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老非遺遇上美麗風景
【熱點觀察】
作者:楊紅(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授、非遺傳(chuan) 播研究中心主任)
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既是旅遊的重要資源,也豐(feng) 富了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旅遊作為(wei) 一種新的大眾(zhong) 生活方式,則為(wei) 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遺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漸成趨勢。當古老非遺遇上美麗(li) 風景,會(hui) 擦出怎樣的火花?非遺與(yu) 旅遊又如何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傳(chuan) 統手工藝品成為(wei) 熱門旅遊產(chan) 品
品嚐特色美食、購買(mai) 當地特產(chan) 是大眾(zhong) 旅遊消費的重要內(nei) 容。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遊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一“金字招牌”來判斷店鋪所售商品是否為(wei) 當地特有、手藝是否地道。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大眾(zhong) 對非遺地域性、獨特性等特征的認知與(yu) 認可。很多非遺產(chan) 品具有“該地特有、區別其他”的材質、工藝、外觀及文化內(nei) 涵。所以,非遺類特色手工藝品、地方特色食品等,成為(wei) “過了這村沒這店”的特色旅遊商品。
開發好非遺旅遊商品,可達到提升旅遊體(ti) 驗、推廣地方文化的雙重作用。但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無良商家打著非遺旗號製作銷售虛假非遺手工藝品的現象,因此亟待加強對相關(guan) 非遺標牌的監管。浙江省紹興(xing) 市2021年專(zhuan) 門出台地方標準《非遺形象門店管理規範》,通過對非遺門店進行規範化管理與(yu) 品牌化包裝,給予當地出售非遺商品的店鋪統一標識,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非遺商品及品牌在市場化運作中免受侵權。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傳(chuan) 統手工藝製作等非遺項目體(ti) 驗也成為(wei) 旅遊市場的新興(xing) 產(chan) 品。以觀看、體(ti) 驗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景點、景區不斷增多,成為(wei) 地方旅遊的熱門業(ye) 態,也成為(wei) 非遺工坊等傳(chuan) 習(xi) 場所擴展旅遊觀光功能的重要方式。一些具備基礎條件的傳(chuan) 統技藝類、中醫藥類、工藝美術類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開始將製作工坊、生產(chan) 場所等升級為(wei) 兼具製作生產(chan) 、觀光體(ti) 驗、展示售賣功能的非遺主題“觀光工廠”。這一類旅遊景點讓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與(yu) 體(ti) 驗經濟掛鉤,將非遺的獨特工藝流程、手工製作場景、特色生產(chan) 風貌等轉化為(wei) 景區、景點的旅遊元素,用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品牌、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地方特色產(chan) 品等吸引目標人群,通過“觀光工廠”實現文化傳(chuan) 播和產(chan) 品營銷的有機整合。
將傳(chuan) 統手工藝的相關(guan) 知識及其蘊含的審美觀念等整合融入旅遊體(ti) 驗全過程,是當前一些傳(chuan) 統手工藝類旅遊產(chan) 品開發的核心思路。比如,2022年5月,土布紡織技藝浙江省級傳(chuan) 承人鄭芬蘭(lan) 在杭州市餘(yu) 杭區溪口村開辦了一家名為(wei) “傳(chuan) 梭博物館”的鄉(xiang) 村旅遊綜合體(ti) ,在展示紡梭曆史、手工技藝及鄉(xiang) 土文化的同時,集成了市民休閑、遊客參觀、研學教育、手藝活化等多種功能。鄉(xiang) 村旅遊的核心要素——民宿、廚房、休閑體(ti) 驗項目等一應俱全,而其特色則是,從(cong) 建築裝飾、家居擺設到生活日用、飲食供應等都出自鄉(xiang) 村手工藝,處處體(ti) 現著與(yu) 非遺文化的融合。
傳(chuan) 統表演藝術融入當代旅遊場景
各地都有代表性的民樂(le) 民歌、舞蹈雜技、戲曲曲藝等傳(chuan) 統表演藝術,這些大都屬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範疇。最近幾年,這些地方特色演藝已經成為(wei) 旅遊景區(點)吸引人氣的重要項目,是遊客感受地方風土人情、欣賞各地多元文化的重要載體(ti) 。
比如,四川省達州市的巴山大峽穀景區就把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族薅草鑼鼓、土家族擺手舞、巴人錢棍舞、土家族山歌等有機融入景區各處,一方麵讓遊客獲得民族民間風情濃鬱、參與(yu) 感獲得感充盈的旅遊體(ti) 驗,另一方麵也讓這些非遺項目從(cong) 隻有少數傳(chuan) 承人會(hui) 唱會(hui) 跳變為(wei) 一大批當地居民會(hui) 唱會(hui) 跳,相關(guan) 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狀況越來越好。正如當地居民萬(wan) 代維所說的那樣:“巴山大峽穀從(cong) 山區發展為(wei) 景區,最大的變化是文化生活。人人穿上了巴人服,唱起了巴山歌,跳起了巴人舞,這對巴文化是很好的傳(chuan) 承。”
