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爆炸案背後的美國魑魅
光明日報記者 王妤心泓
日前,美國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爆料“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細節,直指這是一起白宮下令、美國中情局執行、挪威配合實施的秘密行動。
鑒於(yu) “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出現新的細節,俄羅斯向聯合國安理會(hui) 提出申請,要求召開會(hui) 議討論“北溪”被炸事件。而涉事其餘(yu) 各方,包括德國和挪威、爆炸與(yu) 泄漏發生在其專(zhuan) 屬經濟區的丹麥和瑞典,紛紛隨美國“起舞”,反應異常冷淡。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裏·涅邊賈在安理會(hui) 上表達了莫斯科對丹麥、瑞典和德國單獨調查的“不信任”,要求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對爆炸事件進行獨立的國際調查。
受邀向聯合國安理會(hui) 通報“北溪”事件的美國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說,事件影響“巨大”,不僅(jin) 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還加劇了對所有跨境基礎設施的威脅,包括海底互聯網電纜和海上風電場。他強調,安理會(hui) 對事件進行國際調查是“全球優(you) 先事項”。這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呼聲。
美國黑手浮出水麵
在“北溪”管道泄露發生後的5個(ge) 月中,圍繞事件的疑問主要有兩(liang) 點:第一,泄露是自然發生還是人為(wei) 引爆所致?第二,若是人為(wei) 引爆,是誰幹的?
2022年9月底,丹麥、德國和瑞典官員宣布,他們(men) 將分別對泄漏展開調查。今年2月21日,這三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聯合致信安理會(hui) 重申,調查顯示,出於(yu) 破壞目的而製造的強烈爆炸對“北溪-1”和“北溪-2”管道造成大規模損壞;目前,調查還未結束,三國也無法確定調查將在何時結束。
爆炸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nei) ,西方媒體(ti) 首先將矛頭對準俄羅斯,渲染俄羅斯製造了這起爆炸。《華盛頓郵報》9月27日報道稱,“歐洲領導人認為(wei) 克裏姆林宮製造的這起爆炸意在對歐洲大陸施加威脅”。而12月21日該報又表示,“沒有證據表明‘北溪’爆炸的後麵有俄羅斯的影子,一些西方官員對克裏姆林宮是否有責任這一點產(chan) 生了懷疑”。之後,德國司法部長弗蘭(lan) 克公開證實,沒有證據證明爆炸是俄羅斯所為(wei) 。
英國也一度受到懷疑。去年11月社交平台上盛傳(chuan) ,管道爆炸之時,時任英國首相特拉斯用她的蘋果手機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了短信,說事情已經“搞定了”。英國國內(nei) 掀起一陣輿論,嘲笑特拉斯竟用手機交流國家機密,英國政府高層泄密如同一個(ge) “漏鬥”。鑒於(yu) 英國在歐洲曆史上“攪屎棍”的一貫形象,不少人一度認定英國是黑手。
然而,美國始終處於(yu) 全球懷疑的焦點。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無論是動機,抑或是能力,美國都最有可能。赫什日前表示,拜登政府否認謀劃“北溪”管道爆炸案是在“撒謊”,美國的意圖在於(yu) “確保歐洲繼續支持北約,以確保他們(men) 繼續向(俄烏(wu) 衝(chong) 突)這場針對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zheng) 投放武器”。
