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出圈”,如何賦能千行百業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最近,機器人“出圈”了。特別是電影《流浪地球2》裏的四足仿生機器人機械狗“笨笨”、可穿戴的外骨骼機器人等“黑科技”,都讓人對機器人的魅力刮目相看。
日前,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17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ye) 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如何?“機器人+”對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影響?今後應怎樣推動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1.產(chan) 業(ye) 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穿上外骨骼機器人,就像有了‘超能力’……”如今,在電影中走紅的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從(cong) 科幻走進現實,在醫療、養(yang) 老等多個(ge) 領域得到應用。比如,康複類外骨骼機器人可以輔助病人行走、進行康複訓練等。
這是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真實寫(xie) 照。
機器人被譽為(wei) “製造業(ye) 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ye) 水平的重要標誌。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呈現強勁發展勢頭,產(chan) 業(ye) 規模快速增長,技術水平大幅提升,應用深度和廣度加速拓展。
《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超過1300億(yi) 元,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36.6萬(wan) 台,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市場。101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加快成長壯大,工業(ye) 機器人已在汽車、電子、機械等領域普遍應用,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教育、醫療、物流等領域大顯身手,不斷孕育出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
中國機械工業(ye) 聯合會(hui) 秘書(shu) 長、中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十幾年來,尤其是“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從(cong) 機器人本體(ti) 、零部件,到集成應用,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已經初步形成。”宋曉剛說,機器人是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的關(guan) 鍵設備。盡管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起步較晚,但我國製造業(ye) 規模大、門類齊全,我國正加快邁向製造強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
專(zhuan) 家認為(wei) ,我國走出了一條以“機器人+應用”深耕優(you) 勢行業(ye) ,帶動技術突破、迭代升級產(chan) 品、提升產(chan) 業(ye) 規模的創新發展路徑。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yu) 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chan) 業(ye) 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2.“機器人+”應用潛力巨大
在北京朝陽區某商場,一米多高、“萌萌的”智能問詢機器人正四處“走動”,為(wei) 人們(men) 提供指路等服務;在廣東(dong) 一家製造企業(ye) 的總裝車間,上百台工業(ye) 機器人揮動著機械臂,有序進行汽車生產(chan) 作業(ye) ,高效且不知疲倦;在上海一家大型倉(cang) 庫內(nei) ,智能配送機器人按照各自的運行路線準確定位並搬運指定商品,雖然“身板兒(er) ”小,但幹起活來能抵得上好幾個(ge) “壯勞力”。
當前,機器人產(chan) 業(ye) 正極大改變著人類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院產(chan) 業(ye) 政策研究所(先進製造業(ye) 研究中心)所長董凱介紹,作為(wei) 生產(chan) 工具,工業(ye) 機器人已成為(wei) 製造企業(ye) 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製造的核心裝備,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快速提升。從(cong) 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半導體(ti) 等高端製造業(ye) ,到家具、食品、建材、紡織、鑄造等傳(chuan) 統行業(ye) ,工業(ye) 機器人有效解決(jue) 了精密加工難度大、招工難用工難以及惡劣環境高風險作業(ye) 等行業(ye) 痛點。
“作為(wei) 生活幫手,以掃地機器人、烹飪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康複機器人等為(wei) 代表的服務機器人走入生活、走進家庭,在教育娛樂(le) 、清潔服務、醫療康複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董凱說,作為(wei) 特種裝備,特種機器人以高度的靈活性、機動性、適應性,應對複雜環境能力不斷增強,在應急救災、消防巡檢等急難險重任務以及空間探索、海洋資源勘查開采、極地科考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業(ye) ,幫助減輕工作負擔、保障健康安全。四足機器人、仿生魚等仿生機器人,可以完成複雜環境的巡檢、監測、勘探等多種任務。
董凱認為(wei) ,“機器人+”應用潛力巨大。“機器人化”生產(chan) 裝備和生活工具將廣泛融入千行百業(ye) 和人民生活,無處不在、無所不及。人與(yu) 機器協同發展、和諧共生,將共同擘畫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智能圖景,為(wei)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增進人民福祉發揮積極作用。
《方案》提出,麵向社會(hui) 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需求,遴選有一定基礎、應用覆蓋麵廣、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領域,聚焦典型應用場景和用戶使用需求,開展從(cong) 機器人產(chan) 品研製、技術創新、場景應用到模式推廣的係統推進工作。
專(zhuan) 家表示,機器人創新發展改變了人類生產(chan) 模式和生活方式,但不是為(wei) 了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務於(yu) 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推進“機器人+”應用與(yu) 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3.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
如今,世界主要工業(ye) 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wei) 搶占科技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布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構築美好生活新圖景,迫切需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技術的強力支撐。
