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王蒙:生活才是創作的常青樹

發布時間:2023-03-23 10: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人物】

  與(yu) 36名中國作協基層會(hui) 員暢談文學——

  王蒙:生活才是創作的常青樹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wei)

  3月21日,春分當日,“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走進魯迅文學院,開講“春天一堂課”。

  這天,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溫暖啟幕。36名中國作協基層會(hui) 員在濃濃春意中“回娘家”,聽一聽名家的課,聊一聊文學的事。

  雖已88歲過半,兩(liang) 鬢斑白,但王蒙先生依然才思敏捷、談吐從(cong) 容。麵對基層作家聊起文學,那些過往的日子,那些寫(xie) 作的頓悟,那些生命的記憶,在他的腦中汩汩而出,70載的創作歲月仿佛濃縮在此刻。

  時間、空間、想象、語言,是這堂課的四個(ge) 關(guan) 鍵詞。

  什麽(me) 是經典?“經典就是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王蒙開宗明義(yi) 。

  1979年,他的小說《青春萬(wan) 歲》正式出版,至今已過40餘(yu) 個(ge) 春秋,“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men) ”,仍是當下年輕人的青春宣言;小說《這邊風景》開始創作於(yu) 五十年前,雖無法擺脫特定時代的印痕和局限,但穿越歲月而依然常綠,已被多個(ge) 國家翻譯出版。

  “無論身處哪個(ge) 時代,受什麽(me) 樣的觀念影響,都有熱騰騰的生活,都有衣食住行,都有善惡美醜(chou) ,都有對美好人生的期待。”在王蒙的眼中,生活才是創作的常青樹,是不斷迭代變更的寫(xie) 作理念中的不變量,是作品走向經典的寬闊大道。

  “生活絕不是觀念的圖解,也不是觀念的衍生品。生活就是人民,是活生生的人。”王蒙認為(wei) ,《這邊風景》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wei) 它展現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圖景,裏麵有正直的品格、美好的愛情、誠實的勞動,有壯麗(li) 的風景、絢爛的風俗和器物,還有各民族豐(feng) 富表情和音調的語言。他高呼:“我愛生活勝過愛我自己”。

  在王蒙看來,每個(ge) 作家都有自己的寫(xie) 作根據地。北京和新疆,便是他常寫(xie) 的地方。不過寫(xie) 作空間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特定的場所,“在《春之聲》中,我坐悶罐車的經曆便來自其他地方”。還有不少作家說不清自己的文學根據地,比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亞(ya) ,他們(men) 涉獵了不少地區的風物,甚至寫(xie) 過多個(ge) 國家和民族。“空間不止有一種可能性,見得多了,就會(hui) 呈現出不同的可能性。”

  講座中,王蒙高興(xing) 地說,他正在看科幻小說《三體(ti) 》,“這部小說有很強大的想象力。但這種想象有它的邏輯、有它的思路,具備現實合理性。一切想象要深深根植於(yu) 生活”。他透露,從(cong) 2013年起,一直在構思一篇中篇小說,“我也爭(zheng) 取把它‘掄圓’了”。

  乘著“想象力”的翅膀,王蒙又談到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所以,文學又是思維的藝術,作家應具備強大而深邃的思維能力。”在他看來,中國的語言是音、意、形、筆順的結合,能自成一個(ge) 世界,有無窮的妙處。中國傳(chuan) 統文學中的語言能夠給寫(xie) 作者以極大啟發。

  在提問交流環節,廣東(dong) 基層作家陳再見說出了自己的困惑:麵對流動且碎片化的現代生活,青年作家如何處理文學與(yu) 空間的關(guan) 係,構建自己的文學根據地?

  王蒙回答說:“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氣氛,熟悉的語言。但我們(men) 對生活的愛,不要受根據地的限製,因為(wei) 生活不斷膨脹、不斷延展、不斷創新。”他叮囑作家們(men) ,永遠不能認為(wei) 自己對生活很熟悉了,我們(men) 要對生活保持好奇心、愛心,“要對所有的經曆保持興(xing) 趣”。

    (光明日報北京3月22日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