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們在太空蓋房子”——“最忙乘組”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回顧

發布時間:2023-03-17 10:39:00來源: 解放軍報

  本報特約記者 占康 通訊員 周文興(xing)

  2022年7月24日,椰林海島深處的文昌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猶如一條巨龍,托舉(ju) 著問天試驗艙飛向太空。

  此刻,在距離地麵約400公裏的中國空間站,神舟十四號乘組3名航天員看著直播興(xing) 奮不已。進駐空間站第50天,他們(men) 首次在空間站迎接地麵發射任務。劉洋展開手掌,一顆漂亮的“星星”飄了出來:“今天,我要將這一曆史時刻疊成一顆幸運星,把對中國太空家園的美好祝福寫(xie) 進星辰大海。”

  交會(hui) 對接是問天實驗艙入軌後的重要一步。在等待對接的過程中,3名航天員輪流值守,其他兩(liang) 人也輪著趴在舷窗那裏,使勁側(ce) 著腦袋向外望去。視野中,問天實驗艙從(cong) 一個(ge) 小點,逐漸變成一個(ge) 龐然大物,向著空間站飛過來,一場“重量級”的“太空之吻”在地球軌道上演。這也是空間站有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首次進行空間交會(hui) 對接。

  這一天的等待,對他們(men) 來說顯得尤為(wei) 漫長。陳冬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飛入問天艙。他戴上口罩、頭燈和護目鏡,手持空氣質量監測儀(yi) ,打開平衡閥。確認一切安全後,他才摘下口罩和護目鏡。那一刻,陳冬聞到從(cong) 問天實驗艙飄過來一股特殊的氣味,他們(men) 稱之為(wei) “太空的味道”。

  問天實驗艙內(nei) ,白色的包裹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旁,兩(liang) 側(ce) 機櫃林立。問天實驗艙除了是核心艙的整體(ti) 功能備份外,還承擔了開展生命科學和生物研究為(wei) 主的科學實驗等任務,其間部署了包括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變重力科學實驗櫃、科學手套箱和低溫存儲(chu) 櫃等多個(ge) 科學實驗櫃。航天員們(men) 從(cong) 地麵帶往太空的擬南芥和水稻種子,便是在問天實驗艙內(nei) 生根發芽,完成了“從(cong) 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yang) 實驗。

  問天實驗艙也是航天員在軌期間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場所。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啟動環控生保係統後,可以在這裏開展科學實驗。除了實驗設備,問天實驗艙還配備了與(yu) 天和核心艙一樣的生活設施,包括1個(ge) 衛生間、3個(ge) 睡眠區和1個(ge) 小廚房,基本可以保障3名航天員的日常生活。為(wei) 了照看問天實驗艙,蔡旭哲特意把他的睡眠區轉移到了問天實驗艙。隻不過,問天實驗艙睡眠區的床豎直地立在艙內(nei) ,而天和核心艙睡眠區的床則是平放著的。

  3個(ge) 月後,夢天實驗艙從(cong) 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夢天實驗艙主要麵向微重力科學研究,安裝有空間科學研究與(yu) 應用領域的超冷原子物理實驗櫃、高精度時頻實驗櫃等7個(ge) 方麵的8個(ge) 科學實驗櫃。其中,高精度時頻實驗櫃是空間站中最複雜的實驗櫃。

  值得一提的是,問天實驗艙與(yu) 夢天實驗艙都應用了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交會(hui) 對接時,柔性太陽電池翼采用的“二次展開”關(guan) 鍵技術為(wei) 世界首創。

  夢天實驗艙轉位成功後,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過去,航天員們(men) 將楊利偉(wei) 乘坐的神舟五號返回艙比作太空裏的一居室,將神舟六號返回艙和軌道艙比作兩(liang) 居室,將天宮一號和同等大小的天宮二號比作套房。如今,新一批航天員們(men) 終於(yu) 可以住上“三室兩(liang) 廳”的別墅。

  如今,中國太空家園的最後一塊拚圖,終於(yu) 嚴(yan) 絲(si) 合縫地拚上。而對於(yu) 航天夢來說,中國空間站也是航天夢想藍圖中至關(guan) 重要的一塊拚圖。

  出艙

  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實現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

  深邃的太空中,一個(ge) 好奇的腦袋探了出來。

  2022年9月1日18時26分,航天員陳冬打開問天實驗艙氣閘艙門,首先看到的就是熟悉的蔚藍星球。陳冬被美麗(li) 壯觀的地球景象震撼到了,忍不住感歎:“哇,地球就在我眼前,這麽(me) 近,向我撲麵而來!”

