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從“科普人”到“科普師”是個積極信號

發布時間:2023-04-20 10:01: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暢通科普人才發展通道 中國科協試點開展科普職稱評審

  光明網評論員:4月17日,中國科協網站發布一項關(guan) 於(yu) 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的《通知》。通知顯示,中國科協將試點開展在京中央單位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工作。這標誌著科普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審渠道。

  此次啟動的自然科學研究係列科普專(zhuan) 業(ye) 包括正、副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專(zhuan) 業(ye) 方向包括科普研究、科普內(nei) 容資源創作和傳(chuan) 播。所有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guan) 部委、人民團體(ti) 所屬單位,在京中央企業(ye) 及其所屬單位,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hui) 、協會(hui) 、研究會(hui) ,中國科協直屬單位專(zhuan) 兼職從(cong) 事科普專(zhuan) 業(ye) 工作的人員均可申報。值得注意的是,為(wei) 適應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時代要求,評審標準借鑒地方經驗,將網絡閱讀量“10萬(wan) +”的優(you) 秀科普作品等同於(yu) 發表論文。正如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挺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所說:“這是國家相關(guan) 部門首次開展科普人才職稱評定,也是首次在自然科學研究係列職稱評定中直奔主題創設‘科普’專(zhuan) 業(ye) 。”

  這次職稱評定的背景是四月中旬,科技部官網發布“關(guan) 於(yu) 公開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見的公告”。該修改草案新提出,國家設立科普獎項,鼓勵社會(hui) 力量設立科普獎項;建立專(zhuan) 業(ye) 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國家健全科普人員的評價(jia) 、激勵機製,鼓勵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jia) 製度,為(wei) 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對科普的重視成為(wei) 此次修改的亮點之一。

  科普為(wei) 公眾(zhong) 與(yu) 科學之間搭起一座理解的橋梁,對一個(ge) 國家的重要性毋庸諱言。進入新時代,國家把科普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高技能的產(chan) 業(ye) 工人、高素質農(nong) 民甚至普通公眾(zhong) 都需要具有相當的科學素養(yang) 。我們(men) 也看到,愈來愈多中國的科學成果被廣泛傳(chuan) 播,科學家精神得到宣傳(chuan) ,科學有關(guan) 的文藝作品湧現,各類知識博主興(xing) 起,科普呈現空前繁榮的態勢。

  科普不是小兒(er) 科,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把科學知識裏包含的最底層的深刻內(nei) 涵表達清楚,讓普通人能夠理解,是科普人才最重要的能力。目前,科普工作者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專(zhuan) 職科普人才,比如科技場館、校外教育機構的科技老師以及專(zhuan) 業(ye) 的科普作家等。這類人才不僅(jin) 要掌握比較宏觀層麵的科普理論知識,同時要有自己獨到的專(zhuan) 業(ye) 方向。第二類是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在完成所應承擔的科研任務的情況下,抽出一部分精力從(cong) 事科普工作。第三類是兼職科普誌願者,他們(men) 的本職是從(cong) 事其他領域工作,比如醫生、社區工作者等,利用業(ye) 餘(yu) 時間開展科普工作。

  此次科普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定著眼的正是第一類科普人才。在以往,他們(men) 因缺乏職稱評定渠道無法享受應有待遇,極大影響了工作積極性與(yu) 穩定性。設立科普類職稱是團結引導科普人才成長的重要手段,也將激發各行各業(ye) 對科普工作的認同和重視。

  事實上,這樣的試點並非首次。自2019年以來,已有北京、湖南、天津等10個(ge) 省份啟動科普類職稱評審工作。大家所熟知的科普網站果殼網就有姬十三等7人通過了高級職稱的評選,另有幾十人獲得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這在民營企業(ye) 中可謂獨樹一幟。而在湖南的試點中,直接設立了“科普師”的職稱,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等限製,暢通科學傳(chuan) 播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的職稱申報渠道。

  不久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現在一些虛妄、虛假、誇張的科普會(hui) 產(chan) 生反向作用,需要組織一批真正的專(zhuan) 家來推動科普教育。這不,科普師們(men) 來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