在看到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發展仍麵臨(lin) 一些問題和挑戰。
宋曉剛介紹,我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工業(ye) 機器人市場,但目前我國機器人中高端產(chan) 品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不高。對此,要深入挖掘和釋放潛在應用需求,占領更多市場。行業(ye) 、企業(ye) 應積極行動起來,以應用來拉動產(chan) 業(ye) 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加強供需對接,鼓勵在製造業(ye) 、服務業(ye) 、農(nong) 業(ye) 等領域更多采用國產(chan) 機器人,加快把潛在市場變成真正的市場需求。
“要大力創新,拓展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加快機器人產(chan) 業(ye) 技術和產(chan) 品迭代的步伐,推動產(chan) 業(ye) 更快發展。”宋曉剛說。
在董凱看來,當前,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供給對需求的引領和創造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仍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需從(cong) 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協同發力,高水平推進“機器人+”應用。推動成立“機器人+”應用協同推進方陣,統籌各部門政策、資金、資源支持機器人創新應用。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地區圍繞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依托龍頭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集群,深挖機器人成熟、新興(xing) 和潛在應用場景。
“鼓勵產(chan) 用協同提升機器人供給體(ti) 係對需求的適配性。”董凱建議,支持用戶單位參與(yu) 機器人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共同推進技術、產(chan) 品和解決(jue) 方案創新。開發先進適用的機器人產(chan) 品和係統解決(jue) 方案,形成協同攻關(guan) 和成果轉化的“一條龍”合作機製,支持產(chan) 用共建創新載體(ti) 。組織產(chan) 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新興(xing) 領域產(chan) 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在解決(jue) “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大力解決(jue) “好不好”的問題,以需求變化引領機器人供給體(ti) 係和結構升級。
《方案》明確,到2025年,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jue) 方案,推廣200個(ge) 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杆企業(ye) ,建設一批應用體(ti) 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
金壯龍表示,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將著力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積極拓展行業(ye) 應用、培育壯大優(you) 質企業(ye)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大力推動機器人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鏈接】
深化“機器人+”應用部分舉(ju) 措
我國工業(ye) 機器人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ge) 行業(ye) 大類、168個(ge) 行業(ye) 中類。據有關(guan) 機構統計,2021年我國製造業(ye) 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wan) 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長約13倍。
2021年,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超過1300億(yi) 元,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36.6萬(wan) 台,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ye) 機器人市場。
“十三五”以來,我國機器人產(chan) 業(ye) 規模快速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約15%,2020年機器人 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突破1000億(yi) 元,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量達21.2萬(wan) 台(套)。
製造業(ye) :
研製焊接、裝配、噴塗、搬運、磨拋等機器人新產(chan) 品,加快機器人化生產(chan) 裝備向相關(guan) 領域應用拓展。推進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建設,打造工業(ye) 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
農(nong) 業(ye) :
研製耕整地、育種育苗、播種、灌溉、植保、采摘收獲、分選、巡檢、擠奶等作業(ye) 機器人,以及畜禽水產(chan) 養(yang) 殖的喂料、清汙、消毒、疫病防治、環境控製、畜產(chan) 品采集等機器人產(chan) 品。
建築:
研製測量、材料配送、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築、樓麵牆麵裝飾裝修、構部件安裝和焊接、機電安裝等機器人產(chan) 品。
能源:
研製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巡檢、操作、維護、應急處置等機器人產(chan) 品。推廣機器人在風電場、光伏電站、水電站、核電站、油氣管網、樞紐變電站、重要換流站、主幹電網、重要輸電通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場景應用。
商貿物流:
研製自動導引車、自主移動機器人、配送機器人、自動碼垛機、智能分揀機、物流無人機等產(chan) 品。
醫療健康:
研製谘詢服務、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症護理、急救、生命支持、康複、檢驗采樣、消毒清潔等醫療機器人產(chan) 品。
養(yang) 老服務:
研製殘障輔助、助浴、二便護理、康複訓練、家務、情感陪護、娛樂(le) 休閑、安防監控等助老助殘機器人產(chan) 品。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yang) 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yang) 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
教育:
研製交互、教學、競賽等教育機器人產(chan) 品及編程係統,分類建設機器人服務平台。
商業(ye) 社區服務:
研製餐飲、配送、迎賓、導覽、谘詢、清潔、代步等商用機器人,以及烹飪、清洗、監護、陪伴等家用機器人,加強應用場景探索和產(chan) 品形態創新。
(劉坤整理)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6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