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粒好種子——我國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一線觀察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為(wei) 了一粒好種子——我國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於(yu) 文靜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科研人員培育一粒好種子,必須有好的育種材料,也就是種質資源。種質資源是生物攜帶遺傳(chuan) 信息的載體(ti) ,具有實際或潛在利用價(jia) 值,其形態包括種子、植株、莖尖、休眠芽、花粉甚至是DNA等。
近年來,我國開展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收獲了哪些“神奇種子”?怎樣推動保存利用,為(wei) 美好生活增添色彩?記者近日就此進行了采訪。
尋找:哪裏偏遠就去哪裏
春日的湖南長沙,陽光和煦,茶園如碧。在國家中小葉茶樹種質資源圃,保靖黃金茶、安化雲(yun) 台山種、江華苦茶、福鼎大白茶等茶樹品種多樣,新品種對照等實驗正在進行。
在一株形態小巧,葉片隻有葵花籽大小的茶樹前,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劉振介紹了普查中發現的珍稀資源“小翠舌”。“在一個(ge) 廢棄的桔園,我在果樹旁邊無意中發現了這個(ge) 稀罕物。這為(wei) 研究調控茶樹葉片大小的基因提供了寶貴材料。”
珍稀優(you) 異資源往往在偏僻山區,在農(nong) 戶和外界交流少的地方。早出晚歸、哪裏偏遠就去哪裏,這是普查人共同的經曆。劉振說:“沿途也要打起精神,看到少見的作物,就要趕緊停車。”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現代種業(ye) 創新的重要基礎。我國計劃用3年全麵完成第三次全國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yu) 收集行動,實現對全國2323個(ge) 農(nong) 業(ye) 縣(市、區、旗)的全覆蓋。目前麵上普查全部完成,679個(ge) 縣(市、區、旗)重點調查進入收尾階段。珍珠玉米、野生大果獼猴桃、維西糯山藥等一批優(you) 異資源引起關(guan) 注。
把具有高產(chan) 、優(you) 質、抗病、耐寒旱等特點的“神奇種子”找回來,隻是第一步。如何確保重點地區全覆蓋?如何避免新收集的資源有重複……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近日組織的一次驗收會(hui) 議上,專(zhuan) 家們(men) 問得詳細。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表示,到今年年底,大規模的種質資源收集將告一段落,工作重心將逐步轉向全麵鑒定。我國正在圍繞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重大需求,組織開展高產(chan) 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以及其他重要性狀的精準鑒定。相關(guan) 地區和部門正逐步開展普查數據核對歸檔、資源編目入庫等工作。
傳(chuan) 承:一棒一棒接力奮鬥
棉麻床單、編織手包、亞(ya) 麻籽油、可降解的水稻機插育秧膜、用於(yu) 飼料的苧麻品種……在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裏,展品讓人目不暇接。這裏的國家麻類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收集保存著1.6萬(wan) 份珍貴資源。
在這個(ge) 全球保存資源數量多、遺傳(chuan) 多樣性豐(feng) 富、基礎研究深入的麻類作物種質資源研發中心,據所長楊永坤介紹,既有“幾十年磨一劍”的資深專(zhuan) 家,也吸引了海歸青年科研人才,從(cong) 事資源收集、鑒定評價(jia) 、新基因發掘、創新利用和遺傳(chuan) 育種研究。
一代代科研人員圍繞保障人們(men) 美好生活、保護耕地質量、發展種養(yang) 加工全產(chan) 業(ye) 鏈等需求,潛心鑽研,使曆史悠久的特色資源煥發生機。
湖南省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保存著多種特色種質資源。54歲的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資源室主任段永紅帶記者參觀了這座資源庫。段永紅被同事們(men) 稱為(wei) “資源二代”,幾十年前資源庫最初建成時,她的父親(qin) 就在這裏辛勤工作。
資源保護利用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傳(chuan) 遞,為(wei) 廣袤的田野撒播希望。
“在這次種質資源普查中,很多年輕同事參與(yu) 進來,我們(men) 通過‘老帶新’,老專(zhuan) 家耐心講、帶著做,在田野山林間把這項國計民生的根本工作,做到了大家心裏。”湖北省農(nong) 科院原院長焦春海說。
創新:科技賦能美好未來
在位於(yu) 北京的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恢弘大氣的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已經建成。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承擔長期戰略保存任務,新庫不久將正式投入使用。
零下18攝氏度的低溫庫、零下196攝氏度的超低溫庫、DNA庫、試管苗庫等一應俱全。柔性傳(chuan) 送帶、機械臂、蜘蛛手機器人、堆垛機等共同作用,實現低溫種子庫的自動化存取。
“不用像以前我們(men) 得穿棉大衣在零下18攝氏度的庫裏工作了,而且現在效率更高。”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辛霞說。
信息技術加快賦能。近日在這裏啟動的“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將通過加快種質資源遺傳(chuan) 信息和實物整合、數字種業(ye) 工具開發等工作,推動破解從(cong) 資源到育種的卡點痛點,引領種業(ye) 科技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完成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jia) 機製。
在位於(yu) 湖南的嶽麓山種業(ye) 創新中心,以國家種業(ye) 陣型企業(ye) 的專(zhuan) 業(ye) 化平台華智生物為(wei) 載體(ti) ,聯合產(chan) 學研優(you) 勢單位,正在加快建設種質資源數據庫、分子育種關(guan) 鍵技術、生物智能大數據、種業(ye) 檢驗檢測與(yu) 中試測試等公共創新平台,以及品種創製與(yu) 成果轉化中心。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等不斷入駐,加快從(cong) 資源到品種的全鏈條創新發展。
一粒粒種子的故事,正在全國各地不斷萌發、生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