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科林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每年2月12日,石家莊科林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科林電氣”)的高管們(men) 都要集聚一堂,回顧盤點企業(ye) 的發展。2000年的這一天,科林電氣成立。
從(cong) 由7名員工組成的創業(ye) 團隊在石家莊高新區艱難起步,到今天擁有650畝(mu) 工業(ye) 園區、2000多名在冊(ce) 員工、43億(yi) 元年合同額的全國電氣行業(ye) 百強企業(ye) ,科林電氣讓人刮目相看。這家企業(ye) 發展速度為(wei) 何如此之快?
“科技型企業(ye) 要敢於(yu) 迎接各種挑戰,隻有不斷開發新技術、搶抓新機遇、營造新生態,企業(ye) 發展才會(hui) 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科林電氣董事長張成鎖說。
開發新技術
在科林電氣的辦公樓,迎麵牆上印著格外醒目的8個(ge) 大字:“科技領先 林立百年”。新能源產(chan) 業(ye) 綜合自動化生產(chan) 車間內(nei) ,數十台設計精美、顏色靚麗(li) 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樁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檢驗。“這是我們(men) 生產(chan) 的第四代智能型充電樁,產(chan) 品的每次迭代更新都會(hui) 使其充電效率提高10%以上。”張成鎖介紹,由於(yu) 產(chan) 品性能優(you) 越,又恰逢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的契機,近期訂單爆滿。
科技企業(ye) 能否成功,掌握核心技術是關(guan) 鍵。“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科林電氣堅持把‘好鋼’用到‘智’和‘資’上。”張成鎖說。
“用智”,就是通過借用和引進兩(liang) 種方式用活人才,引領科技創新。公司初創時期以人才借用為(wei) 主,先後與(yu) 國內(nei) 十多所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關(guan) 係,借用其智力、引進其成果,推進企業(ye) 科技研發及產(chan) 品創新。
“科林電氣始終重視科研人才引進和培養(yang) ,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人才能夠在這裏施展自己的才華。”張成鎖說,公司大力引進高精尖人才,專(zhuan) 門為(wei) 技術人才建起100套人才公寓,並定期選派員工進大學、進名企進行研學、培訓、交流、深造。目前,科林電氣擁有研發人員1000餘(yu) 人,占公司總人數的41%。
“用資”,就是要加大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科林電氣自成立以來,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用於(yu) 研發,2022年達到銷售收入的5.83%。企業(ye) 還先後建成多個(ge) 科研平台,對企業(ye)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具有重大意義(yi) 。
科林電氣主抓研發工作的副總裁陳賀告訴記者,2013年,正值國家實施大規模電網改造前夕,公司提前謀劃,全力進行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終端、主站係統及智能固體(ti) 絕緣環網櫃等配電自動化係統的研發。
回憶起當年研發工作的艱難,陳賀曆曆在目。沒經驗、沒方向、沒路徑,年輕的科研團隊就憑著“一根筋”的執著,開始了試驗摸索。同事們(men) 把行軍(jun) 床等物資都搬到了研發中心實驗室。
經過不懈努力,研發團隊攻克了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題。此後,科林電氣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拿下多個(ge) 省電網改造項目,在行業(ye) 內(nei) 的品牌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長期的技術積累,科林電器在新產(chan) 品開發等方麵形成了一係列科技成果。截至目前,科林電氣獲得國家專(zhuan) 利200餘(yu) 項、軟件著作權120項。
搶抓新機遇
在科林電氣的雲(yun) 數據中心,一塊巨大的液晶顯示屏上麵,閃爍著許多綠色晶瑩的“小水滴”。隨著鼠標移動,一座座光伏電站的運營狀況隨之顯現,各種實時運行數據一目了然。
“這是我們(men) 公司開發的互聯網+分布式光伏發電監控運維平台。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就能異地管理整個(ge) 區域所有光伏發電設備運行狀況。用戶也可通過裝載‘光伏管家’APP的手機隨時隨地看到電站實時功率、發電量、日收益等信息。這個(ge) 智慧平台使得光伏電站監管難、運維難、調控難三大難題都得到解決(jue) 。”科林電氣高級工程師、科林研究院副院長常生強介紹。
