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兩會財經熱點觀察】“減”負擔,醫療產業數字化如何緩解“老齡化”挑戰?
本期話題:今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專(zhuan) 欄《遠見-兩(liang) 會(hui) 財經熱點觀察》,以“加”“減”“乘”“除”為(wei) 關(guan) 鍵字,聚焦經濟民生熱點話題。醫療信息化建設今年依然是兩(liang) 會(hui) 代表關(guan) 注的熱點之一。數字醫療怎樣“未雨綢繆”,減少老年人患慢性病、並發症的概率?醫療健康數據、互聯網醫療怎樣發揮作用?上下級醫院的分級診療、醫療協同、醫療專(zhuan) 家共享怎樣落在實處?經過幾年摸索,有無經驗可以借鑒推廣?
本期節目對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姚嵐。她在衛生經濟、醫療保障和衛生政策等領域,承擔衛健委等多部委科研課題,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ou) 秀人才”和中華醫學會(hui) “中華醫學科技獎”。
數字醫療賦能分級診療,從(cong) “重公立”到“強基層”
思遠:當下我國麵臨(lin) 著艱巨的老齡化挑戰,老年人健康問題如大病、慢性病亟待解決(jue) 。公共醫療領域有個(ge) 專(zhuan) 有名詞叫“不可能三角”——即要求醫療服務“低價(jia) 格、高質量、便利性”。這兩(liang) 年,隨著醫療數字化的進步,緩解老齡化痛點,破解“不可能三角”。您從(cong) 理念機製和服務方式上,看到了哪些切實的進步和改變?
姚嵐:數字化手段,給整個(ge) 醫療服務體(ti) 係帶來顛覆性改變。前些年,醫改過程中一直強調“強基層”,可因為(wei) 大量資源都用在公立醫院發展,特別是三級醫院的發展。從(cong) 資源分配角度來說,不太符合醫療衛生事業(ye) 發展的規律性。現在,我們(men) 迎來了一個(ge) 機遇,就是“信息化、數據化和數字化手段”。互聯網可以賦能基層,讓從(cong) “重公立”到“強基層”的理念得以實現。
思遠:老年人健康問題,主要是大病和慢性病。慢性病治療周期長、人數多。但相比重症和疑難雜症,治療流程相對標準化。這些年,醫學界強調“分級診療”,大病大治、小病小看,緩解由於(yu) 大量慢性病擠占醫療資源的情況,具體(ti) 效果怎麽(me) 樣?
姚嵐:我們(men) 有大量的慢性病人群,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也是社會(hui) 負擔相對比較重的領域。以前因為(wei) 患者太多了,社區“家庭醫生”簽約,可能隻能簽2000到3000個(ge) 人,現在有了信息化手段,可以管理到10000人。
思遠:“家庭醫生”通俗理解是什麽(me) 模式,普及程度怎樣?
姚嵐:“家庭醫生”是指基層的全科醫生,特別是社區醫生。三級醫院有很多醫生很有情懷,但他們(men) 實在太忙了,很多病人有疑難雜症需要解決(jue) ,還有科研任務等,根本顧不過來。所以,最基本的管理還是落在基層醫生頭上,可以通過互聯網與(yu) 上級醫院的醫生交流,促進真正的分級診療。
基層數字健共體(ti) 試水,醫生少跑腿,醫療更精準
思遠:社區醫生就能為(wei) 大家更有效率地去解決(jue) 問題,小病小治、大病大治,這種模式具體(ti) 能否簡單舉(ju) 個(ge) 例子。
姚嵐: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天津市的基層數字健共體(ti) 實踐,就是“健康共同體(ti) ”。具體(ti) 來說,天津首先依托社區建立了一個(ge) 信息平台,包括200多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各級醫生在平台上,對各種服務和情況一清二楚——某個(ge) 病人的血壓值是多少,血糖值是多少,再進行管理。比如一個(ge) 病人,社區醫療服務處理不了時,社區醫生再通過平台跟互聯網醫院聯係,專(zhuan) 家通過互聯網醫院來解決(jue) 患者的疑難雜症。
這也是服務記錄平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了哪些管理服務、管理了多少人,每個(ge) 人狀況什麽(me) 樣,都非常清楚。對效率的提升也是明顯的——按照原來的高血壓、糖尿病管理規範,醫生每年要對管理對象進行四次隨訪。如果正好抽到血壓、血糖正常的患者,醫生的上門隨訪就白白浪費時間精力。現在有了信息平台後,隻要看大屏幕,找到血壓、血糖值不正常的患者,馬上跟進就可以。這種服務效率很高,而且是精準試點。
思遠:這種模式是否已推向全國?
姚嵐:很多地方嚐試在做。但多數是單一的病症平台,比如隻做與(yu) 糖尿病相關(guan) ,或者隻做與(yu) 高血壓相關(guan) 。像天津這樣的綜合性健共體(ti) ,還有待於(yu) 進一步推廣。
數字醫療願景:打破老年“數字鴻溝”,實現健康“造血”模式
思遠:眼下,比起打車、外賣等數字化生活方式,互聯網醫院、數字醫療在普通百姓中的普及程度,相對還是不足。尤其是老年人群體(ti) ,這些年一直麵臨(lin) “數字鴻溝”的挑戰。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醫方式,有幾十年的“慣性”。怎麽(me) 打破這個(ge) 數字鴻溝?
姚嵐:確實有這個(ge) 問題。第一,數字醫療是不可逆的趨勢,這幾年經過疫情,多數老年人都從(cong) 不會(hui) 用智能手機,到慢慢適應。第二,數字醫療係統,在設計模塊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老年人的簡便易行需求,就是讓老人們(men) 在係統中,操作簡單。比如,前兩(liang) 天我帶父母去看病,老人隻要刷個(ge) 身份證,所有信息就都出來了。總之,方方麵麵都可以做出改進。
思遠:隨著老齡化加劇,怎樣在數字醫療產(chan) 業(ye) 化的浪潮中,實現從(cong) “以治療為(wei) 中心”轉向“以健康為(wei) 中心”?應該往哪個(ge) 方向發力?
姚嵐:“從(cong) 治療為(wei) 中心到以健康為(wei) 中心”是必然趨勢。我們(men) 要更注重健康管理,使用數字化技術和平台。現在數字化、數據化技術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但怎麽(me) 樣運用,確實值得進一步探討。
比如,涉及個(ge) 人隱私、數據安全等方麵。盡管我們(men) 現在已經開展了多元探索,但還需要有更多政策支持和出台。比如天津的數字健共體(ti) 雖然好,但係統維護、係統開發等,還沒有形成數字經濟的循環模式,仍需要探討。建立良性的造血功能,通過資本支撐、政府管理和與(yu) 公立醫院的醫療資源彼此支持,產(chan) 生化學反應,這樣才未來可期。
本期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遠見》製作人、財經評論員 王思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