表演藝術及口頭傳(chuan) 統是非遺的重要類型,也是各地發展旅遊業(ye) 的核心文化資源之一。文化資源在轉化為(wei) 旅遊產(chan) 品與(yu) 服務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基於(yu) 遊客體(ti) 驗進行適度改編和再創作。過去,不少學者對非遺表演融入旅遊表達過諸多擔憂,認為(wei) 那種旅遊表演很難在非遺內(nei) 容的真實性與(yu) 遊客的體(ti) 驗感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也擔心那樣會(hui) 扭曲非遺的文化內(nei) 核,害怕簡化後的旅遊表演會(hui) 代替社區原有的傳(chuan) 承樣式。實際上,國內(nei) 外的大量案例表明:當地社區在掌握傳(chuan) 統表演藝術知識的同時,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hui) 經濟環境,以分型發展的方式兼顧非遺的社區傳(chuan) 承與(yu) 旅遊表演。
文化體(ti) 驗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文旅消費內(nei) 涵
當代人的旅遊需求正在經曆不斷細分的過程,深度文化體(ti) 驗遊、研學遊、農(nong) 業(ye) 旅遊、生態旅遊、美食旅遊等子產(chan) 品方興(xing) 未艾,一些地方獨特的文化實踐、知識體(ti) 係成為(wei) 支撐特定地區進行旅遊開發的核心資源。比如,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創造且傳(chuan) 承至今的時間知識體(ti) 係及文化實踐,世世代代支撐著人與(yu) 自然的互動。近年來,二十四節氣主題休閑體(ti) 驗、研學旅遊就成為(wei) 不少地方熱門的旅遊產(chan) 品。
筆者曾在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葛洋村的“十畝(mu) 之間”民宿院壩裏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們(men) 圍著一口大鍋,在體(ti) 驗指導師的講解下製作芥菜飯,體(ti) 驗著“雨水至 百穀生”的節氣文化。這家2016年開辦的民宿以節氣民俗、傳(chuan) 統工藝、農(nong) 事體(ti) 驗為(wei) 賣點,每年舉(ju) 辦非遺體(ti) 驗活動150場以上,接待非遺研學體(ti) 驗者1萬(wan) 人次以上,不久前還被評為(wei) 浙江省非遺主題民宿。非遺民宿隻是溫州市非遺體(ti) 驗基地的一種類型。非遺小鎮、非遺街區、非遺書(shu) 院、非遺手工作坊……不同類型的非遺體(ti) 驗基地如今已覆蓋溫州市旅遊產(chan) 業(ye) 鏈的各個(ge) 環節,讓遊客的旅遊活動變為(wei) 一場場文化體(ti) 驗。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非遺傳(chuan) 承人、手藝人借助旅遊業(ye) 獲得了就業(ye) 機會(hui) 和可觀收益,並有效反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近年來湧現的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優(you) 秀案例中就有不少非遺點亮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的案例。比如,四川省崇州市的道明竹藝村就是傳(chuan) 統手工藝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典型代表。該村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道明竹編這一資源稟賦有機融入鄉(xiang) 村民居、景觀、景點,使得當地的鄉(xiang) 村旅遊特色鮮明,形成差異化優(you) 勢。在外來遊客、創客與(yu) 當地社區的互動中,道明竹藝村的吸引力大大增強,人氣旺了,產(chan) 業(ye) 有了,村民富了,鄉(xiang) 村文明程度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總之,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根本目的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獲得係統性保護,促進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幾點問題。當地的旅遊空間要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主,從(cong) 其他地區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要適合本地文化生態,要被當地群眾(zhong) 和遊客接受認可,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和同質化發展。要為(wei) 傳(chuan) 承人在旅遊空間開展傳(chuan) 承實踐和旅遊服務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傳(chuan) 承人參與(yu) 旅遊管理。
此外,還應加強對非遺從(cong) 業(ye) 者與(yu) 旅遊從(cong) 業(ye) 者的雙向培訓。要將旅遊相關(guan) 業(ye) 務內(nei) 容納入非遺保護培訓範圍,幫助傳(chuan) 承人了解旅遊行業(ye) 的特點、政策法規、運營模式、遊客需求等,提高其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非遺的意識和能力,增進傳(chuan) 承人對其持有的非遺價(jia) 值意義(yi) 的認識。也要將非遺內(nei) 容納入旅遊行業(ye) 培訓範圍,幫助導遊、講解員、旅遊開發者等了解跟非遺有關(guan) 的法律法規、知識內(nei) 涵和保護理念,提高在旅遊中合理利用和傳(chuan) 播非遺的意識和能力,引導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和遊客欣賞、尊重、認同和傳(chuan) 播非遺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