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下好創新“先手棋” 走穩自立自強路

發布時間:2023-03-23 10:19: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5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捷報頻傳(chuan) ,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麵對新領域新賽道的迫切要求,科技工作者正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腳步,努力下好創新“先手棋”。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努力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建成“中國天眼”FAST、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人工合成澱粉、納米限域催化等方麵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近年來,中國全社會(hui) 基礎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動基礎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截至目前,FAST發現脈衝(chong) 星數量已經超過740餘(yu) 顆,是同一時期國際上所有其他望遠鏡發現脈衝(chong) 星總數的3倍以上,產(chan) 生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薑鵬說,“我們(men) 目光所及是星辰大海,新征程上的每一步都要腳踏實地。”

  近日,長征二號F遙17火箭完成各項測試,計劃於(yu) 4月出廠。同時,長征二號F遙18火箭通過評審,即將開始總裝。今年,被稱作“載人神箭”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按計劃將執行兩(liang) 次神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為(wei) “天宮”空間站的應用與(yu) 發展持續助力。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不斷深入,在空間站階段,長二F火箭采取‘發射1發、備份1發’的發射模式,以應對快速發射救援飛船接回航天員的需要,為(wei) 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加上‘雙保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容易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全麵建設航天強國的必由之路和內(nei) 在要求,長二F火箭研製團隊將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

  企業(ye) 是科技創新的主體(ti) ,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ti) ,強化企業(ye) 主體(ti) 地位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一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企業(ye) 研發投入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的比例超過3/4,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8萬(wan) 億(yi) 元,企業(ye) 購買(mai) 占比超過80%。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隻有讓企業(ye) 成為(wei) 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ti) ,而不僅(jin) 僅(jin) 是成果應用的主體(ti) ,才能使企業(ye) 從(cong) 源頭全過程參與(yu) ,從(cong) 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都能發揮主體(ti) 作用。

  “民營企業(ye) 是市場中最活躍的主體(ti) 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黨(dang) 和國家的關(guan) 心和扶持下,民營經濟在推動自主創新等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dong) 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為(wei) 中國從(cong) 經濟大國變為(wei) 科技強國、從(cong) 製造大國變為(wei) 製造強國提供了寶貴契機。下一步,企業(ye) 要充分發揮創新的積極性,不斷加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力爭(zheng) 成為(wei) 民營企業(ye) 的創新標杆。

  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wei) 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結合點的企業(ye) 發揮著牽引作用。科技部相關(guan) 負責人此前表示,將持續支持企業(ye) 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參與(yu) 國家科技創新決(jue) 策;加大企業(ye)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力度;支持企業(ye) 提高成果吸納和成果轉化能力。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激發高新技術企業(ye) 的創新活力。我們(men) 的企業(ye) 團隊承擔了多個(ge) 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為(wei) 打破外國技術壟斷、降低研發成本做出了貢獻,還帶動了下遊產(chan) 業(ye) 鏈發展。”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太平微特電機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施文美說,企業(ye) 要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jun) ,必須實現創新驅動,加強研發投入,培養(yang) 大批高素質人才。

  培育激勵科技創新人才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為(wei) 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近年來,中國不斷深化人才評價(jia) 改革,完善科技激勵機製,充分釋放人才活力。

  今年年初,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完善科技激勵機製的意見》,大力倡導“十年磨一劍”的原創攻關(guan) ,健全對基礎前沿和公益性研究的穩定支持機製,支持和保障有創新潛力的科技人員“甘坐冷板凳”;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支持力度,創造有利於(yu) 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說,通過激勵和政策保障,鼓勵企業(ye) 青年科技人員承擔國家科技項目,完善企業(ye) 、高校、科研單位之間科技人員流動,將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新動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認為(wei) ,從(cong) 教育的鏈條來看,研究型大學是培養(yang) 科技創新人才最重要、最關(guan) 鍵的收尾端。“要通過高等教育培養(yang) 出傑出的人才,學校的教育發展必須要達到高水平,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這將對未來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培養(yang) 起到決(jue) 定性意義(yi) 。”

  科技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一體(ti) 推進,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wei) 目標,強化國家使命導向,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類人才資源,通過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強化服務保障激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ye) 生態環境,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科技人才隊伍,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記者 劉 嶢)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