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以賽促育,培養創新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唐紅波
近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hui) 發布《2022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廈門理工學院在2018—2022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名,這也是該校繼2015—2019、2016—2020、2017—2021統計周期之後,第四次位居該榜單首位。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以賽促育”,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廈門理工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林進川表示,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wei) 本、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的辦學理念,堅持教育與(yu) 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把大學生學科競賽作為(wei)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努力實現人才培養(yang) 與(yu) 促進就業(ye) 創業(ye) 、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深度融合。
有機融合學科競賽與(yu) 教育教學
“在校大學生創業(ye) 場地5000餘(yu) 平方米,建有創新創業(ye) 實踐基地83個(ge) ,年均雙創經費投入500餘(yu) 萬(wan) 元,選配雙創導師96人,累計孵化學生雙創團隊700餘(yu) 個(ge) ,注冊(ce) 公司113家,項目融資總額已過億(yi) 元。”廈門理工創新創業(ye) 園主任蘇凱新用一串“硬核”數據反映出學校對大學生學科競賽工作的高度重視。
除了真金白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做好頂層設計。廈門理工成立了由主要校領導牽頭,多個(ge) 職能部門和教輔單位負責人組成的雙創教育領導小組,以學科競賽為(wei) 抓手,賽教融合為(wei) 著力點,把創新創業(ye) 教育納入學校綜合改革方案及多輪五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創新創業(ye) 教育改革要覆蓋全體(ti) 師生,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不斷推動學科競賽與(yu) 教育教學有機融合。
為(wei) 了吸引更多師生參與(yu) 競賽項目,學校於(yu) 2008年在全國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園和現代工程訓練中心,麵向全校學生開展工程認知和實踐教育,整合政府、企業(ye) 、校友等各方資源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實踐基地,構建大工程綜合訓練體(ti) 係。持續強化“一院一強賽”品牌意識,各學院專(zhuan) 門開辟24小時開放式創新實驗室,為(wei) 參賽團隊提供競賽經費、訓練場地、設備支持和項目輔導,精心組織各類重點賽事項目備戰過程。
經過多年實踐積累,學校先後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ye) 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ye) 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十三五”應用型本科高校產(chan) 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建設高校、福建省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全國高等創新創業(ye) 教育研究與(yu) 實踐先進單位等。
主動瞄準創新前沿組織競賽
“指導學生參賽是把握行業(ye) 脈搏的重要機遇,是嫁接行業(ye) 資源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動產(chan) 學研用結合的關(guan) 鍵紐帶。”學校計算機與(yu) 信息技術學院教授謝彥麒認為(wei) ,學科競賽平台是政府、高校、企業(ye) 共同搭建的年度交流盛會(hui) ,作為(wei) “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zhuan) 業(ye) 人才大賽資深指導老師之一,他自身就在多個(ge) 行業(ye) 協會(hui) 兼職,對行業(ye) 前沿的研究動向格外敏感。
不僅(jin) 是理工類的競賽項目,文經管類的學科競賽同樣不能“閉門造車”。廈門理工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授潘福斌是學生口中的“金牌教練”和企業(ye) 眼中的“常客”,近十年來,他直接帶領和指導的學生獲得國家級學科競賽項目獎項就多達60餘(yu) 項,參賽學生達上千人次。
為(wei) 了讓課程教學無縫銜接就業(ye) 崗位,適應行業(ye) 發展需求,潘福斌通過與(yu) 漢航集團、京東(dong) 物流等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共建課程等方式,邀請用人單位業(ye) 務骨幹進校給學生“開小灶”,聯合申報創新創業(ye) 項目、聯合指導學生參加競賽。“參加過學科競賽和實習(xi) 實踐的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強,到公司後上手快留得住。”廈門漢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鄭炎煌介紹,公司到廈門理工招人時通常會(hui) 跟雙創導師“要人”,他們(men) 是企業(ye) 值得信賴的“人才推手”。
以競賽激發學生創新潛能
“隻要學生有興(xing) 趣,我就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大力支持。”被學生親(qin) 切稱為(wei) “車賽一哥”的老師周承仙10餘(yu) 年來專(zhuan) 注於(yu) 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項目,並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00餘(yu) 項。在周承仙眼裏,學生的自主學習(xi) 熱情十分寶貴,為(wei) 了給學生爭(zheng) 取競賽演練場地,他曾多次找院長、找校長、找企業(ye) 協助解決(jue) 難題,甚至在疫情防控期間和寒暑假,發動親(qin) 朋好友幫學生找實習(xi) 實訓場所,無論課內(nei) 課外,隻要學生請教,他都盡力幫忙。
“學校的學科競賽風氣非常濃,跟同學、舍友緊張備賽,熬夜編程,一同奔波賽場、揮灑汗水,一同舉(ju) 起獎杯開懷大笑的經曆是我大學裏最美好的青春記憶。”來自2020級自動化2班的方誌鵬告訴記者,他已經斬獲了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信標組全國一等獎、2022RoboCom機器人開發者大賽全國一等獎等多個(ge) 獎項,是學科競賽帶給他強大的自信心和珍貴的師生情誼,“一賽勝讀三年書(shu) ,學科競賽激發了我無限的創造力和潛能”。
廈門理工學院校長朱文章介紹,為(wei) 了營造創新創業(ye) 的氛圍,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特別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和本校以自強、改革、實幹、卓越為(wei) 主要特征的“蜂巢精神”,並以具體(ti) 項目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承這些寶貴精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