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踔厲奮發 逐夢偉大征途——聚焦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

發布時間:2023-03-13 10:1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代表通道】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李晉榮

  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到鄉(xiang) 村,為(wei) 國出征絕不“躺平”,自立自強贏得未來,腳踏實地建設祖國,閱讀照亮人生,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3月12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舉(ju) 行第三場“代表通道”,6位代表共述職責使命,描繪踔厲奮發的美好畫卷。

  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廖紅代表:

  做給農(nong) 民看 領著農(nong) 民幹 帶著農(nong) 民賺

  農(nong) 業(ye) 科技領域專(zhuan) 家怎樣將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技術成果送到田間地頭?身為(wei) 一名科技特派員,廖紅代表既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又將農(nong) 業(ye) 科技“特派”到鄉(xiang) 村,真正做到了做給農(nong) 民看、領著農(nong) 民幹、帶著農(nong) 民賺。

  2016年,有著多年科研經驗的廖紅代表正式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帶領團隊走遍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葉產(chan) 區。他們(men) 發現,部分茶園在種植過程中出現了水土流失、水體(ti) 富營養(yang) 化等現象。為(wei) 解決(jue) 這些問題,廖紅代表和團隊為(wei) 當地“定製”了一套茶樹綠色栽培技術——夏天,在茶樹叢(cong) 中種植大豆,利用大豆的生物固氮為(wei) 茶樹提供氮營養(yang) ;冬天,在茶樹叢(cong) 中種植油菜,利用油菜發達的根係為(wei) 茶樹保有土壤中的磷和鉀。他們(men) 還配製了一套茶樹專(zhuan) 用生物有機肥,以取代化肥。

  “用了您的技術以後,茶葉品質提高了,還喝出了小時候的味道。”農(nong) 民的話讓她感到由衷欣喜。

  現在,廖紅代表及團隊已在福建省建立了超萬(wan) 畝(mu) 優(you) 質高效生態茶園示範基地,輻射並帶動十幾萬(wan) 畝(mu) 生態茶園,培訓了1000多人次的基層農(nong) 技人員和2000多人次的茶農(nong) 。不僅(jin) 如此,他們(men) 還與(yu) 其他領域“土專(zhuan) 家”“田秀才”合作,成立了平和蜜柚提質增效、四川血橙品質飛躍等團隊。

  什麽(me) 是初心使命?“是躬耕田野,是穿梭山林,是做農(nong) 民的好幫手,是與(yu) 土壤交朋友。”廖紅代表說。

  科技特派員製度始於(yu) 福建南平,現已走向全國。廖紅代表相信,如果每一位科技特派員都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終將匯成科技創新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強大力量。

  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任子威代表:

  人生詞典沒有“躺平”這個(ge) 詞

  現為(wei) 中國短道速滑隊運動員的任子威代表,被朋友親(qin) 切地稱呼為(wei) “大象”。這位95後冬奧會(hui) 冠軍(jun) 打趣道:“‘大象’躺下是很困難的,‘躺平’更是十分要命的事情,我的人生詞典裏沒有‘躺平’這個(ge) 詞。”

  任子威代表說,他出生在美麗(li) 的冰城哈爾濱,8歲那年第一次接觸短道速滑,在冰麵滑行時感覺像飛翔一樣,讓他體(ti) 會(hui) 到了簡單的快樂(le) ,自此成為(wei) 懷揣金色夢想的少年。從(cong) 興(xing) 趣愛好到專(zhuan) 業(ye) 訓練,從(cong) 市隊到省隊再到國家隊,任子威代表的身份不斷變化,不變的是他對冰雪運動的熱愛與(yu) 執著。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是任子威代表的第二次冬奧之旅。在與(yu) 隊友的團結協作、奮力拚搏下,他斬獲了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項目兩(liang) 枚金牌,實現了我國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項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年輕朋友們(men) ,人生需要有夢想,需要有目標,需要堅持,需要不斷突破。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全國人大代表、青年運動員,我會(hui) 繼續身披國旗為(wei) 國出征,彰顯中國短道速滑隊‘冰上尖刀’的精神,鼓舞更多人參與(yu) 冰雪體(ti) 育運動、熱愛冰雪體(ti) 育運動,為(wei) 建設體(ti) 育強國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任子威代表說。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馮(feng) 丹代表:

  科技自立自強才能贏得未來

  “20世紀90年代,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現市麵上的存儲(chu) 設備、存儲(chu) 係統都被國外壟斷。”馮(feng) 丹代表回憶。

  20多年來,馮(feng) 丹代表隻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堅持研發“中國籍”存儲(chu) 係統、存儲(chu) 設備、存儲(chu) 芯片技術,讓事關(guan) 國計民生的海量信息存儲(chu) 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高效。

  2004年,她擔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率領團隊日夜“泡”在實驗室,向最先進的海量存儲(chu) 係統進軍(jun) 。兩(liang) 年後,團隊構建的PB級存儲(chu) 係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她感到,信息存儲(chu) 的研究從(cong) 0到1還不夠,還需要從(cong) 弱到強。她和團隊一方麵繼續進行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另一方麵致力於(yu) 推動存儲(chu) 設備國產(chan) 化。依托國家863計劃,她擔任海量存儲(chu) 重大項目總體(ti) 專(zhuan) 家組組長。如今,國產(chan) 存儲(chu) 係統在國內(nei) 市場份額已從(cong) 立項前的不足5%發展到60%以上。

