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本用於定位卻淪為社交神器 暗中誘導消費侵犯孩子隱私 兒童智能手表裏或潛藏“大灰狼”

發布時間:2023-02-15 10:14:00來源: 法治日報

  ● 兒(er) 童智能手表越來越社交化,對孩子來說弊大於(yu) 利,孩子接觸過多、過於(yu) 成人化的網絡信息,容易心理早熟,可能沉迷於(yu) 虛擬網絡社交

  ● 兒(er) 童智能手表收集的生物識別、行蹤軌跡等兒(er) 童個(ge) 人信息實際上均屬於(yu) 敏感個(ge) 人信息,收集時應當堅持最小收集原則,必須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這是一條不得逾越的紅線

  ● 家長應該築牢第一道“防火牆”,多關(guan) 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提升孩子的社交溝通能力。企業(ye) 在研發產(chan) 品時也應該“做減法”,功能設計要符合兒(er) 童身心發展特點,滿足其實際需要

  □ 本報記者 文麗(li) 娟

  “智能手表裏暗藏‘大灰狼’!”這句話如今已成為(wei) 北京市民劉維和女兒(er) 聊天時的口頭禪。

  劉維的女兒(er) 今年8歲,沉迷於(yu) “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時間。往常,他放任女兒(er) 和好友互動,認為(wei) 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剛剛過去的這個(ge) 寒假,他偶然發現,女兒(er) 的智能手表裏麵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聲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頻繁發來一些性暗示的語言,他這才警惕起來。

  近年來,兒(er) 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斷延伸,除了定位、接打電話外,還可以微聊、視頻通話、拍照發好友圈、留言評論等,甚至內(nei) 置益智遊戲,又有支付功能,儼(yan) 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機。

  多位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的家長擔心,孩子通過智能手表無限製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隱患,本來有益於(yu) 孩子的“定位手表”淪為(wei) “社交神器”;同時,智能手表功能繁雜,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視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問題;還可能暗藏誘導消費、暴露隱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風險。

  兒(er) 童智能手表是否應該回歸健康與(yu) 安全核心功能?又該如何保護未成年人“手腕上的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智能手表風靡一時

  功能繁雜容易成癮

  由於(yu) 功能實用、趣味性強,近年來,兒(er) 童智能手表從(cong) “滿足家長”到“取悅孩子”,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

  根據中國產(chan) 業(ye) 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兒(er) 童智能手表行業(ye) 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目前中國5歲至12歲的兒(er) 童數量約為(wei) 1.7億(yi) 人,兒(er) 童智能手表的市場普及率約為(wei) 30%,基本上3個(ge) 孩子當中就有1個(ge) 孩子有智能手表。其中智能手表在城市兒(er) 童的市場普及率至少過半。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發現,兒(er) 童智能手表的價(jia) 格從(cong) 幾十元至數千元不等,品牌包括小天才、華為(wei) 、小米、360等。在產(chan) 品詳情介紹頁麵,記者看到,不少兒(er) 童智能手表都預裝了聊天、音樂(le) 、作業(ye) 、故事、錢包等多種應用程序,支持拍照攝像、身體(ti) 監測及支付等功能。其中的聊天軟件可以發語音、圖片、表情包,或者視頻通話,也有類似社交朋友圈的功能,手表好友可以互相點讚或評論。

  以小天才手表為(wei) 例,起初主打“雙向通話”,隨後逐漸升級迭代增加了各種功能,價(jia) 格從(cong) 398元到1999元不等。豪華版的功能更加豐(feng) 富,某電商平台上銷量達2000+。

  劉維介紹,其女兒(er) 從(cong) 幼兒(er) 園到三年級,用了兩(liang) 代智能手表,最初是為(wei) 了隨時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孩子通話,如今這兩(liang) 項功能反而被弱化了,社交、娛樂(le) 、購物、拍照等功能越發突出,“像個(ge) 集多重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小型智能手機,孩子像著了迷一樣,天天捧著手表玩兒(er) 。手表裏的好幾個(ge) 陌生人,不知道是在什麽(me) 情況下添加的”。

  發現問題後,劉維立即把女兒(er) 手表裏的陌生人全刪了,並趕緊設置了“加好友需家長同意”模式。

  廣東(dong) 中山某小學王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班級幾乎人手一個(ge) 智能手表,學生們(men) 特別喜歡聊天、拍照、朋友圈等玩法,上課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為(wei) 了不影響上課,隻好采取集中保管的方式”。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李靜思分析,智能手表在滿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能滿足他們(men) 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及成就感,使其越來越受到孩子們(men) 的青睞。

