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丹青中與古人跨時空對話——高校師生參觀“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成果展”側記

發布時間:2023-03-01 09: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笑妃

  2月28日,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等高校近500名師生,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成果展”,開展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美育教育活動。

  走進展廳,墨綠色、宮牆紅、灰藍色等不同顏色的牆麵上懸掛著用淺色木框裝裱的曆代繪畫,布展清雅,琳琅滿目,將人們(men) 帶入古畫中氣韻生動、思景交融、筆墨風流的一方天地。

  古人遺墨匯聚一堂——1700餘(yu) 件曆代繪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是國內(nei) 藏品與(yu) 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的一次匯聚,更是中國美術發展曆程的生動寫(xie) 照。聽著講解員妙趣橫生的講解,走過“漢唐氣象”“宋韻無盡”“元氣淋漓”“明麗(li) 煊耀”“清流回蕩”展區,中國古代藝術史發展脈絡清晰地展現。在此期間,不斷有老人和小朋友被吸引過來,加入聽講解的隊伍。

  千年風采,一日盡覽。山水畫的南北兩(liang) 派,《清明上河圖》中的工筆“界畫”技法,趙孟頫“方知書(shu) 畫本來同”的書(shu) 畫同源思想,明代的浙派、吳門四家,清代的“四王”“四僧”……展覽中講解員拋出密集的知識點,如行山陰道上,使人應接不暇,高校師生一邊認真聆聽,一邊拿手機拍照,還有人掃描簡介邊上的二維碼,深入了解畫作知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李嘉鵬一直捧著手機記錄知識點:“這次參觀讓我對中國古代繪畫發展有了整體(ti) 認識,對各個(ge) 朝代的繪畫特點、技法也有所了解,我打算再去看看紀錄片《盛世修典》。”

  山水、人物、花鳥……一幅幅古畫,如同一首首無聲的詩,既是藝術,也是生動的社會(hui) 文化史。西園雅集撫琴唱和、蘭(lan) 亭宴飲曲水流觴,畫中有文人雅士;重巒疊嶂,煙村漁舟,重汀複渚,畫中有幽人山客……“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是以畫證史的資源富礦,是研究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的“百科全書(shu) ”,讓我們(men) 得以與(yu) 古人跨時空對話,感受千古丹青中的市井風俗與(yu) 家國情懷,觸摸中國知識分子千年賡續的君子品格。

  本次展覽包含“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和“創新轉化 無界之境”三大板塊,以圖像、文字、視頻、新媒體(ti) 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現“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展廳中《千裏江山圖》的燈箱,吸引高校師生紛紛駐足,“打卡”拍照。放大兩(liang) 倍的青綠山水細節清晰可觀,層疊起伏的山景與(yu) 浩渺的碧波萬(wan) 頃,在燈光的映襯下更加生動鮮活。“當看到偌大的青綠畫卷在靛藍的展廳中靜靜陳列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華貴明豔的色彩、壯闊秀麗(li) 的山川……我感覺那是一種獨屬於(yu) 中國人的浪漫,是一種雄壯又沉靜的美。聽講解員介紹,這幅畫距離上次開卷已有17年,如今它得以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重獲新生,讓人感到欣慰、振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生邱天說。

  在“取像傳(chuan) 真”單元,一條長廊展示著用3D高保真數字測量與(yu) 重建技術複原的石窟,龍門、雲(yun) 岡(gang) 、敦煌、麥積山……散落於(yu) 中華大地各個(ge) 角落的石窟造像於(yu) 此薈萃一堂。在複製的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15龕第五組“推幹就濕恩”造像下,高校師生靜靜佇(zhu) 立,聽講解員娓娓道來其背後的故事:“本組造像表現《父母恩重經》中的第五恩——‘推幹就濕恩’,展現了半夜小兒(er) 把床尿濕,母親(qin) 將小兒(er) 放到幹燥一邊,自己去睡濕處,並在睡眼蒙矓中側(ce) 身給小兒(er) 把尿的場景,是佛教進入中國後與(yu) 孝道結合的產(chan) 物,體(ti) 現了石窟藝術的中國化、世俗化。”

  展覽最終收錄海內(nei) 外263家文博機構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形成了包括《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60卷226冊(ce) 的皇皇巨著。

  盛世修典,澤被後世。從(cong) 唐代的《曆代名畫記》,到宋代的《宣和畫譜》,再到清代的《石渠寶笈》,至當代“十七年磨一劍”的“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體(ti) 現了文運與(yu) 國運相牽,文脈與(yu) 國脈相連,國運興(xing) 則文化興(xing) 。

  看完展覽,師生們(men) 在展廳合影。一次獨具中國韻味的藝術之旅結束,激起師生心中的文化自信自強。館外,春風拂麵,春色來天地,是丹青難描的如畫江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