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現存《吾炙集》未收王漁洋詩問題考辨

發布時間:2023-02-27 10: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曹辛華,係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吾炙集》為(wei) 清初著名詩人錢謙益所編選的一部詩歌總集。由現傳(chuan) 的版本可知,其選取詩人(除去重收的)有21家,詩作245首。有關(guan) 此總集已有近代的徐兆瑋(劍心)、張繼良(南祴)、鄧實、留玉以及當代的蔣寅、孫之梅、朱則傑、張暉等學者研究。他們(men) 或專(zhuan) 門對《吾炙集》進行概述,或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通讀各種文獻,我們(men) 發現,其中存在一段公案——即“《吾炙集》是否收王漁洋(士禎)詩”。此公案最早由王漁洋提起。王氏專(zhuan) 門寫(xie) 有詩《方爾止言虞山先生近撰〈吾炙集〉謬及鄙作因寄二首》(《帶經堂集》清康熙五十七年程哲七略書(shu) 堂刻本,第202頁);其詩話如《漁洋詩話》又雲(yun) :“順治辛醜(chou) (1661年)方嵞山文自虞山過廣陵言,牧齋先生近撰《吾炙集》載阮亭詩數篇。此集竟未之見。”(見《漁洋詩話》卷下,康熙刻《檀畿叢(cong) 書(shu) 》本),此事王氏於(yu) 《魚子亭雜錄》《古夫於(yu) 亭雜錄》也有述及。然而,現存的《吾炙集》中並無王氏之詩作。對此,清人王應奎早有疑問:“今《吾炙集》具在,……今集中亦並無王詩,未知何故。”(《柳南隨筆》卷五)這就值得我們(men) 專(zhuan) 門探究。

  當前為(wei) 止,認為(wei) 《吾炙集》曾收王漁洋之詩者,除王氏自己外,近代徐兆瑋、今人朱則傑等。其所據文獻仍為(wei) 前麵我們(men) 引述的王氏自道之語。而王氏聽方文講有入選之事,並未親(qin) 眼見到錢謙益有采錄王詩之作入詩的史實。那麽(me) ,方文所言是否屬實呢?我們(men) 認為(wei) 不當為(wei) 妄言。一方麵,方文與(yu) 錢謙益不但有交遊,而且當知《吾炙集》所選內(nei) 容。據錢謙益的《送方爾止序》所雲(yun) :“點定《嵞山詩》一卷貯《吾炙集》中。爾止視而笑曰‘針師之門故不妨有賣針兒(er) 也。’餘(yu) 益自信為(wei) 不誣矣。”可見,現存的《吾炙集》中雖然沒有方文的詩作,方氏之作的確是入選的。另一方麵,又據方氏《石塔寺懷僧介立》詩小注雲(yun) “牧齋先生《吾炙集》選介立《江行草》數十首,極推之”知,方氏不隻見過王士禎詩曾入選,僧介立詩作也有入選。這就說明,方氏所言不當為(wei) 假。