  “他們(men) 在智能手表聊天群裏隨時可以得到‘有呼必應’的被重視的歸屬感,加上智能產(chan) 品開發者挖空心思設計讓孩子們(men) 上癮的釣魚式黏附機製,讓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的孩子認為(wei) ,應用智能手表是一種能夠闊步於(yu) 浪尖潮流的炫酷體(ti) 驗,誤以為(wei) 智能手表有時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長過程中的真實需求。”李靜思說。

  沉迷虛擬社交網絡

  弊大於(yu) 利需要警惕

  “碰一碰手表,加個(ge) 好友吧。”如今,這句話成了不少兒(er) 童社交時打招呼的見麵語。記者隨機采訪北京、湖南等地10多個(ge) 未成年人發現,智能手表中的社交功能最受孩子們(men) 歡迎。

  如7歲的北京女孩琳琳就特別喜歡和人加好友,“好玩”“隨時聊天”是她加好友的動力。前不久,她加了一名剛認識的女孩為(wei) 好友,隔三岔五便給對方發短視頻或者視頻聊天,分享自己的日常。12歲的湖南男孩康康熱衷於(yu) 加好友的理由是,發朋友圈後,看到好友為(wei) 他點評讚,特別有成就感。

  對於(yu) 此類現象,不少家長表示擔憂:很多成年人都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一刷就很難停下來,更何況孩子。還有家長經常看到孩子半夜躲在被窩裏用手表聊天。

  “尤其是碰一碰就能加陌生人為(wei) 好友,更可怕,不知道對方是什麽(me) 人,更不知道加了好友後對方會(hui) 和孩子產(chan) 生什麽(me) 聯係,萬(wan) 一遇到壞人怎麽(me) 辦?”湖南長沙市民趙蕾吐槽道。

  趙蕾的孩子今年9歲,使用智能手表近1年時間,起初還老老實實地隻用手表和她通電話,可不到1個(ge) 月便自行學會(hui) 了手表裏各種應用程序的使用,如今隻要看到同齡人,便會(hui) 湊上去嚷嚷著加好友。

  在她看來,兒(er) 童智能手表越來越社交化,對孩子來說弊大於(yu) 利,“通過智能手表,孩子會(hui) 接觸過多、過於(yu) 成人化的網絡信息,容易心理早熟,可能沉迷於(yu) 虛擬網絡社交,降低在現實世界與(yu) 人交往的意願”。

  李靜思也提出,未成年人處於(yu) 身心發展的關(guan) 鍵期,自製力和自律性較弱,網絡社交容易讓他們(men) 產(chan) 生獲得感和滿足感,癡迷於(yu) 智能手表發圈、打卡可能會(hui) 加劇網絡依賴甚至導致網絡成癮。同時,智能手表的一些智能賣點,也會(hui) 在無形中淡化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如遇到不會(hui) 的字和詞,問一句便可呈現答案。

  誘導消費涉嫌侵權

  泄露隱私觸碰紅線

  除了擔心孩子沉迷網絡社交外,趙蕾還提出一個(ge) 問題:她為(wei) 孩子購買(mai) 的某品牌智能手表中,有軟件誘導孩子消費,且該款軟件在不使用支付密碼的情況下也能扣款。

  記者注意到,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上,有關(guan) 兒(er) 童智能手表的投訴中,有不少與(yu) 誘導消費有關(guan)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hui) 也曾發文稱,多名家長投訴反映,兒(er) 童智能手表綁定的家長端並未開啟免密支付和支付確認,而小孩在手表端購買(mai) 遊戲服務卻能直接從(cong) 家長端扣款。

  另外,兒(er) 童智能手表中還存在部分遊戲軟件重複扣款、多次扣款等問題,孩子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遊戲內(nei) 容吸引,甚至進行大額充值消費。

  “兒(er) 童手表的使用群體(ti) 為(wei) 3周歲至14周歲的未成年人,其屬於(yu) 無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和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擅自支付行為(wei) 無效,可由家長否認其效力。若因此給兒(er) 童或家長造成經濟損失的,兒(er) 童和家長還可要求存在過錯的商家承擔賠償(chang) 責任。”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秀軍(jun) 說。

  他提出,兒(er) 童智能手表誘導消費不僅(jin) 違反我國廣告法“針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不得含有勸誘其要求家長購買(mai) 廣告商品或者服務的內(nei) 容”的規定,還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的規定,相關(guan) 部門可依法查處。

  “若兒(er) 童智能手表廠家或服務提供者未與(yu) 兒(er) 童和家長達成任何消費協議,未做任何提示或告知即自行扣費,屬於(yu) 盜竊行為(wei) ,嚴(yan) 重的可追究刑事責任。”杜秀軍(jun) 說。

  有的兒(er) 童智能手表還存在隱私暴露風險。記者注意到,一些版本和配置比較老舊的兒(er) 童智能手表沒有相應的隱私設置,安裝App無須用戶授權便可開啟多種權限,通過遠程獲得未成年人的人臉圖像、位置和對話等隱私信息。

