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種新汙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
具有生物毒性和累積性等特征,對環境和健康危害大——
十四種新汙染物納入重點管控清單
3月1日起,《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2023年版)》(以下簡稱《清單》)正式施行,包括抗生素、環境內(nei) 分泌幹擾物壬基酚等14種新汙染物被列入重點管控範圍,被實施禁止、限製、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
新汙染物是指排放到環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人體(ti) 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態環境部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我國是化學物質生產(chan) 使用大國,加強新汙染物管控工作,是深化環境汙染防治、保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必然要求,對防範環境與(yu) 健康風險意義(yi) 重大。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把“新汙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予以部署。上述負責人表示,在《清單》編製過程中,重點關(guan) 注環境和健康危害大且在我國環境風險已經顯現、群眾(zhong) 反映強烈,以及國際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國際環境公約管控的新汙染物。《清單》的實施,明確了目前新汙染物“治什麽(me) 、怎麽(me) 治”。
《清單》主要包括4類14種新汙染物,編號1—9是《斯德哥爾摩公約》明確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OPs),POPs一旦進入環境不易降解,即使是極低濃度也可能造成較大的環境風險。編號10—11是已列入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名錄或有毒有害水汙染物名錄、需實施重點管控的新汙染物,編號12、13分別是壬基酚、抗生素,編號14是在我國已被淘汰的POPs。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yu) 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說,“十四五”期間,隨著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新汙染物等問題逐漸凸顯。目前,我國已在有毒有害新汙染物監測分析、風險評估、排放源溯源、汙染物有效去除技術研發與(yu) 評價(jia) 等方麵開展工作,建立了“篩—評—控”逐級識別與(yu) 分類管理的新汙染物治理體(ti) 係,形成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技術方法框架性指南(試行)》等係列標準、技術規範,有效支撐了新汙染物的治理工作。
為(wei) 支持《清單》施行,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和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啟動了新汙染物調查試點工作。作為(wei) 試點參與(yu) 單位,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yu) 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主要負責長江流域重點區域的新汙染物監測。
“我們(men) 單位的技術力量、儀(yi) 器設備完全可以支撐《清單》中新汙染物的監測。”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二英監測室翟婉盈博士說,除《清單》的14種新汙染物外,中心還對部分增塑劑、手性農(nong) 藥等進行監測。
但新汙染物治理還需要解決(jue) 諸多問題,高效檢測方法的建立就是一道急需克服的“難題”。“不同種類的新汙染物,所需檢測時間不同,比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檢測隻需要幾小時。需要複雜前處理的全氟化合物、十溴二苯醚等,檢測通常要耗時數天不等。”翟婉盈說。
鄒首民也表示,總體(ti) 來說,新汙染物治理的科技支撐基礎相對薄弱,還應加強科技攻關(guan) 。比如加強新汙染物毒性測試、危害機理、計算毒理、暴露預測、環境歸趨、追蹤溯源、監測檢測等基礎研究;研發綠色替代品、替代技術、減排技術和治理修複技術,加快新汙染物環境風險管控技術推廣等。
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在抗生素快速檢測方麵取得新進展,開發了地表水、地下水中45種抗生素大體(ti) 積直接進樣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杆質譜法,可使檢測時間由傳(chuan) 統的幾天縮短至幾小時,極大提升了檢測效率。翟婉盈說,團隊還將探索其他高效的檢測方法。
為(wei) 支持《清單》實施,目前,少數POPs、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已發布行業(ye) 監測標準,抗生素、內(nei) 分泌幹擾物、全氟化合物等部分新汙染物的監測標準正在製定中。(記者李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