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落地的三個“實招”
作者:李思聰(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勞動教育是培養(yang) 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重要課程,也是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的係統工程。新時代,教育係統從(cong) 創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體(ti) 係、落實課程建設等方麵,推動了中小學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但在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基層實踐中仍麵臨(lin) 家長、師生在理念、期待、訴求上與(yu) 課程目標、內(nei) 容、要求間的現實落差。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落地生根,還需要做好家長勞動教育觀的引導、勞動實踐基地建設、“五育”融合路徑探索等三方麵工作。
做好家長勞動教育觀的引導
家庭是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的起點和基礎,與(yu) 學校、社會(hui) 共同構成勞動教育的教學空間。家庭、家長對勞動教育的態度關(guan) 係到中小學勞動教育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而決(jue) 定他們(men) 態度的依據,是其對勞動教育在孩子成長成才中作用的判斷。
中國家庭素有勤儉(jian) 、耕讀的傳(chuan) 統,自古便重視勞動育人。但目前,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仍存在對“勞”與(yu) “育”、“做”與(yu) “學”之間關(guan) 係處理的焦慮。麵對“是否要提高勞動教育地位”這一問題時,家長們(men) 普遍持肯定態度,但在實踐上卻放不開手腳。家庭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始終同學業(ye) 壓力成反比,對勞動教育的支持基本在中學前達到高峰,其後,家庭反對甚至可能成為(wei) 部分學生參與(yu) 勞動的最大阻力。可見,對家長勞動觀、教育觀進行必要的教育引導,開展專(zhuan) 門麵向家長的勞動教育動員,是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亟待發力的“真問題”。
筆者看來,做好這項工作需從(cong) 以下幾點著手:首先,對家長勞動教育觀的引導,應著重關(guan) 注“隔輩”家長群體(ti) ,可采用“一封信”“短視頻”等形式,由學生轉遞學校建議;其次,學校應傾(qing) 聽家長訴求,力戒簡單的觀念灌輸和任務傳(chuan) 導,注重針對不同家庭的情感啟發,著力扭轉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傾(qing) 向。例如,家長會(hui) 上,可設置“家務勞動是緩解壓力的有氧運動”等相關(guan) 專(zhuan) 題,舒緩家長的焦慮情緒。
保障“走出去、動起來”的勞動實踐基地建設
“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會(hui) 、動手實踐”,是中小學勞動教育對青少年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筆者認為(wei) ,青少年興(xing) 趣的維持,需要他們(men) 在不斷接觸事實和現象中體(ti) 驗運用知識的成就感。如果中小學勞動教育不能持續提供這種成就感,就無法讓青少年真正愛上勞動。
當前,限製中小學勞動教育“走出去”“動起來”的關(guan) 鍵在於(yu)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水平不足,主要表現在規模容量相對不足、實踐內(nei) 容同質重複、保障配套水平參差等問題。在解決(jue) 規模不足的問題上,一方麵,國家應繼續鼓勵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完善政府主導、社會(hui) 為(wei) 主的開發模式,努力做大增量;另一方麵,現有基地要盡快建立跨校使用、跨區互融的“手拉手”製度,以集約化方式打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不平衡分布,堅決(jue) 用足存量;學校社會(hui) 雙向發力,為(wei) 青少年“走出去”“能動手”創造前提條件。在解決(jue) 內(nei) 容同質的問題上,中小學勞動教育要在形式多樣、遞進設計基礎上,更加注重“實踐套餐”建設的周期性特點,避免青少年在中小學不同階段的學習(xi) 內(nei) 容近似;同時,加強建設可互動的數字化基地,彌補各地區實踐教學資源的局限和一般數字化平台“動手難”的不足,力求通過新鮮場景中的“做中學”強化學生對祖國各地、各行各業(ye) 快速發展的感受。但需十分注意的是,在數字化建設中,不可簡單以AR實踐取代實地實踐,防止人機互動中的情感缺失,力避青少年對數字化的審美疲勞。在解決(jue) 保障水平的問題上,勞動實踐基地建設標準應進一步突出安全要求。健康和安全是勞動實踐中各方關(guan) 注的焦點,是勞動實踐得以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要在交通、住宿、防火、防盜、應急處置、醫療救護、設施養(yang) 護、師資準入、心理輔導等方麵建立嚴(yan) 格的準入製度和“一票否決(jue) ”的清退機製。
探索“加減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徑
勞動教育是集思想性、社會(hui) 性、實踐性於(yu) 一體(ti) 的教學過程,是現代育人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總目標是培養(yang) 學生的勞動素養(yang) 。這決(jue) 定了中小學勞動教育在堅持勞動和教育相統一的前提下,還要重視與(yu) 德育、智育、體(ti) 育、美育教育的協同共進。
當前,中小學教師普遍認可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和育人價(jia) 值。這是能夠動員教師參與(yu) 勞動教育“五育”融合路徑探索的思想基礎。但也應看到,相當多的中小學教師對勞動教育“五育”融合的實踐評價(jia) 卻與(yu) 價(jia) 值評價(jia) 大相徑庭。造成迥異態度的主因是,以非勞動教育專(zhuan) 任教師為(wei) 主的教師群體(ti) 麵臨(lin) 的學科差別、崗位責任、學段差異所導致的工作壓力,以及“五育”融合實踐中“隻會(hui) 做加法”的現實窘境。這說明,探索一條“加減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徑,是當前勞動教育貫徹“三全育人”亟待解決(jue) 的重要課題。
突出“德育”課程獨特優(you) 勢、盤活“五育”融合已有資源,是中小學勞動教育提質增效的最好辦法。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xi) 慣和品質原本就是德育教學的重點內(nei) 容,也在智育、體(ti) 育、美育教學中有所體(ti) 現。中小學應建立由學校牽頭、骨幹參與(yu) 、成果共享的集中備課製度,緊密圍繞“勞動創造知識”“勞動與(yu) 藝術”“勞動與(yu) 體(ti) 育”等主題展開教學設計,為(wei) 專(zhuan) 任教師鋪路、為(wei) 學科教師解惑,杜絕目前勞動教育中部分存在的“打卡”“貼膏藥”問題,真正實現在立德、增智、強體(ti) 、育美中促進青少年的馬克思主義(yi) 勞動觀養(yang) 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