  “如果有不懷好意的人入侵手表,那麽(me) 這款本來可以省心的產(chan) 品就變成一款‘跟蹤器’了,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趙蕾不無擔憂地說。

  根據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hui) 發布的兒(er) 童智能手表消費調查報告,17.11%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兒(er) 童智能手表泄露個(ge) 人信息的情況,32.89%的消費者表示希望可以針對兒(er) 童智能手表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手表的信息安全性。

  此前,“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電商平台一款銷售量達“10萬(wan) +”的兒(er) 童智能手表的測試結果顯示,由於(yu) 手表使用的操作係統過於(yu) 老舊,沒有任何權限管理要求,惡意程序可以在兒(er) 童和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輕鬆植入,並獲取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錄音等隱私信息。

  “兒(er) 童智能手表在收集信息方麵的不合規現象亟須引起重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er) 童研究所負責人張曉冰說,兒(er) 童智能手表收集的生物識別、行蹤軌跡等兒(er) 童個(ge) 人信息實際上均屬於(yu) 敏感個(ge) 人信息,收集時應當堅持最小收集原則,必須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這條紅線不得逾越。

  張曉冰同時提醒,未成年人對網絡風險的識別能力較弱,在使用智能手表的過程中容易泄露照片、視頻、實時定位、個(ge) 人情況、父母信息等個(ge) 人信息,造成隱私泄露。在此基礎上,可能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他們(men) 通過手表偽(wei) 裝成孩子的同齡人,誘導其消費或者下載不良軟件,甚至可能誘騙孩子違法犯罪。

  推強製性國家標準

  設計備案功能審核

  在兒(er) 童智能手表逐漸成為(wei) 孩子“標配”電子產(chan) 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多名受訪專(zhuan) 家提出,教育部門、學校、家庭、社會(hui) 應該形成合力,織密安全網。加強行業(ye) 審核與(yu) 監管,規範健康指引標準。可考慮將兒(er) 童接觸社交媒體(ti) 納入監管範圍,發布關(guan) 於(yu) 兒(er) 童智能產(chan) 品的設計與(yu) 推廣指導規定,讓企業(ye) 在開發相關(guan) 產(chan) 品時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國家標準GB/T41411-2022《兒(er) 童手表》正式實施。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落實國家標準有助於(yu) 進一步保護兒(er) 童個(ge) 人信息。該標準目前為(wei) 推薦性國家標準,根據實施情況,如果有必要,可將其上升為(wei) 強製性國家標準,要求廠家在兒(er) 童智能手表的設計、生產(chan) 和銷售等環節嚴(yan) 格遵守相關(guan) 標準,從(cong) 源頭上進行遏製。

  李靜思提出,兒(er) 童電子產(chan) 品的設計要與(yu) 未成年人的成長階段相契合,以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為(wei) 要旨。針對未成年人自控力較弱的特點,廠家在家長端的設置上應該更加精細化,根據未成年人的不同特點設定不同的使用規則。

  張曉冰從(cong) 行業(ye) 監管層麵提出意見,她認為(wei) 應該推動兒(er) 童智能手表行業(ye) 自律,加強行業(ye) 審核與(yu) 監管,製定兒(er) 童智能手表行業(ye) 安全標準,出台兒(er) 童智能手表模式規範,鼓勵行業(ye) 定期發布相關(guan) 調查報告,披露行業(ye) 發展趨勢及未成年人保護狀況等相關(guan) 問題。

  “政府也要加強監管,對違反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企業(ye) 或平台,一律嚴(yan) 格追責,讓全社會(hui) 真正形成關(guan) 愛兒(er) 童、尊重兒(er) 童的社會(hui) 氛圍和社會(hui) 理念。著力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出台,將兒(er) 童接觸社交媒體(ti) 納入條例保護範圍,加強兒(er) 童智能手表的設計備案和功能審核。”張曉冰說。

  杜秀軍(jun) 則建議,一方麵,要定期開展兒(er) 童智能產(chan) 品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課,舉(ju) 辦學生和家長網絡素養(yang) 講座,讓學生增強自身抵禦不良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麵,家長和學校應當正確引導孩子通過豐(feng) 富業(ye) 餘(yu) 愛好、提升社交能力、增加趣味活動等,建立健康互動的交往關(guan) 係,鼓勵孩子線下“現實社交”。

  北京家長陳晨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wei) 家長應該築牢第一道“防火牆”,多關(guan) 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提升孩子的社交溝通能力。企業(ye) 在研發產(chan) 品時也應該“做減法”,功能設計要符合兒(er) 童身心發展特點,回歸健康與(yu) 安全核心功能,滿足兒(er) 童實際需要,同時要加強信息安全保護,避免因為(wei) 程序漏洞導致兒(er) 童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脅。

  (文中劉維、趙蕾、陳晨均為(wei) 化名)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