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張手繪“駐村地圖”守邊疆

發布時間:2023-04-14 10: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層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簡單的線條,密集排列的方框,規律標注的數字……一份由3張A4紙拚貼而成的手繪“駐村地圖”,就這樣承載著吉林省集安市麻線鄉(xiang) 上活龍村的每一戶“民情”、每一條小路,甚至每一處耕地、每一道溝渠。

  沒有著色,更不見畫功,但這張圖上卻繪滿了吉林邊檢總站通化邊境管理支隊麻線邊境派出所民警王鐵映與(yu) 當地群眾(zhong) 的魚水深情。

  11年前,王鐵映被派往上活龍村駐村。那一年,他才23歲。

  靦腆,不會(hui) 和村民打交道,一進村就轉向……回憶起剛駐村時的情景,王鐵映說自己“尷尬”又“不知所措”:“那會(hui) 兒(er) ,我見到人叫不上名字,隻能笑一笑,村裏人看見我連家常都不嘮,更別說給我提供一些邊境動態信息了。”

  這種狀況令王鐵映感到“不安”。“畢竟邊境情況複雜多變,靠我一個(ge) 人一雙腳兩(liang) 隻眼很難照管到位。”王鐵映解釋,“隻有依靠邊民,才能護好邊境。”於(yu) 是,他打定主意,要和村民打成一片。

  駐村地圖,就從(cong) 這時起筆。

  與(yu) 其說這張圖是手繪的,不如說是用腳“走”出來的。王鐵映開始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每走訪一戶人家,就畫上一筆,“線條代表道路,方框代表農(nong) 戶,數字是我對農(nong) 戶的編號……”

  一天,兩(liang) 天,三天……等王鐵映沿著鴨綠江畔彎彎折折的邊境線,畫完這個(ge) 臨(lin) 江靠山的小村莊時,已經過去了198天。從(cong) 冰天雪地走到春暖花開,腳上的鞋磨壞了3雙。

  登過農(nong) 戶門、吃過農(nong) 家飯的王鐵映身上有了上活龍村的氣息。“又忙開吧,鐵映?”“鐵映,今天還走訪嗎?”“鐵映,中午到家吃口飯啊!”把他當自家人招呼的村民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地圖上每個(ge) “方框”代表的戶主姓名及子女上學、外出務工等家庭情況,慢慢都印在了王鐵映腦子裏。他更是憑借“一口清”的轄區情況,在吉林省派出所基礎業(ye) 務比武競賽中獲評標兵。

  王鐵映的工作和生活,也和地圖上的一宅一戶、一家一院緊緊連接起來。他經常去看望父母離異的留守兒(er) 童小單,一路鼓勵和資助孩子讀書(shu) 至今;接連失去至親(qin) 的孤寡老人李淑蘭(lan) ,喚他“兒(er) 子”,是他帶老人看病、幫老人幹活,幫老人重拾生活信心;看到村民農(nong) 閑時常喝酒打牌,他就創辦“小鐵夜校”,定期組織養(yang) 殖大戶及農(nong) 科人員為(wei) 村民講“致富經”;發現村民法律意識淡薄,他就建起“法律谘詢室”,開展普法宣傳(chuan) ……

  為(wei) 了幫助更多人、解決(jue) 更多事,王鐵映幹脆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資成立個(ge) 人愛心基金。和村民一處就是8年,2019年,已經身為(wei) 副所長的王鐵映,又主動申請到更為(wei) 偏遠的下活龍村駐守,可很多上活龍村村民有事依然還總說“找鐵映”。

  上活龍村還在心上,下活龍村也住了進來。除了手繪“駐村地圖”,王鐵映還建立了“義(yi) 警工作站”,啟動“民警+輔警+義(yi) 警”工作模式。如今下活龍村對應的鴨綠江邊境線上,又多了一道亮麗(li) 風景——一支由村幹部、漁船民、企業(ye) 主組成的“紅馬甲”隊伍不時穿梭其間,村民也在勞動之餘(yu) 自覺地留心邊防。王鐵映的邊境信息越來越靈通,他創建的“義(yi) 警工作站”已協助警方破獲4起詐騙案,被吉林省改革辦推廣經驗。

  這次,王鐵映最初的想法實現了,這裏從(cong) 他一人忠心戍邊變成了全村人同心固邊。

  十餘(yu) 年如一日,如今,王鐵映成了邊境村的“活地圖”,村裏的大事小情、一草一木他都了然於(yu) 胸。憑著這股紮根基層和獻身邊防的精神,王鐵映先後榮立個(ge) 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及嘉獎4次,榮獲“第八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公安機關(guan) 愛民模範”等榮譽稱號。

  說起王鐵映,戰友們(men) 豎起大拇指,“鐵映靠一張駐村地圖守邊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