2013年,已在電氣設備製造行業(ye) 中頗有名氣的科林電氣做了一個(ge) 大膽決(jue) 定:推動公司由區域電氣設備製造商向為(wei) 全球電力用戶提供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品和服務的物聯網公司轉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ye) 態方興(xing) 未艾。
科林電氣瞄準前沿技術的發展方向,把此前積累的采集技術、傳(chuan) 感技術等與(yu) 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跨界融合、集成創新,抓住發展機遇,實現跨越發展。他們(men) 與(yu) 10多所科研院所合作,相繼開發了互聯網+分布式光伏發電監控運維平台、互聯網+電動汽車充電樁運營雲(yun) 平台、互聯網+智慧園區能源管控平台等一係列運維服務平台,並先後被多個(ge) 重點工程采用。
“我們(men) 還通過運維平台為(wei) 用戶提供相應服務,在豐(feng) 富客戶體(ti) 驗的同時,可以增強客戶黏性、擴大企業(ye) 經營領域。”科林電氣研究院副總經理段洪民向記者介紹,運維平台的成功開發,不僅(jin) 助力光伏發電行業(ye) 邁入智能化階段,還帶動光伏發電設備銷售收入增長5倍以上。
目前,公司已經完成平台3.0架構的研發。升級後的新平台,可應對百萬(wan) 級電站的可靠、安全接入,為(wei) 用戶提供更穩定、更持續的售中和售後服務。
營造新生態
應用於(yu) 城市軌道列車上的重要技術裝備——斷路器自動磨合裝置,是由科林電氣孵化的科林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chan) 的。
在產(chan) 品研發過程中,科林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韓麗(li) 花帶領團隊不僅(jin) 完成了包括斷路器自動磨合裝置在內(nei) 的多項技術攻關(guan) ,還獲得3個(ge) 軟件著作權。
為(wei) 什麽(me) 一個(ge) 孵化企業(ye) 能在短時間內(nei) 取得多項研發成果?陳賀說:“這得益於(yu) 企業(ye) 內(nei) 部健康發展生態圈的建設。為(wei) 鼓勵內(nei) 部技術人員創新創業(ye) ,2017年,科小藍眾(zhong) 創空間正式運營,以公司控股占60%、研究院占24%、個(ge) 人占16%的模式成立公司,鼓勵內(nei) 部技術人員對公司上下遊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進行探索研究。”
目前,眾(zhong) 創空間已孵化出以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為(wei) 方向的科林智控、科林雲(yun) 能、科林物聯網等一批高科技企業(ye) ,很多企業(ye) 都擁有自主研發的技術,並形成了企業(ye) 內(nei) 部高效運行的生態係統。
科林電氣正在不遺餘(yu) 力地擴大生態圈,不僅(jin) 要把激發內(nei) 部發展動力的生態圈做實,還要把外部互助互促的生態圈做強。
近期,科林電氣啟動了科林產(chan) 業(ye) 園建設,項目總投資15.73億(yi) 元,占地麵積600畝(mu) ,建築麵積38萬(wan) 多平方米。科林電氣總裁屈國旺說,這裏不僅(jin) 是科林電氣的產(chan) 業(ye) 園,也是創業(ye) 群體(ti) 的孵化園,我們(men) 把上下遊企業(ye) 集聚在一起,為(wei) 他們(men) 營造集設計研發、加工測試、生產(chan) 製造、市場營銷服務於(yu)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生態。
屈國旺告訴記者,產(chan) 業(ye) 園的建立使得企業(ye) 上下遊供應鏈優(you) 勢得到充分發揮。截至目前,產(chan) 業(ye) 園區已有50多家上下遊中小企業(ye) 入駐,其中有20多家已經成為(wei) 科林電氣的配套供應商,每年能為(wei) 科林電氣增加5億(yi) 多元的經濟效益。園區項目全部投產(chan) 後,能夠為(wei) 當地新增產(chan) 值52億(yi) 元,新增就業(ye) 崗位5000餘(yu) 個(ge) 。
多點支撐使科林電氣實現跨越式發展,2020年至今,企業(ye) 銷售額由23億(yi) 元增加到43億(yi) 元,年均增長率近30%。產(chan) 品銷售到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021年,企業(ye) 入選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科林電氣將持續跟進先進技術,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產(chan) 品科技含量,為(wei) 打造智慧電力貢獻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宋美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