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記者從(cong) 國家文物局獲悉,日前,陝西省文物局發布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清平堡遺址等多項重要考古成果。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初步搞清軍(jun) 陣排列規律
秦兵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園外圍的一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號坑麵積最大,達14260平方米。2009年至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發掘麵積約430平方米。共清理陶俑220餘(yu) 件,陶馬16匹;戰車4乘、鼓2處、鼓槌1處、漆盾1處、籠箙3處;兵器柲多處、弓弩箭箙多處;車馬器、兵器、生產(chan) 工具等,共計千餘(yu) 件(組)。
發掘表明,俑坑的木質結構是由地栿-立柱-枋木-棚木構成的框架式結構,較其他陪葬坑由墊木-地板-立柱-廂板木-棚板木構成的廂槨式顯得技術原始,據此認為(wei) 兵馬俑陪葬坑應是陵園中修建較早的一組陪葬坑。
此次發掘的俑坑內(nei) 的長兵器主要為(wei) 鈹與(yu) 戟,短兵器可分辨出兩(liang) 種青銅劍有等級上的區別,遠射兵器解決(jue) 了檠木的使用問題,防護設備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麵盾牌,指揮設備清理出鼓與(yu) 鼓槌。在俑的等級與(yu) 軍(jun) 陣方麵,明確了特殊俑的職能,初步搞清了軍(jun) 陣的排列規律。在車屬遺跡方麵,清理出籠箙等遺跡,並判定其為(wei) 車配置裝納雜物之器,並非馬槽。
發掘顯示,陶俑製法取得新突破,明晰了陶俑的製作程序。俑的雙臂單獨製作,在陶俑軀幹完全製作好並且二次覆細泥、細部雕飾完成後才粘接雙臂。“物勒工名”有其具體(ti) 實施的範圍和程度,不同的產(chan) 品有著不同的質量要求。彩繪保護與(yu) 文物修複也有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已修複陶俑140餘(yu) 件。
清平堡遺址:實證中華民族的融合與(yu) 發展
清平堡遺址位於(yu) 陝西靖邊縣楊橋畔鎮東(dong) 門溝村,為(wei) 明代延綏鎮長城三十六營堡之一,同時也是明蒙之間互市的場所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清平堡遺址揭露出中心樓、南門及甕城、顯應宮、民居與(yu) 商鋪、堡外寺院等遺跡,出土大量建築構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繪泥塑神像。
中心樓原本為(wei) 一座高台樓閣建築,位於(yu) 清平堡的中心位置,現僅(jin) 存台體(ti) 部分,台體(ti) 下設四出券洞,連接堡內(nei) 四條主幹街道。中心樓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築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的市場,反映出營堡的商業(ye) 功能屬性。南門位於(yu) 清平堡南城牆中部,與(yu) 中心樓南側(ce) 券洞正對,門外設甕城,具有軍(jun) 事防禦屬性。
專(zhuan) 家介紹,顯應宮位於(yu) 中心樓西側(ce) 偏北,平麵為(wei) 長方形。建築結構保存完整,前朝後寢、戲台與(yu) 照壁、東(dong) 西兩(liang) 廡的結構,體(ti) 現出濃厚的中原文化因素。東(dong) 西兩(liang) 廡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分別是明代風格的形象和蒙古風格的形象,反映蒙漢兩(liang) 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處的情景。
在中心樓南側(ce) 街道兩(liang) 側(ce) ,還清理出分布有較為(wei) 密集的小型建築10餘(yu) 間,多為(wei) “一宇兩(liang) 內(nei) ”結構,住房內(nei) 有磚砌火炕,院落中有碾坊或磨坊的遺跡,為(wei) 當時駐堡軍(jun) 民居住的普通民居。營堡外側(ce) 護城墩南側(ce) 的寺廟遺址,為(wei) 一處南北向長方形院落,體(ti) 現出清平堡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的濃厚生活氣息與(yu) 宗教氛圍。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軍(jun) 事和商貿二重屬性,在使用過程中,營堡內(nei) 及周邊發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專(zhuan) 家認為(wei) ,以清平堡為(wei) 代表的長城遺址是長城兩(liang) 側(ce) 的民族與(yu) 文化發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場所,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和中華文明的交流傳(chuan) 承。
(總台央視記者 田雲(yun) 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