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和城市在雙向奔赴中“深融”
從(cong) 北京上海到廣州深圳,從(cong) 長三角的杭州蘇州到珠三角的佛山東(dong) 莞,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型城市正在進行一場大張旗鼓的搶人大戰,而且不約而同,這場搶人大戰瞄準的都是青年人。
經濟發展和高質量增長要靠青年創新創造,人口質量和規模擴大要靠青年婚姻和生育,城市文明和風尚要靠青年素養(yang) 提升,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要靠青年參與(yu) 和群體(ti) 智慧。總之,誰抓住了青年一代,誰就擁有了城市發展的未來。
然而,大眾(zhong) 媒體(ti) 報道中的青年精英和網絡空間中的青年網民,有時候似乎是兩(liang) 張麵孔:前者,總是朝氣蓬勃、充滿激情,正在肩負家國情懷積極有為(wei) 地奮鬥;後者,卻不時出現“躺平”“內(nei) 卷”的自嘲。其實,這恰恰就是新時代青年真實特點,他們(men) 渴望自我實現、有所成就,又擔心機會(hui) 不均、資源不足,他們(men) 希望在職業(ye) 和事業(ye) 上大展宏圖,又對舒適生活與(yu) “詩和遠方”充滿向往。
城市和青年若要形成一場共贏而持久的雙向奔赴,就需要構建起包括經濟發展、產(chan) 業(ye) 結構、創新環境、便捷交通等“硬環境”和魅力文化、美食美景、城市文明、宜居生活等“軟環境”在內(nei) 的全要素體(ti) 係。隻有要素齊備且各類要素有機發酵出整體(ti) 性讓人身心舒適的城市空間,青年人才會(hui) 源源不斷地被吸引過來、才會(hui) 在發展融入中真正定居在這裏。
作為(wei) 一名成長於(yu) 長三角、曾長期工作在珠三角的高校學者,筆者深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廣東(dong) 發達的經濟社會(hui) 基礎、嶺南文化兼容並包的基因,為(wei) 全國各地的青年人才實現跨區域流動和融入提供了絕佳選擇。這種相對機會(hui) 均等、門檻適度的開放性,讓珠三角成為(wei) 中國人口流入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區域之一。
最近,由中國青年報社、佛山市政府等單位主辦,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政府承辦的“智創未來”強國青年創業(ye) 者尋訪活動,讓我再次強化了對青年如何在城市“深融”的認知和觀察。
城市要想吸引青年,要有發達的經濟和完善的產(chan) 業(ye) 結構。發達的產(chan) 業(ye) 需要大量青年就業(ye) ,具有極大科創潛力和影響力的城市經濟結構,才能吸引創新型的青年人才,因為(wei) 青年要創業(ye) 、要成長、要發展,必須要給他們(men) 充分的職業(ye) 機會(hui) 和成長空間。佛山是全國著名的製造業(ye) 基地,又在加快朝智能製造業(ye) 轉型,禪城區正全力打造佛山“創新中心強核”、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創業(ye) 之城,這是城市吸引廣大青年奔赴這裏的根本動力。
城市要想留住青年,要有舒適的生活和宜居環境。廣佛同城,四通八達的交通、高速增長的經濟,使得佛山實際上已成為(wei) 中國最發達、最前沿的一線都市圈。粵劇之鄉(xiang) 、武術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鄉(xiang) ……這些頭銜的背後,是長期以來佛山這座城市對品質生活的極致追求。作為(wei) 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正努力打造“佛山之心”,以宜居宜遊宜創業(ye) 、亦古亦今亦未來的特質,吸引著青年人才奔赴這裏、紮根這裏,獲得“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歸屬感。
城市和青年的雙向奔赴,以“深融”為(wei) 目標和檢驗,而青年要想深度融入城市,歸根結底需要城市文化對人的持續吸引力和永久感召力。經濟發達,提供職業(ye) 成長的前景;生活宜居,創造身心和諧的舒暢;文化高尚,才是真正讓人產(chan) 生歸屬和認同的關(guan) 鍵。
在我看來,追求卓越、低調務實、開放包容,是佛山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好功夫、佛山造”,既追求事業(ye) 的創新卓越,也探索生活的極致舒適,這種創造美好生活的“功夫”,難道不真正吸引人嗎?
(作者為(wei)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曾任中山大學傳(chuan) 播與(yu) 設計學院院長)
張誌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