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研調劑時“搶人”,不如憑教育質量吸引人
作者:王鍾的
“在半個(ge) 小時內(nei) 確認我校待錄取通知,逾期可視為(wei) 放棄”。近日,一份“蘇州科技大學淩晨4點發考研待錄取通知”的網帖引起輿論關(guan) 注。蘇州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回應稱,4月7日4點30分,該校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發布待錄取通知49人,並逐一電話通知考生確認其中10人主動放棄,根據程序隨後按複試總成績順次補錄10人,最後一位接受待錄取考生確認時間為(wei) 4月7日上午9點46分。對於(yu) 未能科學合理安排複試時間的問題,學校向相關(guan) 考生誠懇道歉。
盡管蘇州科技大學解釋“對所有待錄取考生未產(chan) 生事實影響”,也向考生表達了歉意,但是,該校半夜發錄取通知的做法還是讓人不解:從(cong) 複試結束的時間(淩晨2點),到發布待錄取通知的時間(淩晨4點30分),都違背了正常人的作息規律。研究生招生工作為(wei) 何如此“急吼吼”?
誠然,此事發生在接收調劑考生的環節,相比第一誌願錄取,時間緊迫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招生規則的主動權仍然由學校把握,再怎麽(me) 急,也要充分尊重考生。淩晨4點多發放待錄取通知,怎麽(me) 看都是不嚴(yan) 肅的做法。對此,人們(men) 難免產(chan) 生該校研究生錄取是否公平公正的質疑。
這種“快、狠”的操作,讓人想起一些用人單位招聘也並不給應聘者從(cong) 容的考慮時間。有些用人單位在電話通知裏要應聘者當即決(jue) 斷,應聘者稍一犯迷糊,就可能草率地做出決(jue) 定,背離自己的真實意願。
然而,不能把人才招聘的市場邏輯,套用到研究生教育上。學校在招生錄取環節就對學生搞“壓力測試”,把允許學生考慮的時間壓縮到極致,把學生逼到角落裏,有違教育者對學生寬容施愛的本分。
在網絡留言裏,也有人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網友回憶自己當年考研調劑的經過:“下午複試,一天內(nei) 出結果,當天晚上不敢睡,到淩晨1點才接到通知讓確認信息。”還有網友以“過來人”的經驗解釋說,雖然待錄取通知要求半小時確認,但學校會(hui) 挨個(ge) 打電話聯係到考生,確定本人真實意願。
一些考生對此“見怪不怪”,並不意味如此操作是合理的。如果類似現象在考研調劑環節頻頻發生,需要反思的就不局限於(yu) “工作失誤”。學校招生錄取的風格,體(ti) 現出其培養(yang) 理念、教育方法。招生如此“急吼吼”,把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暴露無遺。
正如一些熟悉考研流程的人士所指出的,考研調劑錄取不啻為(wei) 一場“搶人大戰”。考生在調劑環節可以填寫(xie) 多個(ge) 平行誌願,隻要複試時間不衝(chong) 突,就有可能同時獲得多所院校的錄取機會(hui) 。招生院校如此著急讓考生確認待錄取通知,就是想把考生第一時間“鎖定”下來,免得“煮熟的鴨子飛了”,讓招生錄取處於(yu) 被動。
平心而論,一些研究生招生單位確實有無奈。雖然考研競爭(zheng) 日趨激烈,但部分院校的一些專(zhuan) 業(ye) 仍然可能麵臨(lin) 生源危機。以蘇州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為(wei) 例,麵向調劑考生發布待錄取通知多達49人,意味著有相當比例的學生並非第一誌願報考該學院。如果最終招生錄取情況不理想,將對專(zhuan) 業(ye) 建設帶來不利影響。
可是不管怎樣,以“閃電戰”的方式進行招生,對教育者而言無疑是不體(ti) 麵、不斯文的。考生與(yu) 招生院校實現“雙向奔赴”,還是要依賴提高教育質量。如果招生院校社會(hui) 聲譽良好,畢業(ye) 生學識基礎紮實、實踐能力突出、不愁就業(ye) ,自然不愁沒有考生主動報考,何必要搞“半夜雞叫”?(王鍾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