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大學生想做網絡謠言“粉碎機”

發布時間:2023-03-31 14: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京大學教師韋東(dong) 奕出的一道數學題被初二學生解出的消息,勾起了就讀於(yu) 陝西一所高校的郝圓圓的興(xing) 趣。搜索這位北大教師的相關(guan) 資料時,他偶然間發現,“哈佛大學破格邀請韋東(dong) 奕入學”竟是一則謠言。最初看到相關(guan) 消息,郝圓圓沒多想,隻覺得這位拎著礦泉水和白饅頭、大腦中卻裝滿智慧財富的北大教師更讓人肅然起敬了。直到看到韋東(dong) 奕親(qin) 自辟謠,他意識到,這大概是造謠者借韋東(dong) 奕來博取流量的戲碼。

  就讀於(yu) 湖南一所高校的杜鬆霖曾因網絡謠言而恐慌。“高考完的那個(ge) 暑假,看到有網友造謠說‘高考試卷泄露了,有可能會(hui) 出現重考’,雖然第一反應是不相信,但還是因此產(chan) 生了一點焦慮情緒。”

  社交媒體(ti) 時代裹挾著“爆炸”的信息來臨(lin)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便利也帶來網絡謠言容易快速產(chan) 生和傳(chuan) 播的副作用。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網絡謠言相關(guan) 問題麵向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911份。調查結果顯示86.95%受訪者留意到了網絡謠言的存在,包括關(guan) 於(yu) 社會(hui) 熱點事件的謠言(72.79%)、關(guan) 於(yu) 某個(ge) 個(ge) 人的謠言(64.24%)、關(guan) 於(yu) 突發公共事件的謠言(61.87%)、關(guan) 於(yu) 某個(ge) 社會(hui) 機構或組織的謠言(35.35%)、關(guan) 於(yu) 某類人群的謠言(34.46%),等等。

  超四成受訪者曾受網絡謠言負麵影響

  河南一所高校的趙默深知被網絡謠言“中傷(shang) ”的難過。她曾看到一位明星陷入一個(ge) 熱點事件,許多人在網上群起而攻之。“這件事明星本身沒有什麽(me) 錯誤,但很多人罵得非常難聽。”實在看不下去的趙默忍不住在評論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一些網友很快將情緒轉向了她,在她的評論下發文批評她、甚至辱罵她。讓她更加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這位明星的粉絲(si) 也來攻擊她,說她是“黑粉”,聲稱她的評論給明星招致了更多人的攻擊。有人專(zhuan) 門把她的評論截圖發到網上,告訴更多網友她是“黑粉”,導致越來越多人向她的個(ge) 人賬號發起進攻。因為(wei) 一句評論,就被以訛傳(chuan) 訛成“黑粉”,表示自己隻是一個(ge) 愛打抱不平的“純路人”的趙默感到很委屈。

  即便不是被造謠者,來自天津一所高校的程津津也感到,謠言離自己並不遙遠。比如掀起食鹽購買(mai) 熱的“鹽水漱口可以預防新冠”,“網友們(men) 稍不留神,就會(hui) 掉入網絡謠言的陷阱。”在她看來,網絡謠言的危害重重,一則具有針對性的謠言可能對被造謠者造成很大的輿論壓力,讓其產(chan) 生情緒甚至心理問題;“某某植物治百病”“這個(ge) 習(xi) 慣讓你活到九十九”等飲食、生活習(xi) 慣類的謠言,也會(hui) 對缺乏信息辨別能力的群眾(zhong) 帶來錯誤引導,甚至引發焦慮。

  隨著網上生活在人們(men) 生活中占比越來越高,網絡謠言正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每個(ge) 網民。中青校媒調查顯示,43.39%受訪者曾受到網絡謠言的負麵影響。其中,10.07%受訪者自己曾被造謠、身心受到傷(shang) 害,37.48%因網絡謠言而焦慮、恐懼,73.34%認為(wei) 瀏覽謠言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此外,受訪者意識到,網絡謠言會(hui) 給社會(hui) 和他人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如對被造謠者造成傷(shang) 害(82.76%)、導致公眾(zhong) 情緒波動和焦慮(68.02%)、擾亂(luan) 社會(hui) 公共秩序或造成經濟等方麵的損失(66.78%)、無端占用公共資源(64.27%)等。

  32.18%受訪者曾主動參與(yu) 辟謠

  就讀於(yu) 北京一所高校的劉金橋回憶起,高中時他的一個(ge) 朋友遭受過網絡謠言的困擾。這位女生長相漂亮,就有人傳(chuan) 她的風言風語。他在朋友圈看到過關(guan) 於(yu) 這位女同學的指指點點,以及一些人陰陽怪氣的評論。有一次還有朋友和他討論起:“她是不是私生活不太檢點?總是看她和一些男孩走在一起。”聽了這話,劉金橋馬上反駁:“我認識她,知道她不是那樣的人。”盡管知道自己的一句話對破除謠言不一定有實質幫助,但他還是想盡己所能減少謠言的擴散。

