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家公司披露一季度業績預告 多數企業盈利呈現增長態勢
本周起,A股公司陸續披露2023年一季度業(ye) 績信息。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記者發稿,共有71家公司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業(ye) 績預告,其中57家業(ye) 績預喜,占比達八成。從(cong) 行業(ye) 分布來看,業(ye) 績高增行業(ye) 多集中在電力設備、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領域。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整體(ti) 來看,得益於(yu) 國內(nei) 宏觀經濟穩步複蘇,大多企業(ye) 盈利呈現增長態勢。不過,受原材料價(jia) 格波動等影響,部分公司或麵臨(lin) 大額資產(chan) 減值風險。
17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逾100%
4月3日,中金輻照發布2023年A股首份一季度業(ye) 績快報。公司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進一步加大規劃開發調研力度,加強市場開拓,拓寬服務領域,同時提升運營管控效率、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實現營業(ye) 總收入8033.44萬(wan) 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0%;實現歸屬於(yu) 上市公司股東(dong) 的淨利潤2930.29萬(wan) 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8%。
整體(ti) 來看,71家公司中有57家公司業(ye) 績預喜(含“預增”“續盈”“略增”“扭虧(kui) ”),占比達八成。具體(ti) 來看,有27家業(ye) 績預增,12家預計續盈,15家略增,3家扭虧(kui) 。此外,還有4家預減,9家略減,1家續虧(kui) 。
“從(cong) 已披露一季度業(ye) 績預告的企業(ye) 來看,大多企業(ye) 盈利呈現增長態勢。”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一方麵,得益於(yu) 國內(nei) 宏觀經濟穩步複蘇,同時較為(wei) 寬鬆的貨幣政策為(wei) 企業(ye) 創造較為(wei) 良好的經營條件;另一方麵,今年以來,國內(nei) 持續加大對企業(ye) 發展的支持力度,各類優(you) 惠政策、扶持政策陸續落地,企業(ye) 盈利穩步修複。
從(cong) 淨利潤增幅來看,朗姿股份、播恩集團、飛龍股份、京泉華、科士達等17家公司預計淨利潤同比增長上限超過100%。其中朗姿股份目前淨利潤同比增幅暫時位列第一,公司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淨利潤約為(wei) 3500萬(wan) 元至5250萬(wan) 元,同比增長37737.84%至56656.76%,其次是播恩集團和飛龍股份,預計淨利潤分別為(wei) 約1405萬(wan) 元至2205萬(wan) 元、5800萬(wan) 元至7000萬(wan) 元,同比增幅分別為(wei) 1058.13%至1717.57%、386.02%至483.22%。
從(cong) 淨利潤金額來看,廣匯能源、天合光能、湯臣倍健、蘇能股份、廣匯汽車等21家上市公司預計2023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上限超過1億(yi) 元,其中,廣匯能源、天合光能和湯臣倍健預計今年一季度淨利潤上限超過10億(yi) 元,分別為(wei) 30億(yi) 元、13億(yi) 元和10.28億(yi) 元,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wei) 35.54%至40.06%、139.31%至231.35%和35%至55%。
業(ye) 績高增行業(ye) 受關(guan) 注
從(cong) 行業(ye) 分布來看,目前業(ye) 績預喜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力設備、醫藥生物、機械設備、汽車、電子等行業(ye) 。
整體(ti) 來看,在市場需求增長、自身銷售渠道優(you) 化等背景下,核心產(chan) 品銷售增長成為(wei) 一季度業(ye) 績增長較快的重要原因。
例如,醫藥生物企業(ye) 康恩貝表示,一季度隨著市場需求增加,公司核心產(chan) 品銷售增長較為(wei) 顯著,一季度經營業(ye) 績保持較快增長。康恩貝預計一季度淨利潤區間為(wei) 2.54億(yi) 元至3.05億(yi) 元,同比增長100%至150%。特一藥業(ye) 也表示,業(ye) 績增長的原因為(wei) 公司止咳退燒等相關(guan) 產(chan) 品恢複性增長較快。該公司預計一季度淨利潤約為(wei) 9500萬(wan) 元至1.1億(yi) 元,同比增長108.03%至140.88%。