赫什的重磅報道長達5000多字,詳盡描述了“美國國安部門策劃、拜登親(qin) 自下令、美國海軍(jun) 實施、挪威軍(jun) 方配合,最終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來龍去脈。根據赫什的爆料,美國策劃北溪‘爆炸’事件的想法始於(yu) 2021年底,拜登上任後的當年末。2021年12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召集特別工作組會(hui) 議,製定破壞北溪管道的計劃;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得到授權成立工作組,製定了使用深海潛水員炸掉管道的計劃。2022年3月,美方人員飛往挪威,與(yu) 挪威特勤局和海軍(jun) 會(hui) 麵,並在波羅的海的淺水區找到了行動位置。6月,美國第六艦隊舉(ju) 行“波羅的海22號行動”大型北約演習(xi) ,掩護埋雷行動。9月26日,挪威海軍(jun) 一家P8偵(zhen) 察機進行了一次看似平常的飛行,並投下了聲納浮標。幾個(ge) 小時後,“北溪”4條管道中的3條被損毀。
報道雖然沒有得到任何西方國家的官方承認,西方媒體(ti) 也對其集體(ti) 噤聲,但人們(men) 都清楚,幹這樣的事情,美國“永遠不會(hui) 缺席”。
2023年1月底,在參議院外交關(guan) 係委員會(hui) 作證時,美國副國務卿維多利亞(ya) ·紐蘭(lan) 說,“(美國)政府十分滿意……‘北溪2號’管道現在成了躺在海底的一堆廢鐵。”
美西方輿論場靜得反常
赫什的報道發表後,全球輿論場並沒有出現轟動,西方媒體(ti) 表現出不合其常態的“謹慎”。加拿大《西部標準報》近日對美西方輿論場這一怪象評論說,赫什的報道是“10年來最大的新聞之一”,但北美幾乎沒有媒體(ti) 願意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最讓人感到奇怪之處在於(yu) ,赫什本人出身於(yu) 美國主流媒體(ti) ,是普利策獎得主,在新聞界具有極高的可信度,也是業(ye) 界相當資深的前輩,但對於(yu) 這麽(me) 一位人物的重磅爆料,美國主流媒體(ti) ,諸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紛紛刻意保持漠視與(yu) 沉默,讓足可以登上頭版頭條的爆炸性新聞硬生生淡化、降溫。這,就更讓國際社會(hui) 感到不寒而栗。
在俄烏(wu) 衝(chong) 突爆發一年的檔口,美國試圖通過將槍口調轉對準俄羅斯的方式,回避國際社會(hui) 對自身的質疑。在安理會(hui) 會(hui) 議上,美國展現了其一貫操控輿論、回避責任的能力,與(yu) 其夥(huo) 伴國家紛紛稱,俄羅斯在此時提出‘北溪’管道被炸的真正原因,是轉移人們(men) 對其“入侵烏(wu) 克蘭(lan) ”一周年的注意力。美國公使銜參讚約翰·凱利稱,“俄羅斯迫切希望改變話題”。
在當前對“北溪”的搜索詞條中,排在最前位的是白宮對於(yu) 策劃爆炸的徹底否認,接著是一些西方國家“對爆炸調查保持耐心和冷靜”的跟進呼籲,偶有一些媒體(ti) 試圖打破美歐輿論場詭異的平靜,驚歎“歐洲對於(yu) (赫什的)‘北溪’爆炸報道鴉雀無聲”。
德國政府吞下苦果
“北溪”管道爆炸以來,因對事件保持沉默,德國政府一直受到批評。德國綠黨(dang) 議員、負責監督德國情報機構的委員會(hui) 主席康斯坦丁·馮(feng) ·諾茨對德國《每日鏡報》表示:“公眾(zhong) 有權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me) 。”鑒於(yu) “這場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對德國供應基礎設施的影響,馮(feng) ·諾茨呼籲調查信息更加開放,“聯邦政府必須盡快打破沉默,提高透明度,或者至少對爆炸事件進行合理的敘述”。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者網德語編輯彼得·施瓦茨說,“如果赫什的報告是可靠的,那麽(me) 這就是美國對其北約夥(huo) 伴的戰爭(zheng) 行為(wei) 。畢竟‘北溪’管道建設成本的一半(約200億(yi) 歐元)是由西歐的能源公司承擔的”。