  之前從(cong) 天和核心艙出艙時,艙門朝上,航天員先看到的是浩瀚星空。這次從(cong) 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艙門朝下,航天員終於(yu) 可以直接麵對地球。不僅(jin) 如此,與(yu) 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4次出艙使用的節點艙相比,氣閘艙的艙門口徑從(cong) 85厘米增加到1米。這使得身著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可以更加從(cong) 容地攜帶設備出艙工作。

  這一天,航天員陳冬、劉洋首次進行艙外作業(ye) 。在核心艙內(nei) 蔡旭哲的配合下,他們(men) 完成了安裝線纜防護裝置、艙外操作台、擴展泵組,抬升全景相機等任務。兩(liang) 人還輪流站在機械臂上進行艙外作業(ye) ——這也是一種新型驗證模式,要求兩(liang) 名航天員在執行任務中具備角色互換的能力。等到他們(men) 完成係列安裝任務時,已經是9月2日淩晨。

  而此時,航天員們(men) 還有最後一項挑戰:驗證問天實驗艙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這個(ge) 任務模擬的是,航天員在出艙口最遠端工作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返回。

  任務設置的應急路徑是單程30米,需要沿艙壁上的扶手爬行返回。劉洋爬行的時候,正好在陰影區。她不經意地低頭一看,四周是深不見底的黑暗,她的心一下子揪緊了。劉洋下意識地抓緊了扶手,閉了閉眼睛定了定神,然後繼續往前爬。

  返回出艙口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橫亙(gen) 在天地之間,渺觀宇宙之無窮,劉洋的心裏豁然開朗。曆時約6小時,神舟十四號乘組圓滿完成首次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陳冬對著鏡頭難掩激動:“這是航天員第一次從(cong) 氣閘艙出艙,也是第一次使用小臂,更是我和02第一次出艙活動。在這麽(me) 多的第一次當中,我們(men) 感受到了艙外的美景,感受到了出艙的不易,感受到了中國空間站在不斷壯大。”

  每一次出艙,都是對航天員身心的巨大挑戰。每一次出艙,航天員們(men) 總能創造一個(ge) 又一個(ge) “首次”。

  距離首次出艙活動僅(jin) 16天,2022年9月17日13時35分,蔡旭哲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氣閘艙艙門。艙門打開,他探出身子,對鏡頭揮手:“風景不錯,好天!03已出艙,感覺良好!”這是蔡旭哲首次出艙,他將與(yu) 陳冬共同實施神舟十四號乘組的第二次艙外作業(ye) 。

  一項艱巨的任務擺在蔡旭哲麵前:首次艙外救援驗證。這是一次體(ti) 力與(yu) 智力的挑戰,更是一場默契與(yu) 信任的考量。任務中,蔡旭哲將模擬失去工作能力,陳冬需要把他從(cong) 艙外帶回出艙口。救援往返路徑雖然隻有10米左右,卻困難重重,航天員轉移路徑是否科學、被救航天員和施救航天員能否密切配合,都關(guan) 係到任務的成功與(yu) 否。

  在地麵人員的指揮下,蔡旭哲緩慢鬆開雙手。“別著急,我來接你了。”陳冬一邊安慰戰友,一邊把自己的安全繩掛住蔡旭哲的固定繩。接著,陳冬將另一根承載兩(liang) 個(ge) 人生命的安全繩掛到艙壁上,小心翼翼地將蔡旭哲帶向出艙口。

  整個(ge) 過程持續了20分鍾,為(wei) 了逼真模擬,蔡旭哲始終沒有用手扶一下艙壁,而是認真輔助觀察同伴的每一步操作。陳冬也流暢地完成了操作,完美地演繹了一場救援行動。這也宣告著,神舟十四號乘組第二次出艙活動圓滿成功。

  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後,為(wei) 了方便三艙間太空行走,需要分別在天和核心艙與(yu) 問天實驗艙之間、天和核心艙與(yu) 夢天實驗艙之間搭建艙間連接裝置。2022年11月17日,陳冬和蔡旭哲再度搭檔出艙,架設“天橋”。

  陳冬和蔡旭哲各連接“天橋”的一端。當“天橋”搭好後,蔡旭哲完成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作為(wei) 第一個(ge) “架完橋又試通車”的人,陳冬心裏替他捏著一把汗,蔡旭哲心裏卻很踏實。因為(wei) “天橋”兩(liang) 端的鎖扣是他和陳冬安裝的,每個(ge) 都上了三道鎖,非常牢固。

  站在機械臂上,視角最好的時候,航天員可以看到空間站全貌。在藍白相間的地球背景下,“問天”“夢天”像是空間站張開的兩(liang) 翼,緩慢地繞著地球家園飛翔。頭頂是浩瀚宇宙,腳底下是空間站和地球,靜靜地身處其間,再也沒有一刻能比此時更令人自豪。