  隨著一些抵製網絡謠言的活動、教育的開展,一些青年開始有意識地參與(yu) 到破除謠言的行動中。中青校媒調查顯示,32.19%受訪者主動參與(yu) 過網絡謠言的辟謠,形式包括看到官方辟謠信息後向身邊的家人、朋友傳(chuan) 遞辟謠信息(65.21%),看到官方辟謠信息後通過網絡轉載(55.92%),自己發現消息真實性存疑後通過網絡發表質疑觀點或直接辟謠(42.48%),自己發現消息真實性存疑後向身邊的朋友表達質疑觀點或辟謠(41.52%)等。

  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蔣俏蕾鼓勵網友,在意識到一些信息是謠言時,不妨力所能及地參與(yu) 到辟謠中。“謠言傳(chuan) 播產(chan) 生影響需要一定的過程,並非立竿見影,甚至對於(yu) 很多網友來說並不直接可見。但謠言會(hui) 引發很多負麵影響,例如可能引發網絡暴力、經濟損失、危害身心健康或人身安全等。一些網友可能覺得某個(ge) 謠言和自己沒什麽(me) 關(guan) 係,隻要沒有參與(yu) 傳(chuan) 謠,也不需要額外再做什麽(me) 。但如果長此以往,會(hui) 形成‘破窗效應’,也就是麵對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大家都放任其存在,就會(hui) 越來越壞,某種程度上會(hui) 助長造謠、傳(chuan) 謠。”蔣俏蕾建議網友在覺察信息可能失真時,可以向平台或媒體(ti) 反饋,或者呼籲其他網友不傳(chuan) 謠、等待官方信息,也可以向身邊的朋友、親(qin) 人、甚至網友傳(chuan) 遞經過核實的官方信息,“力所能及地去抵製謠言。”

  提及抵製網絡謠言,一些受訪者希望從(cong) 我做起。16.18%受訪者意識到網絡謠言存在時,看到官方辟謠信息後會(hui) 選擇轉發;45.48%受訪者會(hui) 在謠言涉及公共利益或與(yu) 身邊人相關(guan) 時轉發官方辟謠信息。82.82%受訪者願意多學習(xi) 如何識別網絡謠言;63.38%受訪者表示會(hui) 不輕易相信網絡上煽動性的言論、圖像或視頻;53.21%受訪者會(hui) 遇到信息先找可靠的信源;32.84%受訪者看到周圍人造謠、不了解情況時傳(chuan) 播信息,會(hui) 主動製止;另外,31.05%受訪者希望參與(yu) 抵製網絡謠言的活動,傳(chuan) 播相關(guan) 知識。

  蔣俏蕾表示,一些青年朋友有比較積極的抵製網絡謠言的主觀意願,可以從(cong) 幾個(ge) 方麵著手。“謠言往往具有衝(chong) 擊性和相關(guan) 性,遇到這些信息時,首先需要培養(yang) 自己的信息核查能力,先去思考這個(ge) 信息到底來源於(yu) 哪裏、真實性如何。”蔣俏蕾介紹,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的當下,大眾(zhong) 需要意識到,在每個(ge) 個(ge) 體(ti) 、甚至ChatGPT等人工智能已然參與(yu) 信息生產(chan) 的時代,網絡中流傳(chuan) 的信息,很多是未經核查、來源不明、真實性存疑的,因此遇到相關(guan) 信息,尤其是比較聳動、看起來很重要的信息時,需要花一點時間去甄別。“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到官方機構、權威媒體(ti) 去查詢,獲取經過核查的信息。”

  每位網民不僅(jin) 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傳(chuan) 播的參與(yu) 者。“信息轉發和傳(chuan) 播的便捷,讓信息能夠非常容易地在網絡中流通,謠言也是如此。因此看到自己不能確定的信息,首先不要去貿然轉發和定論,因為(wei) 一個(ge) 隨手的轉發、評論,就有可能成為(wei) 謠言傳(chuan) 播的一條途徑,所以大家要從(cong) 我做起避免謠言的擴散。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告別信息‘拿來主義(yi) ’,對相關(guan) 事件經過詳盡了解、分析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判斷,甚至可以通過對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借助媒體(ti) 或網絡平台提供的渠道反饋或舉(ju) 報,阻止謠言進一步產(chan) 生負麵影響。”蔣俏蕾說。

