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漢中:讓羌文化無處不在
“羌族是一個(ge) 向外輸血的民族,很多民族都流淌著羌族的血液。”在位於(yu) 陝西漢中市寧強縣的羌族文化博物館內(nei) ,著名曆史學家費孝通的這句話被突出標注,引得參觀者駐足品味。自2008年10月漢中寧強、略陽兩(liang) 縣被納入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費孝通的這句話有了新的注解,那就是活化羌族文化,讓羌族文化賦能當代生活、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
位於(yu) 漢江源頭、嘉陵河穀的寧強、略陽兩(liang) 縣,自夏、商以來就是羌人生息地和多次遷徙的主要通道,曆經千年時光,楚、蜀、隴、秦文化在這裏交融互滲,留下了羌族刺繡等豐(feng) 富的羌文化印記,成為(wei) 體(ti) 現民族文化融合演變的重要樣本。
近年來,漢中堅持以人為(wei) 核心、以生活為(wei) 載體(ti) 的羌文化係統性保護,著重打好“融”字牌,讓羌族文化“活”起來,在推進非遺和羌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融入生活日常
“普通罐罐茶每碗4元,核桃罐罐茶每碗5元……”略陽縣象山灣社區的“羌英罐罐茶”店裏,在每天中午12點半歇業(ye) 前,傳(chuan) 統早餐罐罐茶能售出500碗至800碗。此店在這裏開業(ye) 15年來,新老食客不斷。2020年10月,它被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評定為(wei) “陝西省省級非遺就業(ye) 工坊”。
“從(cong) 清代以來,我們(men) 家世代做罐罐茶,我的手藝就是從(cong) 我奶奶手裏學來的。”羌英罐罐茶店的老板娘、略陽罐罐茶市級傳(chuan) 承人張慧芳介紹,略陽罐罐茶製作技藝於(yu)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是羌民族流傳(chuan) 下來的一種傳(chuan) 統飲食製作技藝。在略陽,喝罐罐茶的習(xi) 俗濃鬱,是體(ti) 現民族融合的一種飲食文化現象。
“今天早上我喝了我老娘做的罐罐茶。她幾乎每天都要做,罐罐茶依據個(ge) 人口味可以放入不同的佐料。”略陽縣文化館館長徐寧中說,他們(men) 家並非羌族,但也養(yang) 成了每天早上起來喝罐罐茶的習(xi) 慣。近年來,略陽縣不但持續推進建設“略陽罐罐茶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傳(chuan) 習(xi) 所”,而且連續舉(ju) 辦全縣罐罐茶製作技能大賽,以打動味蕾的方式傳(chuan) 承文化。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曆史可溯源到3000多年前的古羌族群。2008年汶川地震後,為(wei) 了搶救、保護羌族文化遺產(chan) 和存續生態,原文化部設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漢中,主體(ti) 保護麵積約6113平方公裏,涉及39個(ge) 鎮407個(ge) 村。”漢中市文化館研究館員師國華介紹,漢中依托罐罐茶、菜豆腐節節等非遺資源以及烏(wu) 雞、天麻等地理標誌產(chan) 品,大力推廣羌族特色飲食,並借助“非遺購物節”“春節年貨匯”等,讓羌文化產(chan) 品走出秦嶺、翻越巴山、走向全國,使羌文化的“軟實力”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
融入潮流時尚
近日,在由寧強縣文化和旅遊局授牌的“羌族婚嫁習(xi) 俗傳(chuan) 習(xi) 所”內(nei) ,“支客”婚禮司儀(yi) 林海華向參觀者展示羌族婚禮中用的八抬大轎、羌繡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寧強人選擇以羌族傳(chuan) 統婚禮形式喜結良緣。寧強原名寧羌,取“羌地永寧”之意。在這裏,羌地風土人情得到最大保留,並且不斷融入潮流時尚,讓羌文化得到更好發展。
羌族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園坐落在寧強縣城東(dong) 山觀,按照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標準規劃建設,集羌族文化展示、民俗體(ti) 驗、文化研學、休閑度假養(yang) 生於(yu) 一體(ti) 。園內(nei) 項目由羌族文化、休閑養(yang) 生、博物科普、民俗展覽、宿營娛樂(le) 五大板塊構成,總投資12億(yi) 元,自2022年3月開園以來,深受好評。此外,寧強青木川古鎮、漢水源和略陽五龍洞等旅遊景區通過羌文化豐(feng) 富景區內(nei) 涵、提升遊客體(ti) 驗,逐步走出了有一定影響力的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
寧強羌族刺繡是陝西省級非遺項目,近年來,全縣以羌繡為(wei) 頭雁,積極探索“非遺+”,為(wei) 農(nong) 村留守婦女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我們(men) 先後對全縣10多個(ge) 羌繡傳(chuan) 習(xi) 所、生產(chan) 基地、合作社的繡娘開展技術培訓60餘(yu) 期,帶動婦女靈活就業(ye) 1700餘(yu) 人次,解決(jue) 了200餘(yu)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ye) 問題,讓她們(men) 人均年增收從(cong) 3000元到2萬(wan) 元左右。”寧強縣文旅局幹部李三煜說。
此外,略陽縣建成羌族特色文化旅遊產(chan) 品展示中心、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帶,舉(ju) 辦“品羌俗吃庖湯”文化旅遊節,組織羊皮鼓舞、薩朗舞等在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進行展演。寧強青木川、漢水源景區推出羌文化旅遊演藝《夢回青木川》等實景演出,引入羌歌羌舞表演團隊駐場演出;策劃舉(ju) 辦羌族文化旅遊節、原生態山歌會(hui) 等,豐(feng) 富了景區文化內(nei) 涵,提升了遊客體(ti) 驗,得到了廣泛好評。
融入城鄉(xiang) 發展
“上刀山是陝南羌族端公戲表演中的一項絕技,分為(wei) ‘踩天刀’和‘踩地刀’……”在漢中市文化館內(nei) ,工作人員向參觀者娓娓講述,引導人們(men) 了解漢中羌文化風韻。在漢中市中心城區和寧強縣、略陽縣城,均建有羌文化展廳或展館,以羌文化為(wei) 主題的宣傳(chuan) 欄、LED屏多處可見。羌族元素還被嵌入飛機場、高鐵站、公園、社區的建築中,漢中羌族民俗風情的多姿多彩得到多方麵呈現。
“漢中以嘉陵江河穀、漢江源頭為(wei) 主的區域,曾是羌人的繁衍生息之地和南遷的必經之地。”漢中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張漢紅說,由於(yu) 多種原因,陝南羌族文化曾遭受重創,存續一度堪憂。通過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羌族文化生態得到了有效修複,並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2021年以來,寧強縣持續推進《羌文化特色縣城建設專(zhuan) 項規劃》,從(cong) 景觀小品、綠化節點、裝飾雕飾、公共設施入手,將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對主要街區、廣場、公園進行了羌文化點綴,還發展夜間經濟,打造羌文化九景,推出羌文化旅遊線路,積極構築羌文化產(chan) 業(ye) 生態圈,羌文化氛圍日漸濃厚。
今年3月上旬,漢中市政府再一次召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會(hui) 議,明確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機構、經費支持力度,以推進羌文化係統性保護為(wei) 抓手,深入推進羌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進商圈。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助推高質量發展、賦能群眾(zhong) 幸福生活上一定會(hui) 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古羌新韻’將綻放出更加迷人的時代光彩。”漢中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徐紅菊說。(本報駐陝西記者 秦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