “這種曆史形成的流動,導致了居住分異、職業(ye) 分異、學曆分異、生活方式分異、價(jia) 值觀分化、家庭變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瑣碎化,使得很多人與(yu) 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離,從(cong) 而使得他們(men) 的下一代從(cong) 小缺乏對親(qin) 戚的親(qin) 密接觸和頻繁交往。”胡小武說。

  伴隨整個(ge) 國家經濟的發展,家庭物質財富也實現了一定的積累,借錢、幫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場上找到相應的服務。這讓現代家庭獨立對抗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強,也減輕了對親(qin) 戚關(guan) 係網絡的依賴,雖說減少了欠人情、還人情的負累,但也讓親(qin) 戚間的黏性和韌性下降。

  另外,年輕世代作為(wei) 不折不扣的“互聯網原住民”,“以網為(wei) 生”,這種個(ge) 體(ti) 化的生活方式極大填補了他們(men) 的多種需求和空閑時間,親(qin) 緣關(guan) 係被進一步邊緣化。新世代的年輕人,在屬於(yu) 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際規則,劃出新的邊界線,自行組成新的親(qin) 密單元。

  “當代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一方麵愈來愈難以獲得親(qin) 屬關(guan) 係所帶來的溫暖和支持;另一方麵,在全球化與(yu) 網絡化的當下社會(hui) 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他們(men) 愈來愈難以忍受親(qin) 屬關(guan) 係中相對殘酷的一麵。”杭蘇紅說。

  3.理性看待親(qin) 情冷暖

  有學者指出,親(qin) 戚關(guan) 係淡化是工業(ye) 文明的產(chan) 物,這種轉變無所謂好壞,不過是適應各自的時代要求罷了。對此,胡小武表示認同:“這隻是一種社會(hui) 現象,不是社會(hui) 問題,不具備負麵功能和不穩定因素,隻是一種可觀可感的社會(hui) 發展的結果。”

  杭蘇紅則指出,親(qin) 情淡漠雖然在年輕人中凸顯,但並不隻是一個(ge) 青年群體(ti) 的問題,它折射出的是社會(hui) 的整體(ti) 狀況。如果父輩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缺乏親(qin) 屬間適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動,那麽(me)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自然也不太會(hui) 對親(qin) 屬有特殊的情感。

  “想一想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吧:隨著社會(hui) 流動性的增強,親(qin) 屬間居住地分離,親(qin) 屬間的交往與(yu) 互動越來越少;與(yu) 之相伴的是一個(ge) 個(ge) 依靠雇傭(yong) 關(guan) 係(育兒(er) 、養(yang) 老)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個(ge) 個(ge) 從(cong) 小就生活在各類學習(xi) 培訓、虛擬網絡中的孩子。”杭蘇紅說。

  杭蘇紅進一步指出,親(qin) 屬關(guan) 係淡漠有其社會(hui) 性成因,但這種淡漠本身是一種主觀性問題,是當代個(ge) 體(ti) 隻關(guan) 注自身,缺乏對他人理解導致的。現代社會(hui) 中的年輕人生活環境的狹隘、逼仄與(yu) 壓力,使他們(men) 更容易流於(yu) 一種先入為(wei) 主的意見。

  她認為(wei) ,逢年過節時,正是一次近距離了解彼此的機會(hui) ,雖然相互間在年齡、生活環境等方麵存在諸多差異,會(hui) 帶來在溝通上的一些不適和不理解,但對於(yu) 年輕人來說,對這些不適、不理解之處的觀察,在現實社會(hui) 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嚐試,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xi) 。

  我們(men) 該為(wei) 此憂慮嗎?“中國社會(hui) 文化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家庭倫(lun) 理與(yu) 親(qin) 緣關(guan) 係的主體(ti) 結構也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中國人的行為(wei) 邏輯沒有改變。”胡小武篤定,年輕人會(hui) 隨著自身的成長和社會(hui) 化而重新回歸親(qin) 緣關(guan) 係網絡,像他們(men) 的父輩那樣經營和維係著親(qin) 緣關(guan) 係。