  消除網絡謠言須多管齊下

  “消除網絡謠言,僅(jin) 靠網友的力量是不夠的。”蔣俏蕾認為(wei) ,從(cong) 社會(hui) 層麵,需要對產(chan) 生負麵影響的造謠、傳(chuan) 謠有相應力度的懲戒和警示,通過多種形式的普法讓大眾(zhong) 了解相關(guan) 法律,針對不斷新興(xing) 的網絡傳(chuan) 播手段和內(nei) 容生產(chan) 方式,也需要實時匹配和跟進新的法律法規;政府部門、學校和媒體(ti) 也需要通過教育、公益宣傳(chuan) 去宣導不造謠、不傳(chuan) 謠,以及如何在遇到謠言時維護自己的權益;能夠掌握和核查信息的官方機構和專(zhuan) 業(ye) 媒體(ti) ,則需要及時發布準確的信息,同時利用好全媒體(ti) 矩陣,將謠言徹底粉碎。

  隨著互聯網等新生事物的不斷發展演變,相關(guan) 法律也在隨之跟進。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均對造謠、傳(chuan) 謠的處罰、量刑作出相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guan) 於(yu) 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jue) 定》亦對網絡誹謗、傳(chuan) 謠的處置標準作出了相應解釋。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16.49%受訪者對網絡造謠、傳(chuan) 謠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非常了解,熟悉相關(guan) 條款;27.31%受訪者了解一些條款;44.35%知道有相關(guan) 法律法規,但不太清楚具體(ti) 條款;10.61%受訪者不太了解相關(guan) 法律法規;1.24%受訪者不知道有相關(guan) 法律法規。

  蔣俏蕾指出,向大眾(zhong) 普及網絡謠言危害和造謠、傳(chuan) 謠的法律懲處,需要通過多種生動鮮活、易於(yu) 接近的方式。“單純的法律條文對於(yu) 大眾(zhong) 來說較為(wei) 抽象難懂,而且在缺乏相關(guan) 案例的情況下,普通人很難聯想到傳(chuan) 播謠言到底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社會(hui) 影響。因此,可以把實際發生的案例作為(wei) 素材,融入媒體(ti) 的報道、社區和學校的普法教育中,通過講述真實發生的事件,讓謠言的危害和造謠傳(chuan) 謠的後果真實可感。”

  趙默開始意識到網絡謠言的負麵影響,是在看了影片《搜索》後。故事講述了一位女性在車上沒給老人讓座,被拍下來傳(chuan) 到網上,對她的惡意攻擊和後續事件導致的網絡謠言隨之爆發。故事以女主角無法忍受網絡攻擊而結束生命結局。一目了然、表達生動的電影,讓趙默很快認識到,造謠、傳(chuan) 謠究竟有多大危害,不能讓網絡謠言肆無忌憚地傳(chuan) 播。

  關(guan) 於(yu) 如何提高大眾(zhong) 的網絡謠言辨別能力,受訪者提出的建議有開展網民媒介素養(yang) 教育,如線上課堂、組織博主傳(chuan) 播相關(guan) 知識等(77.33%),在社區和大中小學校園中設置媒介素養(yang) 相關(guan) 推廣活動、講座、課程(61.77%),政府、媒體(ti) 、網絡平台加強警示,提示網友網絡信息可能存在謠言(64.07%),鼓勵網友使用工具辨別謠言,例如信息搜索、尋求權威信源等(50.36%)。此外有42.25%受訪者認為(wei) ,一些謠言對公眾(zhong) 而言難以辨別,還是需要盡快官方辟謠。

  劉金橋的一個(ge) 同學曾在社交平台上被造謠有傳(chuan) 染病,直到同學檢查沒有問題後,還獻了血、領到了獻血證,謠言才得以平息。劉金橋曾試圖通過社交網站投訴發布謠言的人,但並未得到平台反饋,那條“謠言帖”也沒有被清理,或被標注是謠言。在他看來,網絡平台設置的投訴通道還有待完善和提高。

  蔣俏蕾介紹,網絡謠言往往來自非官方渠道,例如普通的社交媒體(ti) 賬號,網絡信息平台應更加積極地參與(yu) 謠言的應對與(yu) 治理,通過更加精準的信息核查和甄別能力,及時發現謠言、降低謠言的負麵影響。“網絡信息平台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為(wei) 網友提供常態化的提示警示。例如,當平台識別出一則信息真實性存疑、且產(chan) 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就可以在網友轉發時彈窗提示‘相關(guan) 信息來源不明確、真實性存疑,請謹慎轉發',或者提示用戶他們(men) 發布的信息可能存在造謠、傳(chuan) 謠風險,需要警惕,等等。”蔣俏蕾表示,平台遇到疑似謠言的信息大量傳(chuan) 播時,可以通過善意的提醒讓用戶意識到信息存疑,長此以往還可以幫助用戶養(yang) 成發布、轉發前先進行判斷的習(xi) 慣。“平台還可以應用一些從(cong) 源頭上幫助網友甄別信息的方法,例如更明顯地標注信息來源,讓網友在扁平的網頁上一眼就能看到信息是來自權威信源還是普通用戶,幫助網友進行判斷。”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趙默、劉金橋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見習(xi) 記者 羅希 實習(xi) 生 範子菁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