然而,大多數德國媒體(ti) 對赫什的爆料隻是三言兩(liang) 語地重複美國政府的否認,甚至轉而抹黑赫什的聲譽。德國《日報》稱“普利策獎得主走錯了路”,《南德意誌報》聚焦“明星記者的陰暗麵”,新聞網站t-online的頭條是“聲譽可疑的明星記者”。
盡管襲擊已經發生5個(ge) 月了,爆炸現場也得到了徹底調查,但德國、丹麥和瑞典仍然保持沉默,對調查真相秘而不宣。麵對議員的提問,德國政府以“國家利益”“保密”等理由拒絕回應調查結果。德國經濟部在回應左翼黨(dang) 議員薩赫拉·瓦根克內(nei) 西特的問題時稱,“出於(yu) 國家利益的原因,無法提供進一步的信息”;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則用國際情報合作的“第三方規則”搪塞:“所要求的信息涉及保密利益,已經超過了議會(hui) 的知情權,議員提問的權利必須例外地讓位於(yu) 聯邦政府的保密利益。”
在西方“政治正確”的話語陷阱中,德國被綁上俄烏(wu) 衝(chong) 突的戰車,經濟利益受損嚴(yan) 重。“如果德國媒體(ti) 和政客仍然否認美國的責任,那完全是出於(yu) 政治原因。”彼得·施瓦茨刊文譴責:“美國炸毀管道這一行為(wei) 打破了一個(ge) 官方神話,即北約是俄烏(wu) 衝(chong) 突中為(wei) 自由而戰的民主國家聯盟,它展示了北約的真實麵目——一個(ge) 強盜的聯盟對抗共同的敵人,而在背後他們(men) 早已拔刀相向。”
歐洲自主前路茫茫
“北溪2號”是德國和歐盟麵臨(lin) 困境的放大鏡。管線開工以來,先後經曆了美國的全力阻撓和製裁、俄羅斯反對派人士納瓦利亞(ya) “中毒”事件、此次爆炸,可謂一波三折。這個(ge) 困境源於(yu) 美國霸權政治環境下德國平衡經濟利益和外交政策的艱難。在純粹的經濟層麵上,“北溪2號”更高效地將俄羅斯亞(ya) 馬爾半島的氣礦與(yu) 歐洲天然氣市場連接起來,使波羅的海的天然氣運輸能力翻了一番。然而,歐洲能源問題不斷被政治化,尤其是在克裏米亞(ya) 公投入俄後,“北溪2號”的地緣政治屬性增強。德國原打算遵循貿易和政治分離的範式,將“北溪2號”歸類為(wei) 純粹的商業(ye) 項目,弱化安全問題。但歐盟成員國意見分歧極大,波蘭(lan) 等中東(dong) 歐國家反對聲音不斷。俄烏(wu) 衝(chong) 突爆發後,德國不得不中止“北溪”項目的審批進程。
出於(yu) 應對氣候變化、發展綠色經濟等多重因素考慮,歐洲對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北溪2號”本可以在未來10年為(wei) 西歐提供廉價(jia) 的天然氣。然而,管道炸毀讓歐洲不得不另尋天然氣來源,而近年來頁岩油氣資源產(chan) 量直線上升的美國首先得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去年9月30日就宣稱,“這是一個(ge) 巨大的機會(hui) ”,有利於(yu) 歐洲“一次性徹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當月,歐洲天然氣均價(jia) 飆升至美國天然氣現貨價(jia) 格的7倍多。2022年美國向歐盟出口液化天然氣3886萬(wan) 噸,較2021年同比增長154%。
俄氣斷供之後,歐洲的能源安全更加依賴美國,自身實現“戰略自主”的難度加大,所謂歐洲主權越來越成為(wei) 一種奢談。縱觀事件前後,假如沒有挪威的協助,沒有瑞典和丹麥事後三緘其口,沒有德國的隱忍,美國很難得手。對美國而言,跨大西洋關(guan) 係的基礎始終是美國利益優(you) 先。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曾強調:“歐洲人必須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然而,隻要歐洲還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類似“北溪”管道炸毀的場景必定還會(hui) 再次上演,處於(yu) 能源危機之中的歐洲經濟增長將前景黯淡,綜合競爭(zheng) 力隨之下降。
如何凝聚共識,在多極化世界中真正發揮大國作用,考驗著歐洲各國的政治家們(me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