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教育,首在教師
深耕教育領域30多年,全國人大代表、甘肅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董彩雲(yun) 最關(guan) 心的,就是如何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
她曾在村小當過校長,自己就是一名實打實的鄉(xiang) 村教師。
今年兩(liang) 會(hui) 前,董彩雲(yun) 花了大量時間走訪當地的鄉(xiang) 村教師。她發現,臨(lin) 夏地區80%以上的老師都願意接受更多職業(ye) 培訓,80%以上的老師都願意留在學校,支持鄉(xiang) 村教育、服務鄉(xiang) 村建設。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鄉(xiang) 村教師待遇的提高,原本教師隊伍不穩定的現象已經有所改善。”她說。
即便如此,“基礎教育還是缺人。”董彩雲(yun) 簡明扼要地說。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教育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鄒聯克也提到,鄉(xiang) 村教育要振興(xing) ,教師隊伍是關(guan) 鍵。加強新時代鄉(xiang) 村教師隊伍建設,是從(cong) 源頭上解決(jue) 鄉(xiang) 村人才問題的重要途徑。
如何提高鄉(xiang) 村教師的隊伍水平,健全鄉(xiang) 村教師的補充、培養(yang) 、激勵機製?
全國人大代表、石家莊外國語學校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裴紅霞以縣中為(wei) 例,建議首先要按照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要求,配齊配足縣中教師,建立結構性缺編情況下市域內(nei) 高中教師統籌調配機製,建立國家部屬師範大學每年為(wei) 縣中定向培養(yang) 免費師範生補充縣中教師的機製。
貴州在這方麵進行了初步嚐試。鄒聯克以貴州省荔波縣為(wei) 例,該縣通過實施“強師工程”“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培養(yang) 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ang) 村教師。
“為(wei) 了鼓勵畢業(ye) 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引導畢業(ye) 生到基層就業(ye) ,我們(men) 持續實施好‘特崗計劃’,不斷強化鄉(xiang) 村教師本土化培養(yang) ,不斷加大鄉(xiang) 村教師待遇保障,持續加大鄉(xiang) 村教師激勵力度。”鄒聯克說。
鄒聯克介紹,自2021年實施“優(you) 師計劃”以來,貴州省已招錄“優(you) 師計劃”師範生500餘(yu) 名。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逐步提高鄉(xiang) 村教師待遇,全省65個(ge) 原集中連片貧困縣,按照艱苦邊遠程度,將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400元、500元,惠及17萬(wan) 名農(nong) 村教師。
作為(wei) 教師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鄉(xiang) 村教師目前在職稱晉升、社會(hui) 流動等方麵存在障礙,這也導致了鄉(xiang) 村教師的大量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dang) 上海市委副主委、華東(dong) 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張文明建議,針對鄉(xiang) 村教師的職稱評定等,設置一些非定量性指標,為(wei) 他們(men) 提供“紮根鄉(xiang) 村、紮根教育事業(ye) ”的動力。此外也要建立、健全鄉(xiang) 村教師的流動機製,讓他們(men) 在進行職業(ye) 規劃時不缺乏向前的動力。
“鄉(xiang) 村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仍需提升。”董彩雲(yun) 今年的建議就是針對鄉(xiang) 村教師的培訓問題。
在鄒聯克看來,“鄉(xiang) 村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發展,不僅(jin) 要依靠師範院校的職前培養(yang) ,還需注重職後培訓,建立完善教師專(zhuan) 業(ye) 自主發展模式。”他提議,推進職前師範類專(zhuan) 業(ye) 建設與(yu) 基礎教育需要一體(ti) 化、教師資格審查與(yu) 教書(shu) 育人成效一體(ti) 化、教師培訓與(yu) 現實教育教學需求一體(ti) 化、教師培養(yang) 項目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一體(ti) 化、教師流動與(yu) 師資調配一體(ti) 化。
裴紅霞還是以縣中為(wei) 例,建議加大縣中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和高考綜合改革等內(nei) 容的培訓,不斷提高縣中教師素質。
作為(we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教授,張文明專(zhuan) 門提到,目前,基礎教育數字化可以應用在對鄉(xiang) 村教師的培養(yang) 上,“培養(yang) 老師而不是學生”,比如在教育資源的共享上,提供“備課共享”“教研共享”。
張文明介紹,根據教育部去年啟動的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全國師範院校以“1+M+N”的方式組團,由10所部屬師範院校(1)牽頭,省屬師範院校(M)作為(wei) 參與(yu) 幫扶高校,共同對薄弱師範院校(N)進行幫扶,促進師範教育整體(ti) 提升。目前,全國共有72所師範院校參與(yu) 了計劃。
“讓教師培養(yang) 教師,從(cong) 而解決(jue) 鄉(xiang) 村教師的培養(yang) 這個(ge) 最核心的問題。”張文明說。
董彩雲(yun) 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對師範畢業(ye) 生農(nong) 村基層就業(ye) 的引導機製問題。她建議,增加師範生的招錄人數,加大對師範生的招錄力度,同時也要對師範生加強管理,培養(yang) 其良好的敬業(ye) 精神,成為(wei)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此外,對師範畢業(ye) 生,政府也要做好就業(ye) 引導工作。
張文明對未來有信心。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前,國家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切入點,大力加強鄉(xiang) 村教師的培養(yang) ,構建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學校基礎設施,逐步建立了城鄉(xiang) 均衡的教育體(ti) 係。鄉(xiang) 村教育資源的積累,必將培養(yang) 出更多的人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