  經過約5.5小時,神舟十四號乘組密切協同,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這是我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的第7次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至此,神舟十四號乘組創造了一次飛行任務3次出艙的紀錄。個(ge) 人完成3次出艙任務的陳冬,又創造了一項紀錄,成為(wei) 我國首位在軌時間突破200天的航天員。

  每一次出艙,都是中國航天人對太空的一次探索。正如劉洋首次出艙時說的那樣:“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

  會(hui) 師

  飛天之路是一場接力賽,每一名航天人都是這場接力賽的隊員

  盼望著,盼望著,距離神舟十五號乘組到訪的日子已經很近了。

  早在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軌駐留所需物資“快遞”到了空間站時,神舟十四號乘組就開始為(wei) 迎接他們(men) 而忙碌了。他們(men) 將神舟十五號乘組的睡眠區、衛生區和就餐區都逐一收拾好,安裝並調試好相關(guan) 設備,等戰友們(men) 來了就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神舟十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飛赴太空與(yu) 神舟十四號乘組天宮相聚,開啟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遠征。

  當晚,神舟十四號乘組幾乎一宿沒睡。此時,在廣袤的太空中,他們(men) 的戰友正在另一艘飛船裏,很快就要彼此相見了!

  從(cong) 火箭轉場、神舟十五號乘組名單公布到乘組見麵會(hui) 的新聞資訊,遠在空間站的神舟十四號乘組時刻關(guan) 注著戰友們(men) 的信息。在神舟十五號任務臨(lin) 發射前,陳冬、劉洋、蔡旭哲特地穿上了一套圖文並茂的歡迎服,專(zhuan) 門錄製了歡迎視頻送去祝福。

  陳冬隔空喊話:“老鐵來了,我們(men) 想死你們(men) 了。”劉洋說:“盼望著,期盼著,我們(men) 等到花兒(er) 都快謝了,天上宮闕待君來。”蔡旭哲張開雙臂道:“‘十五’的兄弟們(men) ,歡迎你們(men) 來到太空家園!來吧,先擁抱一下。”他們(men) 集體(ti) 轉過身去,隻見服裝背後的字組成一句話:“歡迎進駐中國太空家園!”

  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飛船自主快速交會(hui) 對接於(yu) 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太空中輕輕一“吻”,宣告了中國空間站首次形成“三艙三船”組合體(ti) ,達到當前設計的最大構型——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再加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四號飛船和神舟十五號飛船。

  6.5小時的對接過程,對神舟十四號乘組來說,像過了一個(ge) 世紀一樣漫長。對接完成後,還要進行相關(guan) 測試才能開啟艙門。又等了近2小時,地麵終於(yu) 傳(chuan) 來開艙門的指令。

  7時33分,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打開了空間站“家門”,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打開了神舟十五號飛船艙門。隔著兩(liang) 米的距離,陳冬伸出了胳膊:“快點來吧,歡迎回家!”費俊龍在陳冬的輔助下,第一個(ge) 飄進了夢天艙內(nei) ,兩(liang) 人緊緊相擁,同聲說道:“想死我們(men) 了,終於(yu) 來了!”

  艙內(nei) 的鏡頭,永遠地定格住了這一幕——6名航天員麵帶微笑,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他們(men) 的胸前,在深藍色艙內(nei) 工作服的映襯下,鮮豔的五星紅旗格外奪目。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兩(liang) 個(ge) 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hui) 師”,也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神舟載人飛船來訪。隨著鏡頭定格的瞬間,這一畫麵也將載入中國航天史冊(ce) ,成為(wei) 中華民族飛天圓夢的生動注腳。

  短暫的相聚之後,便即將分離。12月2日晚,一場特殊的交接儀(yi) 式在中國空間站舉(ju) 行。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乘組進行了工作交接。神舟十四號乘組指令長陳冬鄭重地將係著中國結的空間站鑰匙交到了神舟十五號乘組指令長費俊龍的手中。

  神舟十四號乘組交給神舟十五號乘組的,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yu) 發展階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圓滿收官,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了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連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前來參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men) 之中,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意氣風發的青年,也有天真爛漫的孩童,無不被這滿載夢想與(yu) 汗水的浩大工程所震撼。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30年,是幾代航天人接續奮鬥的30年,更是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30年。

  此刻,遙遠的天空之中,身為(wei) 第一批航天員的鄧清明還在“天宮”浪漫棲居。廣袤的大地之上,許多人正在為(wei) 入選我國第四批航天員而不懈努力。飛天之路是一場接力賽,每一名航天人都是這場接力賽的隊員。在這條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每一個(ge) 奔跑的身影,都從(cong) 未停止自己的腳步。

  昨天的夢想,已成為(wei) 今天的現實;今天的夢想,將會(hui) 是明天的約定。麵向未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將會(hui) 越發堅定而豪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