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封山禁牧後 如何讓“風景”變“豐景”
【綠色發展·大家談】
作者:張治東(dong) (寧夏社會(hui) 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就“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完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作出具體(ti) 部署,指明了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路徑。寧夏是一個(ge) 生態極為(wei) 脆弱的省區,經過全域封山禁牧,持續實施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還草等綜合措施,山川生態得到根本性逆轉,實現了由“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如何在維護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將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把生態產(chan) 品轉化為(wei) 富民資源?寧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nong) 牧業(ye) 、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生態服務業(ye) 等經濟形式,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變現方麵進行了有益探索,正朝向生態好、產(chan) 業(ye) 旺、農(nong) 民富的多贏局麵奮進。
科技創新是“兩(liang) 山”轉化的第一動力
2003年5月1日起,麵對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寧夏在國內(nei) 率先以省區為(wei) 單位實施全域禁牧封育,通過圈舍飼養(yang) 發展養(yang) 殖業(ye)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畜牧業(ye) 總產(chan) 值比禁牧前增長了7.67倍,奶牛、肉牛、灘羊等產(chan) 業(ye) 高歌猛進,品牌影響力和規模得到持續提升。在生態禁牧過程中,寧夏堅持“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理念,通過科技攻關(guan) ,有效解決(jue) 了畜牧業(ye) 由放牧改舍飼之後成本高、肉質下降等一係列問題。
實施封山禁牧、發展圈舍飼養(yang) ,寧夏高度重視種業(ye) “芯片”在畜牧業(ye) 發展中的核心與(yu) 引領作用。一方麵,通過“保種”行動,保護當地傳(chuan) 統的優(you) 質種質資源,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yu) 下,聚焦“鹽池灘羊”提純複壯、品質提升,致力於(yu) 雙羔品係選育、營養(yang) 需要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使規模養(yang) 殖場的“母羊兩(liang) 年三產(chan) ”比例達到80%,繁殖成活率達到120%,優(you) 質灘羊肉生產(chan) “6月齡出欄”比例達到70%以上;另一方麵,積極引進全球最優(you) 質的安格斯、西門塔爾等肉牛品種,淘汰或改進當地長期以來養(yang) 殖的畜力型黃牛,高水平建設中國(寧夏)良種牛繁育中心,持續培育和改良肉牛品種,提高養(yang) 殖效益。同時,與(yu) 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良種奶牛快速繁育技術研發,在國內(nei) 首次采用體(ti) 細胞克隆技術實現超高產(chan) 長壽奶牛高效繁育。通過上述舉(ju) 措,寧夏的奶牛、肉牛和灘羊良種化率分別達到100%、89%和90%。
生態與(yu) 三產(chan) 融合實現多元主體(ti) 共贏
區別於(yu) 一、二、三產(chan)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有“第四產(chan) 業(ye) ”之稱,而它所蘊含的經濟價(jia) 值,需要在產(chan) 業(ye) 融合中得以實現。認識到這一點後,寧夏探索將一產(chan) 中的釀酒葡萄、枸杞種植等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二產(chan) 中的新能源、數字信息等現代工業(ye) ,三產(chan) 中的文化旅遊、體(ti) 育康養(yang) 等優(you) 勢服務行業(ye) ,與(yu) 以提供綠色生態產(chan) 品為(wei) 目標的第四產(chan) 業(ye) 充分融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產(chan) 業(ye) 化、多元化、專(zhuan) 業(ye) 化,讓附著在“綠水青山”上的自然財富、生態財富轉化為(wei) 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財富、社會(hui) 財富,實現生態價(jia) 值向經濟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轉化。
光伏治沙是生態與(yu) 三產(chan) 融合的成功嚐試。在光伏板下安裝節水滴灌設施種植綠色經濟作物,不僅(jin) 可以充分利用沙漠戈壁的光熱資源,還大大恢複了沙區植被,改善了沙地生態。例如,銀川市興(xing) 慶區月牙湖鄉(xiang) 實施的寶豐(feng) 農(nong) 光一體(ti) 化項目,通過在光伏板下種植枸杞,使3萬(wan) 畝(mu) 沙地成為(wei) 可利用的林地資源,實現了光伏發電、沙灘治理、枸杞種植與(yu) 生態旅遊等多元主體(ti) 共贏。
光伏產(chan) 業(ye) 的生態經濟效益還極大地促進了能源結構轉型。相關(guan) 資料顯示,中衛市某光伏電站日均發電量202500千瓦時,與(yu) 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8900噸,減排二氧化硫約689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03500噸。沙漠光伏電站在生態治理與(yu) 光伏發電過程中,可謂既種出了“風景”,也收獲了“豐(feng) 景”。
“六權”改革激活靜態生產(chan) 要素
要讓資源變資產(chan) 、權益變收益,從(cong) 而激發出市場主體(ti) 的內(nei) 生動力,構建資源有價(jia) 、使用有償(chang) 、交易有市、節約有效的製度體(ti) 係就顯得至關(guan) 重要。為(wei) 此,寧夏聚焦用水權、土地權、排汙權、山林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推動實現水、土、汙、林、能、碳六要素市場化配置。
在山林權改革中,寧夏大力推進“以林養(yang) 林”“以地換林”等新路徑,引入社會(hui) 資本5600萬(wan) 元,培育新型林業(ye) 經營主體(ti) 3040家,經營利用林地麵積139.3萬(wan) 畝(mu) ,集體(ti) 林地經營權流轉麵積達到19.11萬(wan) 畝(mu) ,新增林權抵押貸款4.08億(yi) 元。例如,位於(yu) 南部山區的固原市彭陽縣,依托梯田生態向好、旅遊風光獨特等生態“家底”,將山林確權到戶,積極引導、鼓勵農(nong) 戶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製合作、林地托管、半托管聯種等方式,與(yu) 企業(ye) (合作社)組建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推廣種植紅梅杏、山核桃、中藥材等,同時發展雞、蜂養(yang) 殖等林下經濟,在著力推進生態要素與(yu) 生產(chan) 、發展要素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生態資源向經濟效益轉化。
通過有償(chang) 使用和市場交易,既鼓勵企業(ye) 減排,又嚴(yan) 控能耗總量,用排汙權改革撬動綠色發展,是寧夏加大技改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產(chan) 業(ye) 綠色循環發展水平的有力舉(ju) 措。目前,寧夏已建成覆蓋區、市、縣三級,集信息、服務、交易、監管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排汙權交易平台,以“誰排汙誰付費,誰減排誰受益”的運行機製,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指標開展交易,有效推動了“降汙增益”。截至2022年年底,全區排汙權累計交易180餘(yu) 筆,交易量590餘(yu) 噸,成交金額近700萬(wan) 元,溢價(jia) 530餘(yu) 萬(wan) 元。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實踐,綠色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變現逐漸成為(wei) 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進而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寧夏乃至全國各地需要在更多實踐中去創新、探索的重要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