  國家需求就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當前,構成存儲(chu) 係統的存儲(chu) 介質芯片技術仍然是薄弱環節。馮(feng) 丹代表和她的團隊正與(yu) 國內(nei) 幾家龍頭企業(ye) 建立聯合實驗室展開合作,致力於(yu)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國產(chan) 芯片“卡脖子”難題。

  “一顆初心、一路攀登、一直堅守。20多年來,我見證並參與(yu) 了我國存儲(chu) 技術和產(chan) 品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全、從(cong) 弱到強的全過程,深深體(ti) 悟到個(ge) 人小我之於(yu) ‘國之大者’的價(jia) 值,也深深體(ti) 會(hui) 到隻有靠科技自立自強才能贏得未來。”馮(feng) 丹代表說,未來,她將繼續在信息存儲(chu) 領域深耕細作,為(wei) 促進存儲(chu) 技術發展、存儲(chu) 國產(chan) 化貢獻力量。

  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dong) 代表:

  把港口建設得更智慧更綠色

  2021年10月,全球首個(ge) “智慧零碳”碼頭在天津港正式投產(chan) 運營。在現場,十幾個(ge) 人控製的智能係統能輕鬆指揮幾十台甚至上百台無人機器設備同時作業(ye) ,場麵十分壯觀。其中最亮眼的,是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而成衛東(dong) 代表,正是這些智能機器人的“師父”。

  “作為(wei) 首批港口行業(ye) AI訓練師,我把自己多年研究的駕駛技巧、操作方法都編入了程序,寫(xie) 成了指令,讓這些機器人‘徒弟’依靠5G、北鬥等自主技術,安全高效地完成運輸任務。”成衛東(dong) 代表洪亮的聲音裏透著自豪,“當前,天津港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已經實現了L4級無人駕駛,這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因父親(qin) 是一名天津港碼頭工人,成衛東(dong) 代表從(cong) 小就對天津港有著很深厚的感情。1998年,他也加入天津港生產(chan) 一線,成為(wei) 一名港口拖車司機。通過不斷鑽研,他創新發明了一係列高效的操作方法和獨特的駕駛技巧。這些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200多項技術創新,獲得了40多項國家專(zhuan) 利,本人也先後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作為(wei) 一名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成衛東(dong) 代表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men) 一定會(hui) 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men) 有信心把港口建設得更智慧、更綠色,有信心把祖國建設得更富強!”

  讀者雜誌社副總編輯陳天竺代表:

  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和閱讀的力量

  2010年,在讀者雜誌社工作的陳天竺代表,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中說: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我知道他們(men) 很辛苦,不敢把我心中的苦告訴他們(men) 。奶奶年紀大了,家裏還有弟弟,我的成績越來越差,總是被老師批評……隻有沉浸在閱讀和文字世界中,我才感到不那麽(me) 孤獨,我該怎麽(me) 辦?怎麽(me) 辦?

  這位來信人名叫小雨,是一名正在上初二的留守學生,他從(cong) 《讀者》雜誌中認識了陳天竺代表,鼓起勇氣給她寫(xie) 了信。陳天竺代表也第一時間給小雨回了信。

  通信持續了大約兩(liang) 年,陳天竺代表常在信中鼓勵他多讀、多寫(xie) 、多練,讀《平凡的世界》《我與(yu) 地壇》等經典文學作品,從(cong) 書(shu) 中汲取人生力量。陳天竺代表感到,上高中後小雨開朗了許多。現在,小雨已經從(cong) 一所師範大學畢業(ye) ,成為(wei) 一名語文老師。

  “小雨總是說:閱讀讓他的世界從(cong) 此明亮豐(feng) 富起來!小雨的故事讓我見證了閱讀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不僅(jin) 啟智增慧,而且帶給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讓我更深地理解編輯這份職業(ye) 的價(jia) 值和使命。”陳天竺代表說,“作為(wei) 一名來自出版行業(ye) 的人大代表,我將始終把目光投注到最簡單也最豐(feng) 富、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和閱讀的力量。”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代表: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促進文明互鑒

  來自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的楊朝明代表,是一位從(cong) 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的學者。他介紹,山東(dong) 曲阜尼山是孔子誕生的地方,當地已舉(ju) 辦了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每屆論壇都有大批中外學者、外國使節、國際友人來到這裏進行交流,一起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楊朝明代表說,他曾遇到一位中文很好的歐洲學者,對“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理念非常讚同,“他認為(wei) 這是全人類共通的”。

  讓楊朝明代表感到欣喜的是,走出國門,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世界的積極影響。當他受邀到巴西裏約熱內(nei) 盧講學時,現場聽眾(zhong) 興(xing) 致高昂,不時提出問題。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樹幹之所以又粗又壯,是因為(wei) 它的根紮得很深很牢。這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之一,是我們(men) 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楊朝明代表表示,要更好地履職盡責,進一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文明互鑒,用自己的研究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奉獻光和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