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費如何避免掉入“先割為敬”的陷阱
作者:翟禮
在美容美發、教育培訓、體(ti) 育健身等諸多消費領域,預付式消費是一道令大多數人頭疼的選擇題。據媒體(ti) 報道,2月13日,家住北京市豐(feng) 台區宋莊路的王先生,來到東(dong) 森市場肯定美發造型剪頭發,卻發現該店已經人去樓空,一打聽才知道春節前就關(guan) 門了。去年8月,他為(wei) 了享受商家開出的8折優(you) 惠,在這裏交了500元的預付費,才用過1次,就這樣打了水漂。
北京王先生的遭遇,估計很多人都有親(qin) 身體(ti) 會(hui) 。很多時候,因為(wei) 預交的資金也不是什麽(me) 大數目,大多數人最多也就是打電話投訴一番,然後不了了之,最後隻能忍氣吞聲,自認倒黴。但是,放大了看,一個(ge) 用戶500元,上百個(ge) 、千個(ge) 呢?更何況,民眾(zhong) 利益無小事,這種現象值得探討和治理,預付費的模式還是有待改進。
預付費,其實和很多商家推出的押金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前些年曾經興(xing) 盛一時的共享單車就十分典型,最後不少共享單車品牌便是以退押金難、無法退押金的亂(luan) 局收場。當時,監管部門一再強調一個(ge) 原則,那就是押金就是押金,不可被挪作他用。
那麽(me) ,用同樣的角度來看待預付費,這個(ge) 預付費到底是個(ge) 什麽(me) 性質,是全權屬於(yu) 消費者,隻能用來固定的消費,還是商家也可以隨意支用?預付費的資金是商家全權管理,還是可以由第三方介入管理,以防被隨意挪作他用?
審視預付費誕生的邏輯,無外乎是一種雙向互利:對於(yu) 消費者來說,預付費一般可以讓單次消費便宜些,如果能夠順利全部消費完成,整體(ti) 上也可以省下不少錢;對於(yu) 商家來說,預付費一般不可退,等於(yu) 綁住了一批顧客,讓他們(men) 成為(wei) 常客,從(cong) 而以走量的方式來獲得整體(ti) 上更大的收益。
但是,怕就怕一些商家在獲客目的之外,還多了一層心思:預付費不就等於(yu) 先收錢、後辦事嗎?不就等於(yu) 白白多出了一股現金流,可以拿來采購、付租、擴張,甚至幹點別的事業(ye) 嗎?而且,這種資金獲取方式比去銀行貸款更方便,所謂的“利息”也就是給消費者一點優(you) 惠,越想越劃算,也就越幹越危險。
當然,這種心思未必不是合法的,客觀來講,也是促進企業(ye) 持續發展的動力。但是這裏麵存在的風險,卻轉移到了普通消費者身上,這便是矛盾的症結所在。目前,並沒有針對預付費的專(zhuan) 門法規,多為(wei) 地方自行出台的規範。比如,北京市朝陽區推出的預付費資金監管平台“朝陽預存寶”。據朝陽區市場監管局相關(guan) 人員介紹,商家將預付費產(chan) 品接入平台供消費者購買(mai) ,銀行對平台內(nei) 流轉的預付費資金進行100%監管。如此,也就從(cong) 源頭上規避了潛在的風險。
不過,也有人認為(wei) ,這種資金劃轉方式,可能打消商家推出優(you) 惠的積極性。對此,或許可以有升級版的“預存寶”,即在允許商家使用預付費的同時,監管部門和銀行可以根據商家的日常經營狀態、固定資產(chan) 和流動資產(chan) 的情況,來分析和劃分不同商家的不同風險等級,提前預警和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
簡單地說,我們(men) 期待這樣一種預付費生態:一是,大多數商家在暴雷前就被識別和預防風險;二是,即使發生了門店倒閉、跑路的極端情況,消費者的預付費也可以由擔保的銀行墊付,然後銀行再利用自己掌握的商家資產(chan) 信息,在監管部門的配合下去追討。如此,也就可以將零散而弱勢的消費者抽離出來,避免掉入“先割為(wei) 敬”的陷阱。(翟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