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應有鄉土特色
在山東(dong) 菏澤,鄉(xiang) 村學校利用鄉(xiang) 土資源開設田園課程,鼓勵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涵養(yang) 精神、塑造品格;在重慶潼南,鄉(xiang) 村學校成立少年宮,為(wei) 學生學習(xi) 剪紙、竹編、紮染提供平台,促進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在四川成都,鄉(xiang) 村學校深入挖掘當地陶藝產(chan) 業(ye) 文化價(jia) 值,引導學生動手體(ti) 驗,感受勞動之美、創造之美……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具有鄉(xiang) 村特色的教學課程,為(wei) 鄉(xiang) 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活力。
鄉(xiang) 土性是鄉(xiang) 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文明的發源地,廣大農(nong) 村地區有著源遠流長的鄉(xiang) 土文化。鄉(xiang) 土手藝、民俗禮儀(yi) 、民居建築等等,包含民間的創造智慧,維係和凝聚著我們(men) 民族的集體(ti) 記憶。這些特色鄉(xiang) 土文化,本身就是鄉(xiang) 村教育發展的寶貴財富。充分利用鄉(xiang) 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優(you) 秀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鄉(xiang) 土文化滋養(yang) 鄉(xiang) 村教育,可以有效提高鄉(xiang) 村教育資源的供給質量。
我國地域遼闊,“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鄉(xiang) 村風貌、鄉(xiang) 土文化各具特色。這決(jue) 定了鄉(xiang) 村教育要多關(guan) 注本土文化生態。在設計課程時,鄉(xiang) 村學校不妨因地製宜,將本地曆史沿革、民俗風情、傳(chuan) 統技藝等社會(hui) 文化知識,氣候、動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識與(yu) 課程內(nei) 容相融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與(yu) 鄉(xiang) 村的文化聯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場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觀等教學資源,搭建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教學場景,開展體(ti) 驗、參與(yu) 、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厚學生對鄉(xiang) 村的文化認同感。
優(you) 質的鄉(xiang) 村教育,不僅(jin) 要具有鮮明的鄉(xiang) 村特色,也要實現數字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教育的融合發展。如今,隨著國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設,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穩步推進,越來越多鄉(xiang) 村教師和學生,通過網上平台就能享受到海量的教學資源、獲取豐(feng) 富的學習(xi) 機會(hui) 。考慮到不同地區的鄉(xiang) 村教育數字化水平存在差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快薄弱地區鄉(xiang) 村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及教育資源更新,持續加強鄉(xiang) 村教育數字化應用能力建設,有針對性地提高鄉(xiang) 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數字素養(yang) 。暢通多元主體(ti) 協同參與(yu) 鄉(xiang) 村教育數字化建設的機製,用更高水平的資源配置標準支撐鄉(xiang) 村學校發展,有助於(yu) 補齊鄉(xiang) 村教育短板,讓鄉(xiang) 村教育品質“立”起來。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靠人才,人才培養(yang) 靠教育。促進鄉(xiang) 村教育與(yu) 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緊密結合,推動鄉(xiang) 村教育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men) 一定能讓更多農(nong) 村學生擁有深厚文化自信,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培養(yang) 更多英才。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6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