  既然如此,現傳(chuan) 的《吾炙集》中為(wei) 何無王漁洋詩呢?對此問題,近代常熟人徐兆瑋於(yu) 《虞山叢(cong) 刻》(光緒丁未1907年)本《吾炙集》跋語中指出:“集中無漁洋、梅仙、鄮山、庭表詩,毋乃與(yu) 虞山選詩之旨不合,始取之而終舍之歟?”然而我們(men) 認為(wei) 這種“始取而終舍之”說法還有不妥之處。由前文知,方文、僧介立也存在被采入《吾炙集》證據。另外,據錢氏《陸敕先詩集序》所提及的《吾炙集》問題以及“將不能致師於(yu) 敕先,而又以販針罪我乎”諸語來論,《吾炙集》中當還收有陸敕先(貽典)之詩。這樣,經錢氏所選詩人當不止21家,若含王漁洋在內(nei) ,迄今可知者凡28家。現存《吾炙集》中不見周容(茂三)、方文、僧介立、陸貽典、錢嘏等人詩作,若僅(jin) 從(cong) 初選後刪來解釋說不通。又現存的《吾炙集》失收者除王漁洋外,其他六家錢謙益均明言采入,唯不曾明言采王漁洋詩作入《吾炙集》。於(yu) 此我們(men) 且不管因何緣由方文、周容、僧介立、錢嘏、黃與(yu) 堅等詩作後來未見《吾炙集》,對此集未見王漁洋詩作問題有必要重新予以判斷。通過考察錢謙益與(yu) 王漁洋的人生經曆、詩學觀以及政治態度等情況,我們(men) 認為(wei) ,王漁洋詩作被采入《吾炙集》的可能性雖然有,但根本未收或被舍棄的可能性極大;並且現存版本並不是錢氏最終定本,而是初選本,故不能出現王氏之詩。其緣由主要有四方麵。

  其一,王漁洋的身份、詩學宗尚等不合《吾炙集》所選的作家與(yu) 作品實情、選詩體(ti) 例與(yu) 標準。一方麵,此集所收以明遺民為(wei) 多,並且為(wei) 流落江湖的詩人或未有功名者。其目的也有懷念故朝之意,除錢曾、龔鼎孳等人外,皆明亡後不仕。而王漁洋則為(wei) 新朝進士,若入選自然不宜。另一方麵,此集所收詩作不少是杜甫“詩史式”之作,而“漁洋不喜杜詩”,已成為(wei) 三百年來文學史上的一樁公案(此點可參見孫之梅相關(guan) 著作)。如王氏28歲(1661年)拜見錢氏時,錢氏就勸其“勿以獨角麟,媲彼萬(wan) 牛毛”;為(wei) 王氏詩集所作序中也指出其詩“文繁理富,銜華佩實”,當以杜甫為(wei) “金丹大藥”,“洮汰其症結、祓除其嘈囋”(《王貽上詩序》,《牧齋有學集》卷十七)。這樣,被采入的可能性就不大。

  其二,王氏的詩風不合錢氏《吾炙集》的選詩體(ti) 例與(yu) 標準。錢氏《吾炙集》雖仿《篋中集》之例,然由其《丙申春就醫秦淮》(《牧齋有學集》卷六)詩“河嶽英靈運未徂,千金一字見吾徒。莫將搏黍人間飯,博換君家照夜珠”詩後小注雲(yun) “澹心方有采詩之役”知,錢氏也當有效《河嶽英靈集》之意。錢氏《族孫遵王詩序》也有“能詩之士所謂節縮者,川嶽之英靈”之語。《篋中集》的作者多“無祿位”“久貧賤”,編者元結反對流行的“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wei) 辭”(《篋中集序》)的詩風;《河嶽英靈集》則倡“遠調”“惡華好樸,去偽(wei) 從(cong) 真”,反對“無興(xing) 象”“貴輕豔”之作。錢氏於(yu) 《題交蘆言怨集》中明言,所采者“多偃蹇幽仄、麽(me) 弦孤興(xing) 之作”,而“通人大匠之詩,鋪張鴻麗(li) ,捃拾淵博。人自以為(wei) 工,而非吾之所謂自然而然者也”。錢氏既然仿效此二集,則當時王漁洋的進士身份與(yu) 崇尚“淡遠含蓄”、故為(wei) “神韻”顯然不為(wei) 錢氏所許。王氏初學的詩風與(yu) 錢氏要求的不同,更與(yu) 現存《吾炙集》中他人詩風有異。這也是錢氏有可能並未收王詩的理由。

