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萬千——漢字文化大觀展在京開啟
由國家文物局等多部門聯合主辦的“形意萬(wan) 千——漢字文化大觀展”從(cong) 4月20日起至8月13日在北京頤和園博物館舉(ju) 行。
此次漢字文化大觀展共分為(wei) 淵源流變、書(shu) 臻妙境和載書(shu) 傳(chuan) 道三大部分,匯集國內(nei) 11家文博單位92件/組文物展品,係統講述了漢字的由來,同時也重點突出了漢字在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中的曆史作用。
在古香古色的西配殿展廳中,一件件來自全國多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講述著漢字從(cong) 刻劃符號到甲骨文,直至五體(ti) 成熟的千年故事。
中華出版促進會(hui) 理事長 蘇士澍:從(cong) 甲骨文開始到現在走了3000多年,字體(ti) 可以改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shu) 、行書(shu) 、楷書(shu) 、草書(shu) 、簡化字,但是漢字沒丟(diu) 。漢字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根,我們(men) 要在頤和園博物館裏,把漢字通過文物這種展陳的方式介紹給孩子們(men) ,讓孩子們(men) 知道什麽(me) 是甲骨文、什麽(me) 是金文,讓大家來到頤和園裏,不僅(jin) 看湖光秀色,同時還要到頤和園博物館裏,看漢字是怎麽(me) 來的。這樣更增添了展覽的氣氛。
作為(wei) 漢字藝術表現形式的書(shu) 法,其發展曆程也在此次展覽中進行了突出呈現。在綜合展廳中,匯集了大量唐、宋、元、明、清的精品碑拓和墨本。東(dong) 配殿展廳中,集中呈現了筆、墨、紙、硯等與(yu) 漢字書(shu) 寫(xie) 相關(guan) 的書(shu) 寫(xie) 工具的進化曆史。這些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精的書(shu) 寫(xie) 工具,不僅(jin) 對漢字的形體(ti) 、結構和演變產(chan) 生了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對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以及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