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鹽堿地也能種糧食!中國科學家找到作物主效耐堿基因

發布時間:2023-03-27 10:14:00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白花花的鹽堿地上,高粱、水稻等作物也能取得大豐(feng) 收。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團隊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於(yu) 菲菲團隊、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歐陽亦聃團隊聯合十家科研單位合作,在高粱中發現了主效耐堿基因AT1,首次揭示了作物耐堿的分子機製,並將相關(guan) 理論成果應用到水稻、小麥、玉米、穀子等作物上,顯著提升了這些作物在鹽堿地的產(chan) 量。3月24日,相關(guan) 研究成果在《科學》《國家科學評論》雜誌發表。

  鹽漬化土地分為(wei) 酸堿度為(wei) 中性、富含氯化鈉和硫酸鈉的鹽地,以及酸堿度呈堿性、富含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蘇打鹽堿地。我國鹽堿地麵積高達1億(yi) 公頃,占世界鹽堿地總麵積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氣候的變化、淡水的缺乏及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可耕土地鹽漬化速度加快。謝旗團隊常年從(cong) 事植物的耐鹽堿研究。此前,全球關(guan) 於(yu) 植物耐鹽機製已有大量科研成果,但植物究竟如何耐堿,仍缺乏機製方麵的解讀。

  “堿性土壤會(hui) 影響植物吸收各類營養(yang) 元素,導致其生長受抑製,就像是人吃不飽飯一樣沒有精神,慢慢枯萎凋亡。”謝旗將目光放在了起源於(yu) 非洲鹽堿地的高粱上,他帶領團隊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粱資源開展研究,利用高粱全基因組關(guan) 聯分析,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yu) 鎖定了耐鹽堿調控的關(guan) 鍵基因AT1。

  什麽(me) 樣的植物會(hui) 更耐堿?謝旗團隊發現,在鹽堿環境下,植物細胞會(hui) 發生氧化應激反應,產(chan) 生有毒害作用的過氧化氫,最終導致植株死亡。當AT1基因被敲除後,細胞上水通道蛋白變得更“活潑”,將過氧化氫及時泵到細胞外,讓植株擁有更高的存活率和產(chan) 量。這一結論,首次揭示了作物耐堿的分子機製。

  而將這項研究從(cong) 高粱推廣至其他作物的契機之一,來自一次機場的偶遇。2019年,謝旗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chuan) 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在候機廳短暫交流時發現,AT1基因在李家洋團隊培育的水稻品種中也存在,它與(yu) 水稻的粒形調控基因GS3同源。謝旗團隊聯合多家單位不斷擴大實驗範圍,在水稻、玉米、小麥、穀子等作物上廣泛開展了AT1基因的功能驗證。

  在寧夏平羅的鹽堿地,白花花的地麵仿佛剛剛下過一場雪。這裏的土壤酸堿度達8.5,屬於(yu) 堿性土壤,但改良了AT1/GS3基因的高粱、水稻、小麥、玉米、穀子,都能在這裏茁壯成長,均實現了產(chan) 量、生物量提升20%至30%。如果全球20%的鹽堿地能利用該基因資源,每年將增產(chan) 糧食約2.5億(yi) 噸。

  多位植物、作物耐逆領域知名專(zhuan) 家評價(jia) 該成果稱,“該工作綜合多種前沿生物技術手段,在多種作物中揭示了耐鹽堿機理的重大科學問題”,“該遺傳(chuan) 學機製揭示了植物界基礎科學重大問題,是科學界的重大發現”。

  “這項研究成果,正是麵向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重大需求,從(cong) 基礎研究著手,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中科院遺傳(chuan) 發育所副所長黃勳說。研究團隊表示,AT1基因在提高作物耐鹽堿性方麵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有望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記者 劉蘇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