  其三,錢氏《吾炙集》選取方式、目的與(yu) 王氏所想不同。一方麵。錢氏“吾炙”一詞,已明言為(wei) 自己親(qin) 炙,自為(wei) “針師”。“炙”的表現為(wei) 點定或評閱,對象為(wei) 所見的門人、友人的詩作。如對錢曾、許友等人詩作,均曾有評閱。而於(yu) 王氏則僅(jin) 有贈詩與(yu) 寫(xie) 序,且序中也並未有揄揚、“吾炙”之意。自然有不被采入的可能。另一方麵,錢氏已明言此選無“雌黃”之意,入選其中者並非榮耀。錢氏《吾炙集·序》已言:“正欲摘取時人清詞麗(li) 句,隨筆鈔略,取次諷詠,以自娛樂(le) 。”(見《吾炙集》錢曾詩後所附錢謙益跋),此言實為(wei) 隱藏真實的“遺民心態”。王氏誤以為(wei) 有高下之別,對此看重,遂將方文所言當成事實。

  目前來看,現存《吾炙集》當為(wei) 錢謙益的初選本,不是1662年錢氏重訂之本(據金鶴望《錢牧齋先生年譜》),故即使選有王漁洋詩,也不可能見到。由1656年錢曾所作《秋夜宿破山寺絕句十二首》錢益謙題辭以此詩為(wei) “壓卷之作”判,此年秋錢氏已基本選定《吾炙集》(若無其他選好的詩作,何來壓卷之說)。由錢氏《題交蘆言怨集》所言“餘(yu) 年來采詩撰《吾炙集》,蓋興(xing) 起於(yu) 尊王之詩,所至采掇不能盈帙。……餘(yu) 自此事翻內(nei) 典,不複論詩。此集遂輟簡矣”知,錢氏編撰《吾炙集》曾停止過。而由錢曾箋注《牧齋有學集》卷八《金陵雜題絕句》第十五首“吾炙新編不汝欺”後錢曾注已引過《吾炙集·序》,這說明此時《吾炙集》已完成初選,錢才有作序之行為(wei) 。由“年來”一語判,其“輟簡”與(yu) 初成的時間當為(wei) 1656年秋以後不長時間的1658年(據今人方良《錢謙益年譜》知錢氏《題交蘆言怨集》作於(yu) 1658年秋)。而現在所見錢謙益要采方文、僧介立、錢嘏等人詩作之語均在《題交蘆言怨集》之後,則正說明金鶴望《錢牧齋先生年譜》認為(wei) 錢氏1662年重訂《吾炙集》可信。現在又由張繼良跋語中知,所整理重刻的《吾炙集》,他比照王應奎(柳南)鈔藏的錢曾鈔本(此可由其中仍舊保存的錢謙益跋錢曾詩作之語知)與(yu) 李竟宇藏“葉石君照牧翁原鈔臨(lin) 勘閱本”。此版本最接近錢謙益原選。又據現代學者留玉《讀“吾炙集”小記》(《古今》1944年第51期)知,還有周季貺藏鈔本,趙藩光緒辛卯(1891年)鈔後,交由唐百川怡蘭(lan) 堂於(yu) 光緒壬寅(1902年)刻印。是本亦收詩245首,恰與(yu) 後來光緒丁未(1907年)《虞山叢(cong) 書(shu) 》本補刻上許友107首詩後的數量相同。說明當時已存在兩(liang) 個(ge) 不同的鈔本,周氏所藏為(wei) 全本,“虞山本”為(wei) 完璧本。由此可斷,當前流傳(chuan) 的《吾炙集》不僅(jin) 為(wei) 錢曾鈔本,還當是1658年“輟簡”時之本,而非錢氏重訂本。且錢氏重訂本,很可能未成形,因為(wei) 兩(liang) 年後1664年錢氏即病逝(此據1663年所作《送方爾點序》“今年癸卯〔1663年〕自金陵過訪……餘(yu) 衰殘荒耄,病臥一榻”之語可知)。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重新采選添加的《吾炙集》正好毀於(yu) 絳雲(yun) 樓之火。因此才不見方文、周容諸人詩作,自然更不會(hui) 見到王漁洋之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