   4.重新喚醒親(qin) 緣

  胡小武的社會(hui) 調查中,還有一項結論耐人尋味。對於(yu) 40歲至50歲的被調查者中,超過八成與(yu) 親(qin) 戚經常聯係,剛好與(yu) 90後、00後的統計結果倒置;而且相比90後,00後對親(qin) 戚關(guan) 係看得更“淡”——在18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63.15%的被調查者已經和親(qin) 戚“基本無聯係”。

  胡小武解釋說,這與(yu) 家庭世代親(qin) 緣關(guan) 係結構變化不無關(guan) 係。簡單來說,80後中,一大部分出生於(yu) 農(nong) 村,還有兄弟姐妹,特別是60後父輩基本生活在大家庭中,因此他們(men) 的一代親(qin) 和二代堂表親(qin) ,依然有共同生活的記憶,客觀上會(hui) 增加血緣親(qin) 戚的鏈接度。90後或一部分的00後年輕人,大多自己是獨生子女,其70年代初出生的父母,不少人都有一或兩(liang) 個(ge) 兄弟姐妹,因此他們(men) 依然還有二代堂表親(qin) 戚,一些父輩關(guan) 係好的家庭會(hui) 為(wei) 90後、00後的子女帶來較為(wei) 親(qin) 密的二代親(qin) 。

  但到了2005年之後出生的05後、10後這代人,很多城裏人連二代堂表親(qin) 都沒有了,他們(men) 大多數人的親(qin) 戚都是三代親(qin) 。因此,本身就屬於(yu) 親(qin) 緣關(guan) 係淡薄的代際群體(ti) 。“在客觀上缺失一代親(qin) 關(guan) 係的年輕世代中,從(cong) 小就缺乏‘親(qin) 緣關(guan) 係’的概念,何來親(qin) 疏和斷舍呢?”胡小武說。

  概言之,越年輕的世代,發生疏於(yu) 親(qin) 情交往的行為(wei) 概率越高,這不僅(jin) 是時代變遷及社會(hui) 生活方式的客觀必然,更是一種家庭世代親(qin) 緣關(guan) 係結構變化所決(jue) 定的客觀後果。過去的生育政策,加速了擴大家庭的縮減和核心家庭的崛起,也放大了對傳(chuan) 統親(qin) 戚關(guan) 係的衝(chong) 擊。

  不過也不是沒有轉機。胡小武認為(wei) ,隨著中國的城鎮化放緩、經濟發展步入更高水平,家庭結構或會(hui) 出現新的變化。尤其是當90後、00後步入婚姻並為(wei) 人父母,他們(men) 將在事實上擴大自己的親(qin) 緣關(guan) 係網絡。身份的轉變,則讓他們(men) 更能理解和共情父輩們(men) 的“親(qin) 戚情誼”,並將其持續作為(wei) 自身的情感和資源支持網絡。由此,親(qin) 緣實現了聯結,並被喚醒。他認為(wei) ,未來,親(qin) 情淡化現象將會(hui) 有所改善。

  杭蘇紅也認為(wei) ,未來隨著回老家就業(ye) 的人口增加,親(qin) 屬關(guan) 係網絡會(hui) 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她也認為(wei) ,如果年輕人在“自我”的道路上發展過甚,那麽(me) 因為(wei) 現實而不得不重新對親(qin) 緣關(guan) 係進行的“喚醒”,可能是痛苦的。

  作為(wei) 10後的父母,胡小武對可能發生在自家的變化很是警惕。為(wei) 了減少表兄妹之間感情淡化的潛在可能,他和妹妹一家約定,要盡最大努力跨越700公裏的物理距離,讓兩(liang) 個(ge) 孩子在寒假和暑假相聚一些時日,平時也多遠程交流互動,盡可能拉近他們(men) 的心理距離,幫助兩(liang) 個(ge) 孩子維係相互之間的情感紐帶。

  有喚醒信心並願意付諸努力的人並不少。生活在北京的張先生分享說,自己也會(hui) 與(yu) 生活在杭州的表親(qin) 一家結伴共赴某個(ge) 目的地旅遊,兩(liang) 家的孩子年齡相仿,創造條件讓孩子們(men) 多熟悉,讓她們(men) 不至於(yu) 因為(wei) 生活在不同城市而完全陌生。“現在各家經濟條件好了,不太需要親(qin) 屬間相互扶持了,但也正因為(wei) 經濟狀況改善,讓我們(men) 有條件給下一代多創造一些接觸、交流的機會(hui) 。”他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