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光明時評】
作者:易高峰(鹽城師範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務處處長)
近日,教育部等5部門發文,就調整優(you) 化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作出部署安排,為(wei) 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支撐中國現代化建設按下“快進鍵”。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men) 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明確了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任務,為(wei) 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高校責無旁貸,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從(cong) 專(zhuan) 業(ye) 、課程、平台、能力、機製等方麵入手,推動塑造教育教學新賽道、新動能、新形態。
專(zhuan) 業(ye) 建設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的基礎。要以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為(wei) 抓手,集聚專(zhuan) 業(ye) 建設資源要素,強化內(nei) 涵建設、特色建設和高質量建設。圍繞一流專(zhuan) 業(ye) 建設,完善行政與(yu) 學術管理協調機製,構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協同育人的跨界融合機製,探索高校間人才共育的交流合作機製。充分發揮一流專(zhuan) 業(ye) 在特色發展、資源建設、質量提升等方麵的示範引領作用,打造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特色專(zhuan) 業(ye) ,堅決(jue) 淘汰不適應社會(hui) 需求的專(zhuan) 業(ye) ,升級改造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避免千校一麵和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課程改革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的核心。要以“蠟炬成灰,出彩學生”的責任擔當,聚焦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陣地”,打好課程改革“陣地戰”。以教材為(wei) 基礎,緊抓教育數字化轉型機遇,促進教師思想觀念轉變,加強數字教材建設,研發新型教材,編製有當地特色並體(ti) 現高校自身特點的教材。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采用信息化教學、數字仿真實驗等教法,打造教學新形態。課程改革要以學生為(wei) 本,尊重學生個(ge) 性化發展,強化以學生為(wei) 中心的課程設計。可以邀請當地行業(ye) 專(zhuan) 家參與(yu) 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把課堂搬到企業(ye) 現場、生活現場,創設沉浸式、體(ti) 驗式教學模式,讓課堂煥發出生機活力。
平台建設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的關(guan) 鍵。圍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高校要堅持紮根地方,深化“引企入教”,培育、鞏固、提升一批高水平教學平台,把人才培養(yang) 厚植在產(chan) 業(ye) 發展的土壤裏,有效支撐人才自主培養(yang) 。通過校際聯盟、校地合作等舉(ju) 措,積極構建綜合性、開放性的大型實驗教學平台,在實驗實訓中發揮樞紐作用。利用數字技術,積極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平台,破解傳(chuan) 統實驗教學難題。通過“造船出海”“借船出海”等方式,在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的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智能+”“專(zhuan) 業(ye) +”“課程+”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模式,努力推進虛擬教研室建設。
能力提升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的要點。培養(yang) 能力的提升要在“實”字上下功夫。實實在在保障教師培訓投入,為(wei) 教師訪學、參加學術會(hui) 議和教學交流提供支持,推動研究型教師隊伍建設。依托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教師“進課題—進課程—進平台”的全鏈條能力提升機製,強化過程服務和結果考核。推進係部、課程模塊教學團隊、核心課程小組等基層教學組織開展集體(ti) 教研、集體(ti) 備課,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此外,還應優(you) 化教師發展中心運行機製,跟蹤培養(yang) 教學能手、教學名師和帶頭人,形成一支教育教學骨幹隊伍,為(wei) 全麵提升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提供中堅力量。
機製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保障。機製的創新改革應當建立在對現實問題的準確把握和深入剖析之上。要堅持從(cong) 政治上看教學、從(cong) 質量上抓教學、從(cong) 規律上辦教學,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各學院和相關(guan) 兄弟院校調查研究,解剖麻雀、分析典型、借鑒經驗。集眾(zhong) 智可定良策,破除體(ti) 製機製上的障礙和藩籬,需要充分了解相關(guan) 主體(ti) 的意見想法。諸如在教學評價(jia) 、科研反哺教學等難題上,可以通過集體(ti) 智慧來打通堵點、整合資源。探索完善“揭榜掛帥”“賽馬製”等新型科研組織機製,讓能者上、智者上,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投入效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