而在電力設備行業(ye) ,科士達表示,公司憑借國內(nei) 外渠道優(you) 勢,光儲(chu) 業(ye) 務的訂單和出貨量在不斷增加,同時數據中心IDC業(ye) 務也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科士達預計一季度淨利潤約2億(yi) 元至2.7億(yi) 元,增長約268%至397%。天合光能也表示,公司光伏組件出貨量和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與(yu) 此同時,大功率210係列光伏產(chan) 品銷售占比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產(chan) 品綜合成本下降,光伏產(chan) 品的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市場近期對於(yu) 業(ye) 績高增行業(ye) 個(ge) 股的關(guan) 注度有所提升,北向資金近期便增持了多隻預增個(ge) 股。數據顯示,截至4月5日,相較於(yu) 2022年12月底,安科瑞、上海誼眾(zhong) 、光力科技、京泉華、佐力藥業(ye) 等獲北上資金建倉(cang) ,上述個(ge) 股均為(wei) 3月13日滬深港通範圍擴大標的。在非本輪滬深港通範圍擴大標的中,東(dong) 方電熱、雙環傳(chuan) 動、天合光能北上資金持倉(cang) 增幅居前,分別為(wei) 205.53%、88.32%、67.75%。
陳靂表示,伴隨著4月上市公司年報和一季報的密集披露,預計估值偏低、盈利預期持續向好的企業(ye) 有望走強,預計二季度風格將出現業(ye) 績驅動和政策驅動並存的風格。
部分公司存資產(chan) 減值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以來,部分行業(ye) 經營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提醒稱,需關(guan) 注原料價(jia) 格等原因的變動帶來的資產(chan) 減值。
以鋰電行業(ye) 為(wei) 例,近期,鋰電產(chan) 業(ye) 鏈上的電池級碳酸鋰、電解液六氟磷酸鋰、電解鈷、電池級硫酸鎳、電池級硫酸錳等多個(ge) 產(chan) 品的價(jia) 格呈現出全麵下跌的態勢,尤其電池級碳酸鋰自今年年初“跌跌不休”,價(jia) 格幾乎每天都在下降。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繼國產(chan) 電池級碳酸鋰噸價(jia) 4月4日再降6500元之後,4月6日,噸價(jia) 再度下降4000元,最新均價(jia) 為(wei) 21.5萬(wan) 元/噸。而在2022年11月中旬,國產(chan) 電池級碳酸鋰報價(jia) 一度突破60萬(wan) 元/噸。不到半年時間,碳酸鋰價(jia) 格已經在大幅下跌64.17%。
記者注意到,一些鋰電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已將部分工廠停產(chan) 。3月27日晚,鋰電負極材料企業(ye) 尚太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決(jue) 定裏城道基地自2023年3月28日起陸續停產(chan) 。對於(yu) 停產(chan) 原因,尚太科技表示,2023年以來,新能源電動汽車增速放緩,動力電池市場受去庫存影響,鋰電池客戶排產(chan) 不積極,導致整個(ge) 負極材料市場需求增長放緩甚至疲軟;從(cong) 供給來看,經過前幾年行業(ye) 大幅度擴產(chan) ,負極材料行業(ye) 麵臨(lin) 產(chan) 能過剩的局麵。在此背景下,降本增效成為(wei) 公司應對激烈市場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措施。
4月6日,一位不願具名的鋰電池材料製造商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以來,受補貼退坡、下遊生產(chan) 節奏放緩疊加原材料價(jia) 格回落等因素,終端新能源汽車生產(chan) 與(yu) 消費需求出現顯著回調態勢,造成中遊正極材料行業(ye) 觀望和調整情緒濃厚。目前碳酸鋰價(jia) 格已逼近每噸20萬(wan) 元,相關(guan) 企業(ye) 庫存壓力大,可能麵臨(lin) 資產(chan) 減值風險。
“整體(ti) 來看,鋰電池中遊廠商可能麵臨(lin) 較大的存貨跌價(jia) 準備計提問題”,一位擔任多家A股公司獨董的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一季度碳酸鋰價(jia) 格下跌幅度較大,依據會(hui) 計準則,相關(guan) 公司應在一季度計提存貨跌價(jia) 準備,可能對公司一季度業(ye) 績形成較大影響。
“碳酸鋰價(jia) 格下跌,電池產(chan) 業(ye) 鏈利潤有望重新分配。”申港證券分析師曹旭特表示,碳酸鋰是下遊材料,比如正極材料、電解液鋰鹽-六氟磷酸鋰(6F)的核心原材料。目前碳酸鋰成本分別占磷酸鐵鋰(LFP)、6F的62%、55%。隨著碳酸鋰價(jia) 格的加速下跌,下遊材料與(yu) 碳酸鋰材料成本的價(jia) 差有望增大,此類材料單位盈利有望增加。
陳靂認為(wei) ,對於(yu) 周期類企業(ye) ,其估值受產(chan) 品價(jia) 格波動影響,磷酸鋰價(jia) 格的回落會(hui) 對公司整體(ti) 估值構成一定的影響,但一季度新能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上市公司股價(jia) 已出現大幅回落,反映在估值層麵,市場對資產(chan) 減值風險實際已有所預期,對此不必過度擔憂。(記者 羅逸姝 李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